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

字数:11848

【题解】

明本,阐明学术思想的本源。本篇讨论的核心内容是儒、道两家的先后是非问题。

关于儒、道两家的是非得失,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古至今都没有能够完全解决的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远在先秦时期,道家就批评儒家的效法古人,是“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庄子·天运》),而儒家也毫不客气地反讥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不过是一个不足道的“鄙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已。到了汉代,“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儒、道两家相互批评成为当时的一个社会普遍现象,这种矛盾甚至反映到了政治领域。到了魏晋时期,儒、道两家更是旗帜鲜明地在各个问题上展开了长期而深入的辩论。

作为魏晋士大夫之一的葛洪,对于这一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明确答案。本篇一开始就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道为本,儒为末,先后顺序一目了然。葛洪在批判阴阳、儒、墨、法各家之后,认为“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在本篇中,葛洪还大致分析了世俗社会贬道褒儒的原因,那就是“世间浅近者众,而深远者少,少不胜众,由来久矣”,由于人们的见识浅薄,根本没有能力去认识深邃的道家思想。葛洪的这一评价,不仅是受到了个人信仰和时代风尚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客观事实: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在社会、个人等各个方面,确实揭示了一些为儒家所忽略的问题。

当然,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儒、道两家不仅有矛盾和争执,而更多的还是交流和融合。道家创始人老子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件学术美谈,而且更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思想内涵。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道两家的思想交流和融合从未停歇过,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健康文化局面。到了全真教出现后,更是把三教合一作为自己的立教宗旨之一,其代表人物之一的马钰就写了一首诗歌,题目就是《敬三教》:“待士非凡俗,崇僧性不凡。再三须重道,决要敬麻衫。”诗中说的士、僧、道指的就是儒、释、道。实际上,葛洪在安排道先儒后次序的同时,对儒家也并非持排斥态度。

最后还要说清楚的一点是,我们现在把道家划为哲学,把道教归于宗教,二者有很大差异。而葛洪是把道家与道教视为一家的,这也是古人的普遍看法。

或问儒、道之先后。抱朴子答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先以为阴阳之术(1),众于忌讳,使人拘畏;而儒者博而寡要(2),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3),不可遍循(4);法者严而少恩(5),伤破仁义。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6),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7),与时迁移(8),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9),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10)。而班固以史迁先黄、老而后六经(11),谓迁为谬。夫迁之洽闻(12),旁综幽隐(13),沙汰事物之臧否(14),核实古人之邪正。其评论也,实原本于自然;其褒贬也,皆准的乎至理(15)。不虚美,不隐恶,不雷同以偶俗(16)。刘向命世通人(17),谓为实录(18);而班固之所论,未可据也。固诚纯儒,不究道意,玩其所习,难以折中(19)。

【注释】

(1) 先以为:前人认为。以下几句话的观点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持此观点者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阴阳:阴阳家。先秦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为邹衍、邹奭。其学包括阴阳四时、五德终始等等。

(2) 寡要:要点很少。

(3) 墨:墨家。先秦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为墨翟。

(4) 遍循:完全遵守。遍,完全。

(5) 法:法家。先秦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为商鞅、韩非等。

(6) 动合无形:行动符合无形的大道。一说意思是“行动分合不露形迹”。

(7) 名:名家。先秦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以辩论名实关系为主题。

(8) 与时迁移:与时代一起变化。

(9) 指约:主题简约。指,通“旨”,主旨,主题。

(10) 大宗:本原。朴:未经加工过的原木叫做“朴”。这里指本色、原貌。

(11) 班固:东汉人,史学家。《汉书》的主要作者。史迁:西汉人。即太史公司马迁。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曾批评司马迁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此其所蔽也。”

(12) 洽闻:博闻。洽,广博。

(13) 旁综幽隐:旁及隐微的学问。

(14) 沙汰:淘汰。这里有批评、评价的意思。臧否(pǐ):好坏。

(15) 准的:箭靶。这里用作动词,是“以……为原则”的意思。

(16) 偶俗:迎合世俗。偶,合。

(17) 刘向:汉代的大学问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命世:著名于当世。

(18) 实录:忠实的记录。

(19) 折中:不偏不倚。

【译文】

有人问儒家、道家孰先孰后的问题。抱朴子回答说:“道家,是儒家的根本;儒家,是道家的末枝。前人认为阴阳学派的思想,忌讳繁多,使人们的行为拘束畏惧;而儒家博学多识但要点很少,办事辛苦而功效甚微;墨家提倡节俭但难以遵循,无法完全照办;法家严苛而绝少恩义,伤害了仁义之德。只有道家的教化内容,能够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无形的大道,包含了儒家、墨家的优点,囊括了名家、法家的要旨,能够紧随着时代而演进,顺应着事物而变化,要点简约而明白易懂,事务很少而功效很大,他们尽力保全事物的本来面貌,坚守大道的真正源头。然而班固因为司马迁把黄帝、老子的学说放在儒家六经的前面,就认为司马迁是错误的。司马迁博闻强识,旁及隐微的学问,评论事件的善恶得失,核实古人的邪正好坏。他的评论,确实是以自然法则为根本;他的褒贬,都符合最高的真理。他不夸大历史人物的优点,也不隐瞒历史人物的邪恶,不去苟同以迎合世俗。刘向是一位著名当世的博学之人,他认为司马迁的著作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而班固的评论,是不足为凭的。班固确实是一个纯粹的儒生,他不能深究道家的旨意,只是在他所熟悉的学问里玩味,所以很难公正地去看问题。

