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陵-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下江陵:别本题为《白帝下江陵》,或《朝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发是启程之意。
语译
早晨,我辞别了如在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前往江陵的千里路途啊,竟然一天就抵达了。耳闻得两边岸上猿猴啼鸣不停,眨眼间轻快的小船已经超过了万重山峦。
赏析
此诗有内外两重意。外在的表现,是言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牵扯进了永王李璘谋反一案中,因而被判流放夜郎,他自长安启程,行至白帝城即遇赦,于是乘舟东返,出峡时作了这首诗。通篇粗看来都是言事,并兼及言景,首句言早晨离开白帝城,次句言一日即到江陵。南朝盛弘之《荆州记》云:“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可知“千里”应为“千二百里”的约数,从白帝到江陵,风疾时一白昼即至,确有其事,并非李白的夸张。开篇云白帝城如在“彩云间”,是言地势之高,由高就下,势如奔马,就此引出“千里”、“一日”的说法。观前半段,真畅快淋漓,似两腋生风矣。
唐诗常识
盛唐是唐诗的高峰,这一时期以“吴中四士”(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为开篇,进而产生了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从张九龄到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其清高超脱的诗风。同期的边塞诗代表人物则有高适和岑参。继而风格新奇多变,文采华美无双、内涵深邃悠远的李白、杜甫横空出世,成为绝代之魁首。
后半段更渲染途中行进之速。“两岸猿声啼不住”,山中有猿,所过一山又是一山,因舟行疾,故前山猿鸣直接后山猿鸣,故云“啼不住”。从白帝直到江陵,所历万山,因舟船轻巧,故疾行如风,转瞬即过。前半段为写事,后半段则摹景,所言不外如是。
可是再往深一重咀嚼,此诗其实是在言情,是诗人抒发得脱囹圄的轻松、畅快心情。“朝辞白帝”,即是告别了被流放的生涯,返回江陵,则是返回正常人的生活,内心怎得不喜?猿声本有哀怨凄怆的意象,猿声耳畔掠过,亦为告别往昔苦痛的日子;此刻的水上轻舟一如诗人轻松的心境,万重山峦,无数坎坷,瞬间便即扫过,不再为意。
全诗似纯写事、写景,不着情语,但情绪自在。即便并不深读,仅就表面上看,轻快远行,目的地转瞬即到,诗人的热情奔放、轻松愉悦,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足以感染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