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字数:642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分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另一说: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境内)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考虑到李益曾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故此处所指,当为前一说的西受降城,或后一说的受降城。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为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应即当地山峰。别本作“回乐烽”,则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芦管:等于诗题中所言的“笛”,别本即作“芦笛”。

语译

回乐峰前白沙似雪啊,受降城下月光如霜。不知道谁在哪里突然吹起了笛子啊,使得附近征戍的士兵整整一夜难眠,全都远眺着家乡。

赏析

此诗写征人思乡,先从景物起兴。“回乐峰”、“受降城”是诗人所见实地实景,而“沙似雪”、“月如霜”,则是情景交合,以景出情的独特感受。“雪”、“霜”有凄寒艰辛的意象,此处并无真雪、真霜,但因诗人内心的凄怆,见沙而疑是雪,见月而疑似霜。正如李白《静夜思》中所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此产生家国之思。

后半段突兀曲折,写笛声响起,撩动了征人思乡的惆怅心绪。观前半段即可知,其实思乡之情始终存在,笛声只是一个特殊的契机,使得他们将暗自想望转化为行动,即“一夜征人尽望乡”罢了。这里有几个词汇看似普通,其实运用得相当巧妙。一是“何处”,笛声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正见征人之多,以及思乡之情的普遍;二是“一夜”,终夜不眠而望乡,以见思乡之情的浓厚;三是“尽”,人人望乡,并无例外,可见诗人所描写的是征人的共性,而非偶然情况。

真正的好诗正该如此,以极普通的字句,出不普通的情境,并与主题紧密契合,不矫揉,不造作,浑然有如天成,再也改易不得。


271宫词-顾况273乌衣巷-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