“夫所谓道,岂唯养生之事而已乎?《易》曰:‘立天之道(1),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2)。’苟非其人,道不虚行(3)。又于治世隆平,则谓之有道;危国乱主,则谓之无道。又坐而论道,谓之三公(4);国之有道,贫贱者耻焉(5)。凡言道者,上自二仪(6),下逮万物,莫不由之(7)。但黄、老执其本,儒、墨治其末耳。今世之举有道者(8),盖博通乎古今,能仰观俯察,历变涉微(9),达兴亡之运,明治乱之体,心无所惑,问无不对者,何必修长生之法,慕松、乔之武者哉(10)?而管窥诸生(11),臆断瞽说,闻有居山林之间、宗伯阳之业者(12),则毁而笑之曰:‘彼小道耳,不足算也。’嗟乎!所谓抱萤烛于环堵之内者(13),不见天光之焜烂(14);侣虾于迹水之中者(15),不识四海之浩汗;重江河之深,而不知吐之者昆仑也(16);珍黍、稷之收(17),而不觉秀之者丰壤也(18)。今苟知推崇儒术,而不知成之者由道。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19)。

【注释】

(1) 立天之道:天的生存之道。立,生存。

(2)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经》中包含了四种圣人之道。这四种圣人之道分别是指优美的文辞、事物变化的规律、制造器物的原型、占卜的方法。《周易·系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3) 虚行:自动地推广开去。意思是说,大道是需要人来推行的,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大道不可能自我推行。

(4) 三公: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员。各个朝代名号不一,西周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5) 国之有道,贫贱者耻焉:如果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的贫贱之人应该感到羞耻。《论语·泰伯》:“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6) 二仪:天与地。

(7) 由之:遵循大道。由,遵循。

(8) 举:称。

(9) 历变涉微:经历过各种变故和微妙的事件。涉,经历。

(10) 武:脚印,足迹。这里代指行为事迹。

(11) 管窥:从竹管中观察事物。比喻见识狭窄。

(12) 伯阳:即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正义”引《朱韬玉札》及《神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

(13) 环堵:小小的室内。堵,土墙。长高各一丈为一堵。

(14) 焜(kūn)烂:辉煌灿烂。

(15) (yóu):小鱼名。迹:足迹。

(16) 吐之者昆仑:这些水都是由昆仑山流出来的。吐,流。

(17) 黍:黏黄米。稷:谷子。

(18) 秀之:使它们开花结果。秀,抽穗扬花。

(19) 陶冶:制造,成就。百氏:诸子百家。范铸:创造。彝伦:天、地、人的规律。

【译文】

“我所说的大道,哪里仅仅只是养生的内容而已呢?《易经》说:‘上天的生存之道,就是阴和阳;大地的生存之道,就是柔和刚;人们的生存之道,就是仁和义。’还说:‘《易经》包含着四种圣人之道。’如果没有适当的人,大道是不会自己推行开去的。对于兴旺太平的安定国家,人们就称它为‘有道的社会’;对于暴君统治的危机四伏的国家,人们就称它为‘无道的社会’。端坐在那里讨论大道的人,被称为三公;国家有道的时候,那些贫贱的人就应该感到羞耻。大凡是谈论大道的人,上自天地,下至万物,处处都要遵循着大道。只是黄帝、老子掌握了大道的根本,而儒家、墨家学到了大道的末枝而已。如今世上所称赞的有道者,大约不外是通今博古,能够仰观天象而俯察地理的人,他们经历过各种变故和微妙的事件,通晓兴亡的变化,明白治乱的主因,内心无疑惑,有问必有答,那又何必一定要去修习长生不老的方法,仰慕赤松子、王子乔的生活方式呢?因此那些见识浅薄的儒生们,主观臆断,盲目瞎说,一听说有人居处在山林之间、效法老子的事业,就诋毁、讥笑他们,说:‘那不过是小小的道术而已,不值得一提啊!’唉,这些人正是所谓的住在小小的室内、守着萤火虫一般的烛光,看不到天上日月的灿烂辉煌;与小鱼小虾在脚迹窝的积水中相互为伴,不知道四海的浩瀚辽阔;他们虽然看重大江大河的深邃,却不知道流出这些水的是高峻的昆仑山;虽然珍视粮食的收获,却不明白使它们开花结果的是丰厚的土壤。如今的人们只知道推崇儒术,却不知道成就儒家的是大道。大道,成就了百家,创造了天地,生育了万物,蕴涵了天地之间的所有规律。

