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韩绰判官:韩绰为姓名,字与事迹皆不详,判官为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至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疑韩绰即为淮南判官,与其同僚。
水迢迢:别本作“水遥遥”。
草未凋:别本作“草木凋”。
二十四桥:扬州胜景,一说为二十四座桥梁,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后水道逐渐淤没,宋代元佑时仅存小市、广济、开明、通泗、太平、万岁诸桥。今天则仅有开明桥、通泗桥的地名,桥已不存。另说为单独一座桥,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语译
青山如此朦胧,江水如此迢遥,秋天已到尽头,但江南的绿草还未凋谢。想起那明月映照下的二十四桥之夜啊,如今美人是在哪里应命吹箫呢?
赏析
杜牧曾在淮南幕府中担任掌书记,在扬州居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扬州在隋代名为江都,炀帝建龙舟至此游赏,可见风景、建筑都为江南之冠,到唐代仍然繁盛。杜牧喜好美景,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中说他在扬州“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故此诗即当为其离开扬州以后,回想昔日与同僚在扬州欢宴纵歌的往事,有感而作。
首句为怀思扬州山水,“青山隐隐水迢迢”,“隐隐”出朦胧之貌,“迢迢”状悠远之象,同时也说明了诗人此时距离扬州已远,往事在心中留下了浓厚而又恍惚的记忆。次句为写江南美景,秋天已尽,草木仍未凋,可见当地的气候是多么温暖宜人了。后半段当为追忆昔日与韩绰等同僚、友人挟伎夜饮之事,其中“玉人”、“教”这两个词汇都有歧义,特此说明。
首先,“玉人”乍看是指女子,但其实在古代也可以指代男子,《世说新语·容止》中便有“(裴楷)粗头乱服皆好,时人以为玉人”句。所以对于此诗中所言的“玉人”,一种说法是指歌伎,另一种说法是指韩绰,私以为,还当以指女子为佳。其次,“教”有教授意,有使动意,一般将“教吹箫”解释为教人吹箫,私以为不妥。挟伎而游,伎人吹箫助酒,本是寻常事,但为什么会出现教授吹箫的说法呢?倘“玉人”是指韩绰,则韩绰是否会吹箫,为何要教伎女吹箫,并没有明确的背景资料,难以确证。倘“玉人”是指伎女,则伎女又教谁吹箫呢?教杜牧,教韩绰?都有些岂有此理。故此,私以为此处的“教”是使动意,也即受命吹箫助酒。杜牧是在怀想昔日宴游,同时联想到今天,不知道当日吹箫助酒的乐伎,如今又在哪里,奉了谁的命令,在为谁人吹箫呢?是仍然留在扬州的韩绰你吗?
至于将“教吹箫”牵引到箫史、弄玉传说,出好逑之意,那就更不知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