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内人-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释
内人:大内之人。大内是指皇宫,韩愈《论佛骨表》有“今闻陛下令群臣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句,因而大内之人即指宫人。《周礼·天官·寺人》有“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句,郑玄注:“内人,女御也。”另一说是指宫中的女伎,崔令钦《教坊记》载:“伎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
语译
宫门旁的宫树上,月色轻轻掠过,她那娇媚的眼目啊,只望向鹭鸟眠宿的鸟巢。她还在灯影旁斜斜地拔出玉钗来,剔开烛芯的火焰,以挽救那扑火的飞蛾。
赏析
诗写宫怨,第一句摹景,后三句便有主人公出场,她深夜难眠,遂用观“宿鹭窠”、“救飞蛾”来排遣惆怅情绪和无聊时光。
首先说摹景之句,因有“禁门”、“宫树”语,点明是在宫中,有“月痕过”语,点明是在晚间。晚间当眠,此内人却偏不眠,可见是心事重重,内心别有婉曲。后三句总写无聊情境,然而人在无聊之际,觉万事都可不做,又万事都可以做,她为什么做了某些事,又不做某些事呢?并非随意着笔,内中藏有深意。正如刘禹锡《春词》中“行到中庭数花朵”句,蕴含着细数青春或细数归期意,此诗后三句分两重情境,亦皆有其用意。
“惟看”一词,开始展露此内人之心曲,庭中种种景物,别皆不看,只看“宿鹭窠”,是她羡慕鹭鸟尚有归宿,而自己的归宿却不知何在。或将“宿鹭窠”解为鹭鸟交颈相眠之巢,是内人渴慕爱情意,但诗中并无相关成双的字句,又何必联想是一对鹭鸟,而非一只或者三只,或者更多呢?诗所赠的内人,不管是指宫人还是指宫伎,都与宫妃不同,她们是暂时寄身宫中,终有放还家乡的一日,故而宫中对于她们来说,只是人生之客旅,非永久之家乡,因而思得归宿,却又不知归宿何在,以是而惆怅。
后半段写内人剔灯以救飞蛾。飞蛾在晚间趋光,见烛火即扑,乃至身焦而不悟,故有“飞蛾扑火”的成语产生。此内人觉自己之进入宫廷,本意如飞蛾一般身趋光明,却难免如飞蛾一般粉身碎骨,见飞蛾而思自身,思自身而心不忍,心不忍乃拯救之。诗人之意,宫廷正如牢笼,一入此笼,则惆怅、寂寞、无聊,诸般情绪纷杂而来,却又不知前途何在,归宿何在,因而悲怆难眠。诗即描摹此种心境,救飞蛾语,独出新意,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