“世间浅近者众,而深远者少,少不胜众,由来久矣。是以史迁虽长而不见誉,班固虽短而不见弹(1)。然物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至于人事,岂独不然?故藜、藿弥原(2),而芝英不世(3);枳、棘被野(4),而寻木间秀(5);沙砾无量,而珠璧甚鲜(6);鸿隼屯飞(7),而鸾凤罕出;虺蜴盈薮(8),而虬龙希觌(9);班生多党(10),固其宜也!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能令七政遵度(11),二气告和(12);四时不失寒燠之节(13),风雨不为暴物之灾;玉烛表升平之征(14),澄醴彰德洽之符(15);焚轮虹霓寝其祅(16),云商羊戢其翼(17)。景耀高照(18),嘉禾毕遂(19);疫疠不流,祸乱不作;堑垒不设(20),干戈不用;不议而当,不约而信;不结而固,不谋而成;不赏而劝,不罚而肃;不求而得,不禁而止;处上而人不以为重,居前而人不以为患;号未发而风移,令未施而俗易,此盖道之治世也。

【注释】

(1) 弹:弹劾,批评。

(2) 藜、藿(lí huò):野菜名。

(3) 芝英:传说中的瑞草名。一说指灵芝的花。不世:不显于世,罕见。

(4) 枳、棘:两种身上长刺的小灌木。

(5) 寻木:高大的树木。间:间或。秀:高出,出现。

(6) 鲜:很少。

(7) 隼(sǔn):一种凶猛的鸟。屯飞:群飞。屯,群聚。

(8) 虺(huǐ):毒蛇名。蜴:即蜥蜴。薮:草木茂盛的水泽。

(9) 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10) 班生:即班固。党:同党。这里指拥护者。

(11) 七政: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

(12) 二气:阴阳二气。告和:显得十分和谐。

(13) 燠(yù):热,暖。

(14) 玉烛:四季气候和谐。意思是说君主德美如玉,可致四时和气之祥。《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15) 澄醴:清澈的醴泉。比喻甘雨。洽:普遍。符:征兆。《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祥。”

(16) 焚轮虹霓寝其祅(yāo):象征妖孽的暴风虹霓不再出现。焚轮,颓风,自上而下的暴风。《尔雅·释天》:“焚轮谓之颓。”寝,止。祅,同“妖”,古人称反常怪异的事物。

(17) 云商羊戢其翼:乱云商羊都销声匿迹。云,乱云。商羊,传说中的一种鸟。大雨前,这种鸟屈起一只脚跳舞。戢其翼,收敛起自己的翅膀。即销声匿迹。

(18) 景耀:日光。

(19) 遂:顺利成熟。

(20) 堑:壕沟。

【译文】

“世上见识浅薄的人很多,而见识深远的人很少。人少的总是敌不过人多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因此司马迁虽然远见卓识但没有受到称誉,班固虽然目光短浅却也没有受到批评。然而事物还是以稀为贵,以多为贱,反映在人事上,难道就不是如此吗?因此藜藿满地,而芝英就非常稀少;荆棘蔽野,而乔木则间或一见;沙粒无数,而珍珠玉璧就极为少有;鹰雁群飞,而鸾鸟凤凰就很少出现;虺蛇蜥蜴遍布沼泽,而虬龙就难得见到;因此班固的支持者众多,也的确是应有的现象啊!大道,对内可以用它修养自身,对外可以用它治理国家;它能够使日月五星遵循着自己的轨道运行,使阴阳二气表现得十分和谐;使四季的冷暖合乎各自的时节,使风雨不带来有害万物的灾难;让四季和顺以显示太平的预兆,使甘雨普降以作为君德普施的象征;象征妖孽的暴风、虹霓不再出现,预示灾难的乱云、商羊销声匿迹。辉煌的阳光高照,美好的庄稼成熟;瘟疫不再流行,祸乱不再产生;战壕堡垒毋须设置,盾牌戈戟不再使用;不用商议办事就很妥当,不必约束大家都很守信用;不必结盟而关系牢固,不用谋划却事事成功;不必奖赏而人们做事努力,不必处罚而纪律就很肃整;不必追求而幸福就能得到,不用禁令而坏事就能中止;处于百姓的上面而百姓却不会感到他的沉重,站在百姓的前面而百姓却不会感到他是个妨碍;号令还没发出而风气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法律还没施行而习俗就已经出现了改变,这大概就是以道治国的效果吧。

“故道之兴也,则三五垂拱而有余焉(1);道之衰也,则叔代驰骛而不足焉(2)。夫唯有余,故无为而化美;夫唯不足,故刑严而奸繁。黎庶怨于下,皇灵怒于上(3):或洪波横流,或亢阳赤地(4),或山谷易体(5),或冬雷夏雪,或流血漂橹(6),积尸筑京(7),或坑降万计(8),析骸易子(9)。城愈高而冲愈巧(10),池愈深而梯愈妙,法令明而盗贼多,盟约数而叛乱甚。犹风波骇而鱼鳖扰于渊(11),纤罗密而羽禽躁于泽(12),豺狼众而走兽剧于林,爨火猛而小鲜糜于鼎也(13)。君臣易位者有矣(14),父子推刃者有矣(15),然后忠义制名于危国(16),孝子收誉于败家。疾疫起而巫医贵矣,道德丧而儒墨重矣。由此观之,儒、道之先后,可得定矣。”

【注释】

(1) 三五:三皇五帝。三皇,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一说指天皇、地皇、人皇,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治国清静无为,不费力气。

