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枫桥:地名,在今天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靠近寒山寺。此题别本作《夜泊枫桥》。
江枫:寒山寺旁有两座桥,一名“江村桥”,一名“枫桥”,枫桥亦名封桥。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居此而得名,在今天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语译
明月西沉,乌鸦啼鸣,霜气布满了天空。江村桥和枫桥旁的渔火啊,陪伴着我惆怅难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敲响钟声,传到了客旅之船。
赏析
此诗绝美,清幽脱俗,使人心醉。首句连用三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既点明季节、时辰,又营构出静谧安详的氛围出来。其实全然无声之静不是静,而是恐,似此诗般偶有乌鸦啼鸣,竟然能够真切听闻,才是真静。次句写位置,是在江村桥和枫桥附近,周边很多打渔的小船,渔火星星点点,反而更显得夜深昏暗。或谓“江枫”是指江畔的枫树,但以之直接“渔火”,似有不协。
此句已奠定全诗基调,在于一个“愁”字。所谓“愁眠”,其实是愁而难眠,故此才能备悉描摹身周景物。后半段写钟声传来,特言“客船”,始知诗人之所以愁眠,为的是客旅它乡,思念故土,故而愁思绵绵,难以安寝。
关于此诗,还有一段公案。北宋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南北宋之交的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则分辩道:“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此种说法足以为张继辩护。
但还有一些反驳很无力,甚至有些可笑。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也说:“夜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诗歌是对自然、对生活的高度精炼,诗歌本就从事实中来,怎么能说“区区事实,彼岂暇计”呢?就算编故事,也要求编得圆吧。“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都是艺术化的句子,或通感,或比喻,所写为诗人观察自然后所得的一种感受,不能说它们罔顾事实。当不可能听到钟声的时候,偏偏写听到了钟声,这根本与事实相悖,必须点明是幻听,是内心所想,否则就是胡编乱造。胡编乱造出来的诗歌,不会是真的好诗,后人更不应为此矫饰涂抹。其实半夜鸣钟,非止唐代,非只寒山寺,历代都有诗人写到过,不可能都是拣拾张继余唾,陈岩肖所言甚是,张继所写,与事实并不相悖。
扩展阅读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二
清·王士禛
枫叶萧萧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夜半钟。
此为清朝诗人王士禛的作品,也写到“寒山夜半钟”,可见直到清代,寒山寺都有夜半鸣钟报时的习惯,张继不为妄语也。此诗意也从张继诗中化出,夜半鸣钟,本无所谓喜怒哀乐,而自张继诗出,则士人闻之触动内心,闻之而感惆怅,是张继的诗句给夜半钟赋予了全新的独特的情感色彩,并且传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