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注释
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陈书·后主本纪》载:“(陈)后主闻兵至,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袁宪侍侧,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又以身蔽井,后主与争久之,方得入焉。及夜,为隋军所执。”
语译
玄宗返回长安的时候,杨贵妃已经死了,旧日的云雨恩情虽然难忘,国势却已更新。这终究是圣明天子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啊,你看那景阳宫前的水井内,里面又是谁呢?
赏析
唐风多浪漫,是以在唐代就产生了很多相关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故事的诗篇,或哀其不幸,或讽其骄堕,或鞭笞玄宗之无情,比如最著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直言不诲地戏说本朝前代帝王风流韵事,这在唐朝以后恐怕是非常罕见的吧。此诗亦同一类,但与《长恨歌》却并不相似,虽然言及情爱,但主要议论,还在于政治上。
前半段做了两重对比,第一重是“玄宗回马”,返回长安,而同时“杨妃死”,后一重是“云雨难忘”,昔日情愫仍在,但“日月新”,也即危机终于度过,朝政得以刷新。于是即以此两重对比来引出议论,诗人认为玄宗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虽是惨事,却也是不得不为之事,从中足见玄宗之“圣明”。倘非如此,恐怕玄宗会落得陈叔宝一般的下场,成为亡国之君吧。
粗看来,此诗是颂扬玄宗杀杨妃杀得好、杀得对,认为国事本就应当高过儿女私情。据说当年陈叔宝并非一人投井,而是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等一同躲入,从诗意来看,诗人认为这便是将儿女私情凌驾于国事之上,乃至败亡。玄宗杀杨妃得脱,陈叔宝携宠妃而被俘,对比不是很鲜明吗?
然而识者皆以为,将玄宗比之于陈叔宝,就算略有所长,又能“圣明”到哪里去?此诗并非在颂扬玄宗,实是对玄宗加以淡淡的讽刺并寄予深厚的同情,知其非欲舍弃至爱,乃不得不为尔。故时人有称此诗议论正大,有宰辅之气者。可是第一流的诗篇,往往不出于宰辅之手,更不显宰辅之气,所谓宰辅之气,放诸文字上,不过四平八稳,故示宽厚公允而已,实在算不得是佳作。私以为喻称人诗,赞其有江湖气,都要比有宰辅气光彩得多。
其实此诗对比鲜明,笔法老练,也勉强可算是佳构,但议论正说不上有多精深。唐玄宗、陈后主之误国,都有宠爱女色的一面,但其罪自在其身,而并不在那些宠妃身上,玄宗不杀杨妃,国势不会更糟,后主杀了张氏、孔氏,还会有他女争宠,杀戮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马嵬驿前,六军不发,形格势禁,玄宗故不得不杀杨妃,但即便不杀,唐朝也不见得立时便亡。景阳殿上,隋军已入建康,后主即便不携妃同匿,一样迟早会被逮将出来。况且,自肃宗灵武即位,玄宗退为上皇后,叛乱平定,玄宗便无尺寸之功,而即便他返回长安,政局也只是勉强稳定下来而已,正说不上什么“日月新”,将“日月新”归功于其杀杨妃,不嫌太偏颇了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