(2) 叔代:衰乱的时代。驰骛:奔驰,忙碌。

(3) 皇灵:皇天,上帝。

(4) 亢阳:大旱。亢阳,阳气极盛,因此古人把阳光炽烈、久旱不雨叫做“亢阳”。

(5) 山谷易体:山峰与山沟交换位置。指地震。

(6) 橹:大盾牌。

(7) 京:京观。古时战胜的一方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成高冢,称为“京观”。

(8) 坑降:活埋降卒。

(9) 析骸易子:劈开骨头作柴,交换孩子食用。形容极为苦难的生活。析,劈开。易,交换。本句是《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析骸以爨,易子而食”的缩语。

(10) 冲:古代用来冲撞城墙的战车。

(11) 骇:涌起。扰:乱。

(12) 纤罗密:罗网的网眼细密。纤,细。

(13) 爨(cuàn):烧火做饭。小鲜:小鱼。糜:烂。《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14) 君臣易位:君臣互换位置。指臣下篡夺君位。

(15) 父子推刃:父子之间相互残杀。推刃,进刀。

(16) 制名:成名。

【译文】

“因此当大道兴起的时候,三皇五帝即使垂衣拱手还显得有点多余;当大道沦丧的时候,衰世的人们即使整天忙忙碌碌还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因为垂衣拱手还显得有点多余,所以能够做到清静无为而教化完美;正是因为忙忙碌碌还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即使严刑峻法而邪恶依然众多。于是百姓在下边怨恨,皇天在上面发怒:要么是洪水横流,要么是久旱不雨、赤地千里,要么是地震引起山谷易位,要么是冬天打雷而夏日下雪,要么是战场的鲜血浮起盾牌,尸体堆积成高大的‘京观’,要么是坑杀数以万计的降卒,劈开骨骸当柴,交换孩子食用。城墙越高而用来冲撞城墙的战车做得越巧,护城河越深而用来攀登的云梯做得越妙,法令制定得越严明而盗贼越多,盟约缔结得越频繁而叛乱越严重。这就好比风浪越高而鱼鳖在深潭中就越混乱,网罗越细密而禽鸟在大泽中就越不安宁,豺狼越多而走兽在森林里就越困苦,炊火越猛烈而小鱼在锅中就烂得越快。于是臣下篡夺君位的事情出现了,父子之间相互残杀的事情也出现了,然后那些忠臣在危难的国家里成名了,孝子在破败的家庭中受到了赞誉。疾病瘟疫出现时,巫师医生才显得可贵;道德沦丧后,儒家、墨家才会受到重视。由此看来,儒家与道家孰先孰后,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或问曰:“昔赤松子、王乔、琴高、老氏、彭祖、务成、郁华皆真人(1),悉仕于世,不便遐遁(2)。而中世以来,为道之士,莫不飘然绝迹幽隐,何也?”抱朴子答曰:“曩古纯朴,巧伪未萌,其信道者,则勤而学之,其不信者,则嘿然而已(3)。谤毁之言,不吐乎口,中伤之心,不存乎胸也。是以真人徐徐于民间(4),不促促于登遐耳。末俗偷薄(5),雕伪弥深,玄淡之化废(6),而邪俗之党繁,既不信道,好为讪毁,谓真正为妖讹,以神仙为诞妄,或曰‘惑众’,或曰‘乱群’,是以上士耻居其中也。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7),夜不待旦,睹几而作(8),不俟终日。故赵害鸣犊(9),而仲尼旋轸(10);醴酒不设,而穆生星行(11);彼众我寡,华元去之(12)。况乎明哲,业尚本异(13),有何恋之当住其间哉?夫渊竭池漉(14),则蛟龙不游;巢倾卵拾(15),则凤凰不集;居言于室,而翔鸥不下(16);凡卉春翦,而芝蓂不秀(17)。世俗丑正(18),慢辱将臻(19),彼有道者,安得不超然振翅乎风云之表,而翻尔藏轨于玄漠之际乎(20)?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21),而即此清净也。夫入九室以精思(22),存真一以招神者(23),既不喜喧哗而合污秽,而合金丹之大药,炼八石之飞精者(24),尤忌利口之愚人,凡俗之闻见,明灵为之不降,仙药为之不成,非小禁也。止于人中,或有浅见毁之有司(25),加之罪福(26);或有亲旧之往来,牵之以庆吊(27),莫若幽隐一切,免于如此之臭鼠矣。彼之邈尔独往(28),得意嵩岫,岂不有以乎(29)?或云:‘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此皆为仙药已成,未欲升天,虽在三军,而锋刃不能伤;虽在都市,而人祸不能加;而下士未及于此,故止山林耳。不谓人之在上品者,初学道,当止于三军、都市之中而得也。然则黄、老可以至今不去也。”

【注释】

(1) 老氏:即老子。务成:仙人名。郁华:仙人名。

(2) 便:马上,立即。遐遁:远远地离开人世。遐,远。

(3) 嘿(mò):同“默”,闭口不言。

(4) 徐徐:迟缓的样子。这里指留在人间而不急于离去。

(5) 偷薄:不厚道。偷,刻薄。

(6) 玄淡:符合大道的淡泊。玄,道。

(7) 色斯而逝:一看到人的神情不善就马上离去。色,表情。斯,就。《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8) 睹几而作:一看到微小的苗头就开始行动。几,征兆,苗头。

