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乌衣巷:在今天江苏省南京市东南方,文德桥南岸,是三国时东吴的禁军驻地,因其军身着黑衣,故俗称乌衣巷。晋室南迁,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后,王、谢等世家大族都居住在此,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浮桥,邻近乌衣巷。
王谢:泛指东晋至南朝的世家大族,当时江南四大姓为王、谢、禇、沈,其中王导、谢安都曾为宰相,这两家家世最为煊赫。
语译
看那朱雀桥边,到处都是野草闲花,乌衣巷口,只见得夕阳斜照。过去王、谢等豪门堂前栖息的燕子啊,如今都飞入了平常的百姓家中。
赏析
此诗抚古迹而追昔景,感叹时光流逝,繁华变改,意味极其浓厚,氛围哀而不伤,真一时之佳构。此诗约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之间,当时刘禹锡任和州刺史,距离金陵(即南京)很近,据说有友人寻访金陵古迹,作诗以赠,刘禹锡因而和之。
前半段即写自东晋到南朝的建康城繁华已一去不再,即因“朱雀桥”和“乌衣巷”两者点出。这是相当工整的一幅对联,以“桥”对“巷”,同门相对,而“朱”、“乌”又并为颜色。乌衣巷乃东晋、南朝士族豪门聚居之地,而朱雀桥在其附近,想必当年也是人潮汹涌,摩肩接踵吧,如今却只剩下“野草花”和“夕阳斜”了。野草闲花,以喻荒僻,夕阳斜照,以喻繁华荡尽,日薄西山。
但此诗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后半段。世族门阀肇始于汉,大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初仍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煊赫地位,但中唐以后已逐渐衰败。诗人就抓住这一古今变迁,慨叹昔日王、谢等豪门所居之处,如今已变成平常百姓之家了。但他并没有如此平直道出,而说“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年年迁徙,有常在一处筑巢的习惯,当然,时隔四百余年,当日王谢堂前之燕,与如今百姓家中之燕,早就有所不同,诗人却故意忽略这一点,为的是说明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二句,道:“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诗之要,意在言外,倘若意与言完全契合,则是普通白话,便索然无味矣。在本诗中,诗人曲折道出今昔之叹,含蓄深婉,营构出浓厚的历史氛围,使人不禁击节叹赏。
扩展阅读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为刘禹锡所作《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上面这首《石头城》则是第一首,另三首分别为《台城》、《生公讲堂》和《江令宅》。诗皆以金陵古迹引发怀古之伤,用意接近,风味也颇相似。比如这首《石头城》,营构空城残垣景象,与《乌衣巷》的荒僻旧址貌,相差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