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问

字数:13271

【题解】

辨问,辨析世人对求仙的疑问。辨,辨析,释疑。修道成仙毕竟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对此,世人不能不感到疑惑。为了解决世人的这些疑惑,葛洪写了本篇。

世人的第一个疑问是:“若仙必可得,圣人已修之矣,而周、孔不为之者,是无此道可知也。”葛洪针对这一疑问解释说:儒家圣人和求仙之人关注的事情和努力的方向不同,圣人积极入世,以治天下为己任,他们“制礼作乐,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匡将危之主,扶亡征之国”,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再去“闭聪掩明,内视反听,呼吸导引,长斋久洁,入室炼形,登山采药”。接着,葛洪顺便纠正了世人对“圣人”这一称号的狭隘理解,认为“圣者,人事之极号也,不独于文学而已矣”。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都可以称为“圣”,比如有“棋圣”、“书圣”、“画圣”、“木圣”等等,从而得出结论,修道成仙的人也可以称为成仙之圣人,这就打破了儒家对“圣人”这一称号的垄断。

世人的第二个疑问是“圣人之道,不得枝分叶散,必总而兼之,然后为圣”,也就是说,圣人肯定是全知全能的人。葛洪针对这一错误观点,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理论依据,以证明儒家的圣人“所以过绝人者,唯在于才长思远,口给笔高,德全行洁,强训博闻之事耳,亦安能无事不兼邪”。接着,葛洪用最为简单而生动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让孔子去弄弹丸、耍长剑,去钻刀圈、爬旗杆,孔子肯定无法做到这些常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葛洪的这些举例虽然有点极端,但要说明的道理却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要求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既然如此,那么儒家圣人不懂得神仙之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世人的第三个带有疑惑性质的推测是“周、孔皆能为此,但不为耳”,圣人们有能力修仙但不屑于去修仙而已。葛洪对此讲了一段极具启发意义的话:“必不求之于明文,而指之以空言者,吾便可谓周、孔能振翮翻飞,翱翔八极……周、孔密自为之,而秘不告人,外托终亡之形,内有上仙之实。如此,则子亦将何以难吾乎?”如果不以事实为根据,讨论就成了漫无边际的胡言乱语。应该说,这一反驳是非常有力的。然而葛洪马上笔锋一转,说“亦又未必不然也”,周、孔修道成仙的事情也未必就肯定不存在。再接着葛洪的笔锋又一转:即使周、孔没有修道成仙,也不能以此证明修道成仙是虚妄的事情。从这里不难看出,虔诚的宗教信仰是如何束缚了葛洪的逻辑思维。

或问曰:“若仙必可得,圣人已修之矣,而周、孔不为之者,是无此道可知也。”抱朴子答曰:“夫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圣人受命,不值长生之道(1),但自欲除残去贼,夷险平暴(2),制礼作乐,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3),匡将危之主(4),扶亡征之国。刊《诗》、《书》,撰《河》、《洛》(5),著经诰(6),和《雅》、《颂》(7),训童蒙(8),应聘诸国。突无凝烟,席不暇暖(9)。其事则鞅掌罔极(10),穷年无已,亦焉能闭聪掩明,内视反听(11),呼吸导引,长斋久洁,入室炼形,登山采药,数息思神,断谷清肠哉?至于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有入俗之高真(12),乃为道者之重累也。得合一大药,知守一养神之要,则长生久视,岂若圣人所修为者云云之无限乎(13)?且夫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古之帝王,刻于泰山,可省读者,七十二家。其余磨灭者,不可胜数,而独记黄帝仙者,其审然可知也(14)。

【注释】

(1) 值:遇上。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比如富贵贫贱,比如是否爱好修仙等等,在他受孕的时候,就已经被当时的星气所决定了。关于这一点,本书《塞难》篇中已有说明。

(2) 夷:铲平,消除。

(3) 易:改变。流遁:堕落。

(4) 匡:匡扶,拯救。

(5) 《河》、《洛》:图书名。《河图》和《洛书》的简称。《河图》,据说就是八卦。《洛书》,一说即《尚书·洪范》中的“九畴”,传说是大禹治国的九类大法。

(6) 诰(gào):这里指训诫勉励的文告。

(7) 《雅》、《颂》:《诗经》中的两类诗歌名称。《诗经》共分风、雅、颂三部分。

(8) 童蒙:幼稚未启蒙的儿童。这里泛指愚昧的人。

(9) “突无”二句:主要是说明圣人为了治理国家,四处奔波,难以在一个地方久留。《淮南子·修务篇》云:“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突,烟囱。