(9) 赵:指晋国的大夫赵简子。赵简子的后代建立了赵国。鸣犊:人名。赵国的贤人。

(10) 旋轸:回转车头。轸,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11) 穆生星行:穆生连夜就离开了。穆生,西汉儒生。星,代指夜晚。《汉书·楚元王传》:“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遂谢病去。”

(12) 华元:春秋宋国贵族。《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华元与郑国作战失败,回国后受到百姓的当面嘲讽,华元对手下说:“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13) 业尚本异:崇尚的事业根本就不一样。

(14) 漉:淘干,使干涸。

(15) 巢倾卵拾:打翻鸟巢以拾取鸟卵。

(16) 翔鸥:飞翔的海鸥。《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17) 蓂(míng):蓂荚。传说中的一种吉祥草。秀:开花。

(18) 丑正:把正确的事情看作丑恶。丑,以……为丑恶。

(19) 臻:至,到来。

(20) 翻尔:翻然。返身离开的样子。藏轨:隐迹。玄漠:遥远寂静的地方。漠,寂静。

(21) 腥膻:本指腥膻的味道。这里比喻污浊的气氛。

(22) 九室:修炼时住的静室。

(23) 真一:独一无二的真正大道。“真一”在道教中还有其他许多含义。

(24) 八石:道士炼丹的八种矿石原料。说法不一,一说是指丹砂、雄黄、雌黄、石留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飞精:本指一种炼丹原料。这里指炼制时游动的原料精华。

(25) 有司:官府。

(26) 罪福:主要指罪。一说“福”应作“祸”。

(27) 庆吊:庆贺和吊唁。

(28) 邈尔:遥远的样子。

(29) 有以:有原因。

【译文】

有人问道:“从前赤松子、王子乔、琴高、老子、彭祖、务成、郁华,都是得道的真人,又都在世上做过官,他们并没有立即远远离开人间。但是到了中古以后,修炼道术的人,莫不飘然离开人世而深深隐居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抱朴子回答说:“上古的人纯朴,机巧虚伪之心还没有产生,那些相信道术的人,就勤奋地学习道术,那些不相信道术的人,也就默不作声而已,诽谤诋毁的话语,不会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伤害人的念头,也不会存在于他们的胸中。因此那些真人就从从容容地生活于人间,而不必急急忙忙地升天远去。末世的风俗变得轻佻刻薄,虚伪作假越来越严重,符合大道的清静淡泊的教化被废弃了,而那些邪恶庸俗之徒越来越多,他们既不相信道术,又喜欢讥讽诋毁别人,把真实的事情说成妖孽谎言,把修道成仙的事情说成是荒诞虚妄,有的说提倡修仙是‘迷惑百姓’,有的说是‘扰乱群众’,因此上等的修仙者就认为与这些世俗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种耻辱。从前那些思想通达的人,能够防微杜渐,晚上看见别人脸色不对就马上离开,绝对不会等到第二天早晨;看到一些征兆苗头就立即行动,绝对不会推迟一天。因此赵国害死了鸣犊,孔子就掉转车头回去;没有安排甜酒,穆生就连夜出走;对方的人多而自己的人少,华元就赶快离去。更何况那些明智的哲人,他们所崇尚的事业本来就与世人有很大差异,有什么值得他们留恋而逗留于世人之中呢?竭泽而渔,蛟龙就不会前来游动;打翻鸟巢以拾取鸟卵,凤凰就不会到这里聚集;在家中说了不利于海鸥的话,而飞翔的鸥鸟就不会再落下;平凡的花卉如果在春天被人剪掉,灵芝和蓂荚就不再开花。世俗之人把正确的事情视为丑恶的事情,那么怠慢和羞辱就会到来,因此那些拥有道术的人,怎么能不超然翱翔于长风彩云之上、翻然隐迹于遥远寂静的地方呢?山林之中并没有什么道术,然而学习道术的人一定要进入山林,他们确实是想远离那些污浊的气氛,生活在这清幽雅净的地方。那些进入静室去精心思考、存思大道以召唤神仙的人,既不喜欢喧哗的人世而与世人同流合污,况且要想配制金丹大药,炼制八石飞精,就更应该避开伶牙俐齿的愚蠢人,忌讳俗人听到看到,这样就会使神灵不再降临,仙药因此而炼制不成,这些可不是小的禁忌啊。修仙者如果留在人间,可能有见识短浅的人到官府去诽谤他们,把罪行强加在他们身上;可能会有亲朋旧友的交往,用庆贺和吊唁之类的事情去拖累他们,还不如脱身离开这一切,避免这些臭老鼠一般的世俗杂事。他们独自一人到了遥远的地方,自得其乐于高山峻岭之中,难道不是有他们自己的道理吗?有人说:‘上等道士在三军中获得道术,中等道士在都市中获得道术,下等道士在山林中获得道术。’这些说的都是仙药已经炼成,但还不想升上天庭的人,他们虽然身在军队中,但刀剑不能伤害他们;他们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人们无法加害于他们;下等的道士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就只能在山林中生活而已。这些话不是说素质上等的人,在刚刚学习道术的时候,就可以活动在军队、都市之中而去获得道术啊。如果是这样,那么黄帝、老子一直到今天也不用离开人间了。”

