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近试:临近考试。此题别本作《闺意献张水部》。
张水部:即张籍,当时任水部员外郎,故称。
待晓:等到天亮。
入时:合乎时宜、合乎时尚。
语译
自从昨夜熄灭了洞房的红蜡烛以后,就一直等着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这位新嫁娘梳妆已毕,低声询问丈夫,我的眉毛描得是深是浅,究竟合不合乎时尚呢?
唐诗常识
古今字音、字调不同,前人读来很协调的诗句,后人往往难以接受其音乐性。唐诗中最使后人难解的,就是朱庆余《宫中词》所押“平水韵”中上平声十三元部。即以今天普通话的音韵来读,“魂浑温孙”等字易与上平声十一真、十二文,以及下平声十二侵相混淆,“元烦言轩”等字又易和上平声十四寒、十五删,以及下平声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相混淆。清代人即已极痛恨此韵部,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朝考以诗出韵,置四等归班,以已未会试中式,覆试诗亦出韵,置四等,停殿试一科。其出韵皆在十三元。湖南人王闿运嘲以诗云:‘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京师人以为口实。”
赏析
这首诗的手法其实并不独特,以夫妻关系或男女爱情来比拟君臣、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从《楚辞》便即开始出现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朱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什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第。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也就是说,朱庆余是因为得到张籍对他诗歌的赏识,从而名声远播,才得以科举中试的,这与此诗中几个人物形象的竖立,所应用的比喻,都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
朱庆余把自己比拟作新嫁为人妇的女子,这位新嫁娘不知道能否得到公婆的喜爱,所以内心是忐忑的,惶恐的,“待晓”一词明确地表现出了这种心态——夜烛才熄,便开始等待天亮,因为天亮就要去拜见公婆,不知道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会怎样对待自己呢?继而他把科举试的考官比拟作公婆,考官赏识,自己就能中举,正如新嫁娘得公婆喜爱,从此就可以在夫家幸福地生活下去一般。然而在此之前,自己和考官,正如新娘与公婆,双方是互不了解的,新娘正需逢迎公婆,正如自己需要了解考官的口味,从而写出能够得蒙赏识的文章来一般。
那么,去哪里了解考官的喜好呢?诗人把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张籍比作自己的丈夫,经过一夜缱绻,丈夫应该比较了解自己了,同时,丈夫也应当了解公婆(张籍时任朝官,对考官的喜好应当有所认识)。所以他便借女子梳妆后询问丈夫,自己的妆扮是否合乎时尚,是否能够入公婆的法眼,来代指询问张籍,自己文章的风格是否合乎时流,是否能够得到考官青睐呢?
王建诗云“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与此诗用意相同,都是以诗文干谒官员,以求扬名,以求官员指点考试的诀窍。王建所作五言,比较简省,朱庆余此诗是七言,添加了很多细节描述,比如“待晓”、“低声问”、“画眉深浅”,把一种忐忑而又热切期盼的心理描摹得生动细腻,从而得以名留千古。
扩展阅读
酬朱庆余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应该就是张籍对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的回答。朱庆余是越州人,故而张籍即将他的诗文比作美丽的越女,说你已经很认真地写诗作文了,正如越女细心地梳妆打扮,自己知道自己的文章很好,却又难免忐忑沉吟,其实大可不必。你的文章清丽脱俗,就如同越女的采菱歌一般,可“敌万金”,不怕考官不赏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