(10) 鞅掌:公务繁忙的样子。

(11) 内视:道教的修行方术之一。又叫“内观”。即双目合闭,集中精神观视身内的某一部位,以防止思想外驰。反听:道教的修行方术之一。又叫“返听”。即集中注意力凝听自己的呼吸等声音。

(12) 入俗之高真:从事世俗事务的那种高尚和真诚态度。入俗,入世,治理国家。

(13) 云云:通“芸芸”,众多的样子。

(14) 审然:明确,明白。

【译文】

有人问道:“如果通过修炼就一定能够得道成仙,那么圣人早就修炼成功了,然而周公、孔子却没有去修炼,这就说明没有神仙之道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抱朴子回答说:“圣人不一定能够成仙,仙人也不一定能够成圣。圣人禀受命运时,没有遇到长生不死的机会,他们一心只想铲除残贼,消除暴乱,制定礼乐,拟定法规以推行教化,改变不够端正的风气,纠正日趋坠落的习俗,匡扶即将危亡的君主,拯救败征已现的国家。他们刊定《诗经》、《尚书》,撰修《河图》、《洛书》,创作经书、文告,修正《雅》、《颂》,教育愚昧之人,受聘于各国君主。忙碌得连烟囱里都没有凝聚的烟灰,席子都没有时间暖热。他们的事务繁多无限,一年到头无休无止,又怎么能够做到闭目塞听、内视返听、呼吸吐纳、导引健身、长期斋戒以清静身心、安居室内以修炼形体、登上高山以采摘仙药、暗数气息以反思神灵、断绝谷物以清洁肠胃呢?至于那些修仙的人,只需要信念真诚,勤奋不怠,能够做到恬静,就可以成功,不需要很多的才华。从事世俗事务的那种高尚真诚的态度,刚好是修仙之人的沉重拖累。只要能够炼制出一味上等仙药,懂得持守大道、保养精神的要点,就能够长生不死了,哪里需要像世俗圣人那样去做无休无止的众多事务呢?而且世俗所说的圣人,都是指那些治理国家的圣人,而不是指修道成仙的圣人。修道成仙的圣人,则是指黄帝、老子这样的人;治理国家的圣人,则是指周公、孔子这样的人。黄帝先治理国家然后升天成仙,这是偶尔出现的能够二者兼顾的大才之人啊。古代的帝王,在泰山上刻石留念,现在能够辨认读出的,也只剩七十二家了。其余被磨灭掉的,数不胜数,但是有关黄帝成仙的记载,还是明确可知的。

“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故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1);善史书之绝时者(2),则谓之‘书圣’,故皇象、胡昭于今有书圣之名焉(3);善图画之过人者,则谓之‘画圣’,故卫协、张墨于今有画圣之名焉(4);善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故张衡、马钧于今有木圣之名焉(5)。故孟子谓伯夷,清之圣者也(6);柳下惠,和之圣者也(7);伊尹,任之圣者也(8)。吾试演而论之(9),则圣非一事:夫班输、倕、狄(10),机械之圣也;附、扁、和、缓(11),治疾之圣也;子韦、甘均(12),占候之圣也;史苏、辛廖(13),卜筮之圣也;夏育、杜回(14),筋力之圣也;荆轲、聂政(15),勇敢之圣也;飞廉、夸父(16),轻速之圣也;子野、延州(17),知音之圣也;孙、吴、韩、白(18),用兵之圣也。圣者,人事之极号也,不独于文学而已矣(19)。庄周云:‘盗有圣人之道五焉:妄意而知人之藏者(20),明也;先入而不疑者,勇也;后出而不惧者,义也;知可否之宜者,知也(21);分财均同者,仁也。不得此道而成天下大盗者,未之有也。’”