或问曰:“道之为源本,儒之为末流,既闻命矣(1),今之小异,悉何事乎?”抱朴子曰:“夫升降俯仰之教(2),盘旋三千之仪(3),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外物弃智(4),涤荡机变,忘富逸贵(5),杜遏劝沮(6),不恤乎穷(7),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8)。儒者所爱者,势利也;道家所宝者,无欲也。儒者汲汲于名利,而道家抱一以独善(9)。儒者所讲者,相研之簿领也(10);道家所习者,遣情之教戒也。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11);其居也(12),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13);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小异之理,其较如此(14),首尾污隆(15),未之变也。”

【注释】

(1) 闻命:领教。

(2) 升降俯仰:上去、下来、俯身、抬头。用这些动作形容儒家行礼的样子。

(3) 盘旋三千之仪:三千种进退周旋的礼仪。盘旋,形容行礼的样子。《礼记·礼器》:“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4) 外物:看轻身外之物。外,置之度外。物,名利等。

(5) 逸:放弃。

(6) 杜遏劝沮:不受外人鼓励与批评的影响。杜遏,阻止。引申为不受影响。劝,鼓励。沮,批评。

(7) 恤:忧愁。穷:困窘。

(8) 履正:遵循正道。履,遵循。

(9) 抱一:坚守着大道。一,指独一无二的大道。独善:独善其身。

(10) 簿领:文簿。这里泛指书籍。

(11) 成务:成就一番事业。

(12) 居:处世。

(13) 不德:不认为自己对别人有恩德。

(14) 较:大较,大致情况。

(15) 首尾:先后。污隆:高下。污,地形低。隆,高。

【译文】

有人问道:“道家是本源,儒家是末流,这一点我已经领教了,现在儒、道两家之间的小小差异,都有哪些内容呢?”抱朴子说:“上去下来、俯身抬头的这些礼节教育,三千种进退周旋的礼仪规范,攻守进取的计谋,轻身重义的气节,或喜或忧的礼乐制度,经世济俗的方略,这些都是儒生们所要从事的。看轻身外之物,抛弃世俗智慧,排除机巧之心,忘却荣华富贵,不受外人劝勉或批评的影响,不为自己的困境而忧伤,不为自己的显达而荣耀,不因为别人的诋毁而悲戚,也不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这些就是道家所从事的事业。儒家用祭祀来祈求福佑,而道家遵循正道以禳除邪恶。儒家所喜爱的,是权势利益;道家所珍视的,是无私无欲。儒家急切追求的是名声和利益,而道家坚守大道以独善其身。儒家的教育内容,是大家一起切磋文献典籍;道家的学习主题,是排遣世俗之情的教义禁戒。大道,如果想要遵循它有所作为的话,那就要善于自我修养以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想要遵循它为人处世的话,那就要善于去获取别人所不愿意争夺的东西;如果想要遵循它去治国的话,那就要善于消解还没有萌芽的灾祸;如果想要遵循它去施行恩德的话,那就要善于救济万物而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如果想要遵循它去有所行动的话,那就要在善于体察民情的基础上去使用心智;如果想要遵循它去安居在家的话,那就要善于谨慎生活而没有烦恼。这就是道家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家的首领、仁义的根源的原因。儒、道两家略有差异的地方,大致就是这些,两家的先后高低,和我前面讲的没有什么变化。”

或曰:“儒者,周、孔也;其籍,则六经也。盖治世存正之所由也,立身举动之准绳也,其用远而业贵,其事大而辞美,有国有家,不易之制也。为道之士,不营礼教,不顾大伦,侣狐貉于草泽之中(1),偶猿猱于林麓之间(2),魁然流摈(3),与木石为邻,此亦东走之迷(4),忘葵之甘也(5)。”抱朴子答曰:“摛华骋艳(6),质直所不尚;攻蒙救惑(7),畴昔之所餍(8)。诚不欲复与子较物理之善否,校得失于机吻矣(9)。然观孺子之坠井,非仁者之意;视瞽人之触柱,非兼爱之谓耶?又陈梗概,粗抗一隅(10)。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11),黄、老是也。黄帝能治世致太平,而又升仙,则未可谓之后于尧、舜也;老子既兼综礼教,而又久视(12),则未可谓之为减周、孔也。故仲尼有‘窃比’之叹(13),未闻有疵毁之辞。而末世庸民,不得其门,修儒墨而毁道家,何异子孙而骂詈祖考哉(14)?是不识其所自来,亦已甚矣。夫侏儒之手(15),不足以倾嵩、华(16);焦侥之胫(17),不足以测沧海。每见凡俗守株之儒(18),营营所习(19),不博达理,告顽舍嚚(20),崇饰恶言,诬诘道家。说糟粕之滓,则若睹骏马之过隙也(21);涉精神之渊,则沦溺而自失也。犹斥之挥短翅(22),以凌阳侯之波(23);犹苍蝇之力驽质(24),以涉昫猿之峻(25)。非其所堪,祇足速困(26)。然而喽喽守于局隘(27),聪不经旷(28),明不彻离(29),而欲企踵以包三光(30),鼓腹以奋雷灵(31),不亦蔽乎?盖登旋玑之眇邈(32),则知井谷之至卑(33);睹大明之丽天(34),乃知鹪金之可陋(35)。吾非生而知之,又非少而信之。始者蒙蒙(36),亦如子耳。既观奥秘之弘修(37),而恨离困之不早也。五经之事,注说炳露(38),初学之徒,犹可不解,岂况金简玉札(39),神仙之经,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40),乃传口诀。苟非其人,虽裂地连城,金璧满堂,不妄以示之。夫指深归远(41),虽得其书而不师受,犹仰不见首,俯不知跟,岂吾子所详悉哉?夫得仙者,或升太清,或翔紫霄(42),或造玄洲(43),或栖板桐(44),听钧天之乐(45),享九芝之馔(46),出携松、羡于倒景之表(47),入宴常、阳于瑶房之中(48),曷为当侣狐貉而偶猿狖乎(49)?所谓不知而作也。夫道也者,逍遥虹霓,翱翔丹霄,鸿崖六虚(50),唯意所造(51)。魁然流摈,未为戚也。牺腯聚处(52),虽被藻绣(53),论其为乐,孰与逸麟之离群以独往(54),吉光坼偶而多福哉(55)?”

