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韩翃

字数:1248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前一两日,古之习俗禁烟火,只进冷食——《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在后世的发展中更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最终与清明节合并。

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传蜡烛:唐宋时风俗,在寒食节禁火三天之后,朝廷将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五侯:指同时封侯的五人,汉时最多,比如汉成帝时候的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汉桓帝时候的梁胤、梁让、梁淑、梁忠、梁戟,梁氏灭亡后的宦官单超、徐璜、左悺、具瑗、唐衡。后即用“五侯”来指代豪门权贵。

语译

春天的长安城啊,到处都有柳絮飞舞,正当寒食节,东风吹来,御苑的柳树都在风中横斜。天黑以后,宫中燃起蜡烛,点燃新火,这些榆柳之火的轻烟啊,一路传送到王侯贵戚的家中。

赏析

这首诗乃写长安城内寒食节景物,运笔流畅生动,结构严谨,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而正为其联系紧密,故可一气呵成,毫无凝滞感。对于诗境、诗趣、诗意,历代都有很多种解释,在此略加厘清。

首先,首句为“春城无处不飞花”,此“春城”即指春季的长安,“无处不”是双重否定,表明飞花满城。设想一下,街道巷陌,到处都是花瓣飘零,随风而舞,这种景致是多么美丽啊。然而可惜得很,诗人本意并非如此,试想,一城之中,哪来如许花朵,又怎可能一时俱谢,以致全城皆有飞花呢?这里的“花”,其实是指“杨花”,也就是今人所谓的“柳絮”。正当暮春,杨柳飞絮,因絮轻可飞远,故只需要不多数量的杨柳,即可导致满城飞花。

那么,到底是哪里的杨柳飞来如许飘絮呢?次句即点明:“寒食东风御柳斜”,原来是从御苑中御柳而来的。唐人爱柳,皇家御苑中多植柳树,乃有此谓。前半段的两句诗联系非常紧密,若将“飞花”误以为花瓣飘零,既于理不合,又难免有割裂之感。

诗的前半段写寒食景致,后半段则写寒食风俗,以“汉宫”以喻唐宫,寒食节后三天,宫中取榆柳之火以赐重臣,也正好和前面“御柳斜”相呼应,结构相当谨严。对于后半段所表现出来的诗意,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谓“五侯”指汉桓帝时代的宦官单超、徐璜、左悺、具瑗、唐衡,用以指代宦官,这是说本该分赐重臣的柳火,如今却用来分赐宦者,暗讽中唐以后宦官用事,掌控朝廷。另一种说法,则“五侯”只是高官显爵的指称,此意是讽刺权贵之得圣宠。私以为两种说法都不甚合适。

首先,“五侯”的典故在汉朝有很多,既可指宦官,也可指功臣、外戚,诗人为何不用别的典故来指称宦官,而要用容易引起误解、歧义的“五侯”呢?可见说“五侯”是指宦官,不甚妥帖。其次,寒食后分赐重臣榆柳之火,乃是历代沿袭的风俗,非唐代尤其是中唐时所独有,又怎能用这种惯见之事,来讽刺权贵之蒙宠呢?

故而又有人谓,此诗乃写承平气象,实与讽喻无关。虽然如此一来,诗意、格调就要降低一个层次,但不可否认,这样理解才庶几近乎诗人本意。由此又引发出一段轶事,孟棨《本事诗》记载,唐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德宗便批:“与‘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翃。”倘诗有讽喻之意,德宗非至圣之君,安得读之不怒反喜?

唐诗常识

“五唐”之论,是在盛唐与中唐之间多划分出一个转折时期,此时最著名的诗人要算是“大历十才子”,包括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还有异说,多不可信),此外还有不大为后人所知的《箧中集》(元结所辑诗集)诗人群(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


266枫桥夜泊-张继268月夜-刘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