【注释】

(1) 严子卿:严武,字子卿。三国吴人,善围棋。见《三国志·吴书·赵达传》裴松之注。马绥明:疑即晋人马朗,著有《围棋势》一书,见《隋书·经籍志》。

(2) 史书:汉代称令史(负责书记的官员)所常用的字体为“史书”,也即当时所常用的隶书。这里泛指书法。

(3) 皇象:字休明,三国吴人,善书法。见《三国志·吴书·赵达传》裴松之注。胡昭:三国魏人。字孔明,善书法。见《三国志·魏书·管宁传》。

(4) 卫协:晋人,工绘画。张墨:卫协的弟子。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5) 张衡:东汉人,长于机巧,造浑天仪、地动仪等。《后汉书》有传。马钧:三国时人,造指南车等。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6) 清之圣:清高的圣人。伯夷是商代孤竹国君的儿子,为推让君位于兄弟而逃到周国,后因反对周武王灭商,坚决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所以说他清高。

(7) 柳下惠:春秋鲁国人。姓展名禽,字季。封于柳下,故名“柳下季”。一说居于柳树下,故名。死后谥号“惠”,故又称“柳下惠”。为人随和,所以下文说他是“和之圣”。

(8) 伊尹:商朝名臣,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下文说他是“任之圣”。任,也可以理解为“善于做事”。

(9) 演:推衍,推而论之。

(10) 班输:即公输班,战国时鲁国人,又称“鲁班”。倕(chuí):人名。工倕,相传是尧时的能工巧匠。狄:通“翟”。战国时鲁国人,又称“墨子”,是墨家创始人,据说他能够制造会飞的木鸢和守城的器械。这几个人都是古代的名匠。

(11) 附、扁、和、缓:人名。分别指俞跗、扁鹊、医和、医缓,都是古代名医。

(12) 子韦、甘均:人名。都是先秦的星占家。《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

(13) 史苏、辛廖:人名。都是先秦的善于卜筮者。

(14) 夏育:人名。周朝时卫国人。杜回:人名。战国时秦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力士。

(15) 荆轲、聂政:人名。先秦的两个刺客。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16) 飞廉:传说中的人名。一说即风神,善于行走。夸父:传说中的人名。曾与太阳赛跑。

(17) 子野:即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擅长音乐。延州:即春秋时吴国贵族季札。季札本封于延陵,后封于州来,故称“延州”。善于鉴别音乐。

(18) 孙、吴、韩、白:分别指孙武、吴起、韩信、白起,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19) 文学:这里指儒家的文章经典。

(20) 妄意:凭空推测。意,同“臆”,猜度。这段文字见于《庄子·胠箧》,文字稍有出入,原文为:“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21) 知:通“智”,智慧。

【译文】

“世人认为某些人具有特殊的长处,而一般人无法企及,于是就称他们为‘圣人’。因此那些善于围棋而无与伦比的人,就被称为‘棋圣’,所以严子卿、马绥明至今仍然享有棋圣的美名;那些善于书法而压倒一世的人,就被称为‘书圣’,所以皇象、胡昭至今仍然享有书圣的美名;那些善于绘画并超过别人的人,就被称为‘画圣’,所以卫协、张墨至今仍然享有画圣的美名;那些善于制造木器而特别机巧的人,就被称为‘木圣’,所以张衡、马钧至今仍然享有木圣的美名。因此孟子称赞伯夷,说他是清高的圣人;柳下惠,是随和的圣人;伊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人。我尝试着把这个道理推论开去,那么圣人就不再局限于某一种事业上了:公输般、工倕、墨翟,就是制造机械的圣人;俞跗、扁鹊、医和、医缓,就是治疗疾病的圣人;子韦、甘均,就是占卜天象的圣人;史苏、辛廖,就是卜卦占筮的圣人;夏育、杜回,就是强健有力的圣人;荆轲、聂政,就是英勇无畏的圣人;飞廉、夸父,就是轻捷善走的圣人;子野、延州,就是懂得音乐的圣人;孙子、吴起、韩信、白起,就是善于用兵的圣人。圣人,是人世间各行各业中的最高称号,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经术而已。庄子说过:‘盗贼拥有五种圣人的品质:能够凭空推测出别人家中储藏的财物,这就是圣明;进屋抢东西时冲在最前面而毫不犹豫,这就是勇敢;撤退时走在最后头而毫不恐惧,这就是义气;能够非常恰当地判断是否可以下手,这就是智慧;分赃时公平无私,这就是仁爱。不具备这些品质而能够成为天下大盗的,这是绝不会有的事情。’”