【注释】

(1) 貉(hé):动物名。

(2) 猱(náo):动物名。似猿,行动敏捷。

(3) 魁然:孤独的样子。流摈:弃绝世间到处流浪。摈,摈弃。

(4) 东走之迷:向东乱跑的迷惑。《韩非子·说林上》:“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

(5) 葵:蔬菜名。

(6) 摛(chī):铺张。

(7) 攻蒙:启发蒙昧。

(8) 畴昔:昔日。这里指从前的君子。餍(yàn):吃饱。这里引申为追求、愿意。

(9) 机吻:嘴巴上的机巧,巧言善辩。

(10) 粗抗:粗略地列举。抗,举。一隅:一角,一部分。

(11) 匠物:成就万物。匠,工匠。用作动词,制造。

(12) 久视:长生。视,活。

(13) 窃比之叹: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子的感叹。《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14) 骂詈(lì):咒骂。詈,骂。考:死去的父亲。

(15) 侏儒:身材短小的人。

(16) 倾:完全。这里引申为“完全测量”之义。

(17) 焦侥:传说中矮人。

(18) 守株之儒:墨守成规的儒生。守株,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19) 营营:辛苦经营的样子。

(20) 告顽舍嚚(yín):告诉了他们而他们不听,不告诉他们而他们又愚蠢。顽,顽固不化。嚚,愚蠢。《左传·文公十八年》:“告之则顽,舍之则嚚。”

(21) 说糟粕之滓,则若睹骏马之过隙也:在谈论粗俗而又粗俗的学问时,他们聚精会神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骏马之过隙,形容时间流逝之快。

(22) 斥(yàn):小鸟名。,同“”。

(23) 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24) 驽:才能低下,笨拙。

(25) 昫(xuàn)猿:使猿猴头晕目眩。昫,应作“眴”,眩晕。

(26) 祇:只。速:招来。

(27) 喽喽:琐碎的样子。局隘:狭隘。

(28) 经:经历,达到。旷:即春秋时的师旷,听力极好。

(29) 彻:清楚。离:即离朱。古代视力极好的人。

(30) 企踵:踮起脚跟。三光:日、月、星。

(31) 鼓:敲击,拍打。奋雷灵:超越雷声。雷灵,雷神。这里指雷声。

(32) 旋玑:星名。北斗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这里代指北斗星。旋,通“璇”。

(33) 井谷:井中出水的孔窍。《周易·井卦》:“井谷射鲋。”

(34) 大明:指日月。丽天:依附于天,即天上。丽,附着。

(35) 鹪金:王明先生《抱朴子内篇校释》:“疑谓鹪明鸟羽上之金光。”

(36) 蒙蒙:糊涂的样子。

(37) 弘修:伟大的修行。即修道成仙。

(38) 炳露:明显,清楚。

(39) 金简玉札:指写在金玉上的道书。简,书简。札,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40) 歃(shà)血:古人会盟时,杀牲饮血或把血涂抹嘴边,表示诚信。

(41) 指深归远:思想深邃。指、归,意旨,意向。

(42) 紫霄:天空。

(43) 造:到。玄洲:传说中的地名。神仙住的地方。

(44) 板桐:仙山名。传说中昆仑山的三峰之一。

(45) 钧天:天之中央。上帝居住的地方。

(46) 九芝:神草名。一芝九茎。馔:美食。

(47) 松、羡:两位神仙名。“松”指赤松子,“羡”指羡门子高。倒景(yǐng):道教指天上最高之处。景,通“影”。《汉书·郊祀志》:“登遐倒景。”注:“如淳曰:在日月之上,反从下照,故其景倒。”

