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滁(chú)州:即今天安徽省滁州市。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或称马上河,即今天的西涧湖。
幽草:别本作“芳草”。
涧边生:别本作“涧边行”。
上有:别本作“尚有”。
深树:指树荫深处。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语译
只有我才怜惜那涧边所生的清幽的小草,在它上面,还有黄鹂在那树荫深处啼鸣。近晚雨落,所以春潮更显得湍急,野外渡口上没有人,只有一条小船横斜在那里。
赏析
这是韦应物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所写为无人的野景。春草生于偏僻之处,自生自长,无人怜惜,故谓“幽草”,黄鹂自在地鸣叫,给这份清幽的景致增添了一些动感和声响。春雨自落,春潮自生,荒野渡口上,船家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有一条小船“横”在那里。
“横”字极精妙,非亲眼目见不得出此语。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人本意,是舟人不在,小船独自拴在渡口,轻轻漂浮。既然是渡口,这条自然是渡船,诗人面向水面,渡船若行,则在诗人看来是竖向的,渡船不行,自然靠在岸边,便横过来了。一个“横”字,则船之不用便甚分明。
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是无人的纯自然的野趣,不但无人,似乎也不见活物,就连黄鹂都是在“深树”中鸣叫,但闻其声,不见其形。说是无人,其实诗中还隐藏着两个人,一个自然是作为观察者的诗人,开篇便言“独怜幽草”,是说只有自己才有欣赏这清幽春草的兴致,旁人并无,所以此处人迹罕至。结末再写野渡、渡船,船家却偏偏不在,更见荒僻无人。因景而生情,诗人所要阐发的是一种清幽淡雅,无俗尘相扰的隐士之趣。
明朝人何良俊曾言:“大清楼帖中有韦公手书。‘涧边行’,非‘生’也;‘尚有’,非‘上’也。其为传刻之讹无疑。”未知确否。
唐诗常识
此诗次句仄起,三句平起,失粘,这种情况在唐诗中其实并不罕见,后人称之为“折腰体”。宋僧惠洪在《天厨禁脔》中说:“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其实应为朱放的《山中听子规》),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律诗)折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