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注释
戒严:据《晋书·舆服志》载:“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
九重:原形容宫禁之深,《楚辞·九辩》有“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句,这里是指代帝王。
省(xǐng):明察,懂得。
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障泥:即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遮挡泥土。
语译
想当年隋炀帝乘兴南游,毫无戒备,这深居九重之人啊,哪里懂得明察谏书呢?春风起处,全国都在为他裁剪御用锦缎,一半用来垫马鞍防泥,一半用来织成船帆。
赏析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考定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的推荐,担任盐铁推官,遂游江东。此诗与同名七律“紫泉宫殿锁烟霞”应作于同一时期,用意也皆相同,乃是咏史寄兴,名为《隋宫》,实应为“隋帝”,嘲讽隋炀帝之逸游亡国。
首句即言鞭笞之重点,为炀帝造龙船以下江都。“不戒严”三字,表面上是帝王出游,均应戒严,而炀帝独不戒严。但龙舟南下,有军士护卫,史上并无不戒严之说,因而此处当指炀帝毫不戒备于身周的防务。按,炀帝出游、东征,先有杨玄感之乱,后有瓦岗等烟尘起反,继而宇文化及祸起萧墙,太原李氏袭取长安。因此这里的“不戒严”是指炀帝只逞一时之快,毫无戒备之心,于是天下大乱。
“谁省谏书函”,是指对于炀帝多次出巡,群臣多有进谏,但他完全听不进去。大业十二年(616年),当他第三次准备南巡时,奉信郎崔民象、王爱仁等上表谏阻,反而被杀。诗的前半段,是写臣下之离心,后半段则写百姓之灾难。“春风”起时,正当春播季节,却被迫“举国裁宫锦”,而且这些宫锦不是用来穿着的,而是一半垫了马鞍,一半做了船帆,而马鞍和船帆全都是为炀帝逸乐巡游而实施,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又焉得不反?这后半段似仅言事,其实议论全在其中,使人不禁殷鉴古事而叹息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