(48) 常、阳:两位修道成仙的人。“常”指平常生,“阳”指陵阳子明。瑶:美玉。

(49) 偶猿狖(yòu):与猿猴为伴。狖,长尾猿。

(50) 鸿崖:仙人名。这里是指像鸿崖那样自由活动。六虚:上下四方。

(51) 唯意所造:随心所欲,无所不至。造,到。

(52) 牺腯(tú):作牺牲用的、肥壮的牛羊猪。牺,作牺牲的牛羊猪。腯,肥壮。

(53) 被(pī):同“披”。藻绣:华丽的衣服。

(54) 逸麟: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麒麟。

(55) 吉光:神马名。坼(chè)偶:离开伙伴。坼,离开。

【译文】

有人说:“儒家,就是周公、孔子这些人啊;儒家的经典,就是六经啊。这些大概算是治理国家、坚守正道的必由之路了,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他们的作用深远而功业可贵,他们的事业伟大且文辞优美,治理国家管理家庭,儒家思想是不可更改的规范。那些修道的人,不学习礼教,不顾及伦理,在荒草沼泽之中与狐貉为伴,在树林山麓之间与猿猴为友,孤孤单单地远离人世,与树木山石作邻居,这是一种向东乱跑的糊涂行为,忘记了家园中葵菜的甘甜啊。”抱朴子回答说:“铺设华艳的辞藻,这是本性质朴的人所不推崇的;救治蒙昧迷惑之人,这才是古代圣人所追求的。我确实不想再与您争辩事理的好坏,用巧妙的言辞去争论儒、道两家的是非得失。然而看到小孩落入井中而不去营救,并不是仁慈者的用心;看着盲人碰到柱子上而不去搀扶,也不是博爱者的心愿吧?那我就再为您陈述一下道理的梗概,粗略地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体察大道以成就万物,珍惜美德以追求长生,黄帝、老子就是这样的人。黄帝能够治理国家并使社会安定,然后又成仙而去,这不能说他不如尧、舜;老子既兼有礼义教化的知识,又能够长生不死,这不能说他比不上周公、孔子。因此孔子有‘我个人想与老子、彭祖相比’的感叹,并没有听到孔子有一句诋毁老子的言辞。然而衰世中的那些平庸百姓,因为没有找到正确门路,于是就去修习儒家、墨家的学说而去批评道家,这与当子孙的去咒骂祖宗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来由,这也够过分了。侏儒的手臂,不足以测量嵩山、华山的高度;焦侥的腿脚,不足以探测沧海的深度。我常常看到世俗中那些守株待兔的儒生,辛辛苦苦地钻研他们所熟悉的儒经,不能认识通达之理,告诉他们而他们顽固不化,不告诉他们而他们又愚蠢无比,他们编造修饰一些坏话,诬蔑斥责道家。在谈论粗俗而又粗俗的学问时,他们聚精会神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旦进入深邃微妙的精神领域之中,他们就沉沦下去而丧失了自我。他们好比斥那样挥动着短短的翅膀,就想要飞越滚滚的波涛;又好像苍蝇那样凭着笨拙的力量,就想要越过使猿猴头晕目眩的高山峻岭。这都不是它们所能胜任的,只会招来更多的困窘。然而他们却非常琐碎地守着狭隘的眼界,听力赶不上师旷,视力比不上离朱,却还想踮起脚跟去囊括日、月、星辰,拍打着肚皮去超过雷声,这岂不是太愚昧了吗?登上浩渺的北极星才感到井中的流水洞是如此的低下,看到天上日月的辉煌,才懂得鹪鹩羽毛的金光是那样的微弱。我并非天生就理解道家,也不是从小就信仰它。开始我也是迷迷蒙蒙,就像您现在这样。在我看到了奥妙而伟大的修道成仙事业以后,才遗憾自己没有能够早一点儿摆脱迷惑。五经中所记述的事情,注释阐说得清楚明白,然而那些初学之人,尚且还不能理解,更何况是那些金简玉札,记载的都是神仙的经典,都是一些最重要的言论,而且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诉诸文字,还必须登上神坛、歃血为盟,然后才肯传授秘诀。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选,即使他拥有土地城池,满屋的黄金玉璧,也不能随便传授给他。道家的经典意旨深远,即使拿到这些经典而没有老师的亲自传授,依然是抬头看不见它们的头顶,低头看不到它们的脚跟,这些哪里是您所能完全理解的呢?那些学道成仙的人,有的升上了太清仙境,有的翱翔于紫霄天庭,有的来到了玄洲,有的生活于板桐,他们欣赏着天堂的音乐,享用着仙芝做成的佳肴。外出时与赤松子、羡门子高携手来到天庭的最高处,回来后设宴招待平常生、陵阳子明于琼瑶宫中,怎么能够说是与狐貉、猿猴为伴侣呢?您正是人们所谓的不懂而乱说啊!得道的境界,可以逍遥于虹霓之上,翱翔在红霞之间,像仙人鸿崖那样漫游于四方上下,随心所欲而无所不至。即使独自一人远离人世,也不会感到悲伤。那些作为祭品的肥壮的牛羊猪聚集在一起,即使身上披着华丽的绣衣,但若是论起快乐,哪里比得上离群独居、自由自在的麒麟,以及离开伙伴、福佑众多的吉光呢?”


道意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