桃花溪-张旭
字数:625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桃花溪:根据《一统志》所记,桃花溪“在湖南常德府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江”。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尽日:整天,整日。
语译
隐隐约约的,隔着野外烟霭可以见到那飞纵的桥梁,我在石堆的西面询问打渔的船只:“这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漂去,请问传说中的桃源洞啊,究竟在清澈溪流的哪一边呢?”
赏析
此诗述追慕隐者之意。诗人借用陶潜《桃花源记》的文意——《桃花源记》是一个传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记载了武陵渔人某日缘溪而行,经过一片桃花林,林尽则见一山,山而有洞,入洞便来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仙境。后人称仙境为“桃源”,其本便在于此。陶潜身处南北割裂的东晋之世,隐居山林,盼望能有逃避战乱,放心耕织的处所,故作此文,后人深有所感,乃附会出桃源县、桃花山,乃至桃花洞(秦人洞)等地名来。
诗人因访桃花洞,便循溪而行,先见“野烟”、“飞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于是便向渔人询问,桃花洞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溪水的哪一边呢?次末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既是眼见之景,也是他向往避世隐居之处的心理写照。此诗空灵洞明,情感迫切,而又清新喜人,或谓是怀疑桃花洞和桃源仙境并不存在之意,恐怕是想得岔了。
唐诗常识
初唐时期历时近百年,宫廷诗几乎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这段时期的宫廷诗具体可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一是高宗时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派,一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以沈佺期和宋之问为代表的诗派。自“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和崔融)和“沈宋”之后,宫廷诗开始逐渐突破原有局限,有所发展。“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更直接唱出了诗歌新声,继而开拓了盛唐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