或曰:“圣人之道,不得枝分叶散,必总而兼之,然后为圣。”余答之曰:“孔子门徒,达者七十二,而各得圣人之一体,是圣事有剖判也。又云:颜渊具体而微(1),是圣事有厚薄也。又《易》曰:‘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2),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3),以卜筮者尚其占。’此则圣道可分之明证也。何为善于道德以致神仙者,独不可谓之为得道之圣?苟不有得道之圣,则周、孔不得为治世之圣乎?既非一矣,何以当责使相兼乎?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钤经·主命原》曰(4):‘人之吉凶,制在结胎受气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圣宿则圣,值贤宿则贤,值文宿则文,值武宿则武,值贵宿则贵,值富宿则富,值贱宿则贱,值贫宿则贫,值寿宿则寿,值仙宿则仙。又有神仙圣人之宿,有治世圣人之宿,有兼二圣之宿,有贵而不富之宿,有富而不贵之宿,有兼富贵之宿,有先富后贫之宿,有先贵后贱之宿,有兼贫贱之宿,有富贵不终之宿,有忠孝之宿,有凶恶之宿。’如此不可具载,其较略如此(5)。为人生本有定命,张车子之说是也(6)。苟不受神仙之命,则必无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也,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自古至今,有高才明达,而不信有仙者,有平平许人学而得仙者(7),甲虽多所鉴识而或蔽于仙,乙则多所不通而偏达其理,此岂非天命之所使然乎?

【注释】

(1) 具体而微:各方面都具备了,只是深度、厚度不够。具,全面。这里是指具备了孔子的各方面才能。微,小。《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2) 尚:崇尚,看重。这段话见于《周易·系辞上》。

(3) 象:卦象。古人认为,通过观察八卦图象,可以受到启发,从而制造出各种器具。

(4) 《玉钤经·主命原》:书名。其中的“主命原”当为《玉钤经》中的一章,主要讨论人们命运的主宰者和命运形成的原因。

(5) 较略:大概,大略。

(6) 张车子:人名。其事见《搜神记》卷十,主要是讲述了一个贫富命运是先天注定的故事,张车子是一个命中注定富有的人。

(7) 平平许人:平平常常的人。许,这样,如此。

【译文】

有人说:“圣人之道不应该像枝枝叶叶那样各自分散开来,一定要同时具备各种才能,这样才算得上是位圣人。”我回答他说:“在孔子的弟子中,学业优秀的有七十二位,但各自也只学到了圣人才能的某一部分,这说明圣人之道是可以分散开来的。还听说:颜渊具备了老师的各方面才能而只是深度厚度不够,这说明圣人之道是有深厚浅薄之分的。另外《周易》说:‘《周易》含有四种圣人之道:用来指导言论的人崇尚它的文辞精美,用来指导行动的人崇尚它的变化规律,用来指导制造器具的人崇尚它的卦象的象征,用来指导卜问决疑的人崇尚它的占卦原理。’这就是圣人之道可以分散开来的明证。为什么善于修道成仙的人,偏偏就不能被称为得道的圣人呢?如果他们不能被称为得道的圣人,那么周公、孔子是否也不能被称为治国的圣人呢?既然圣人的称呼不能被局限于某一种事业上,那么为什么要去苛求圣人必须具备所有的才能呢?仙经认为那些得道成仙的人,都是在获得生命之时偶尔遇到了神仙的星气,这是天然的禀赋。因此当他们还在胚胎之中时,就已经具备了相信仙道的天性,等到他们有了意识之后,就会自然地喜好仙道,也一定会遇到圣明的老师而获得修仙的方法。如果没有遇到神仙星气,他就不会相信和追求仙道,即使追求也追求不到。《玉钤经·主命原》说:‘人的一生吉凶,取决于结成胚胎、接受星气的那一天,人们都从天上获得众星宿的精气。他们中遇到圣明星宿的人,就会成为圣人;遇到贤良星宿的,就会成为贤人;遇到文才星宿的人,就会成为文人;遇到武才星宿的人,就会成为武将;遇到显贵星宿的人,就会成为贵人;遇到富有星宿的人,就会成为富翁;遇到低贱星宿的人,就会成为贱人;遇到贫穷星宿的人,就会成为穷人;遇到长寿星宿的人,就会成为长寿之人;遇到神仙星宿的人,就会成为神仙。还有神仙类圣人的星宿,有治国类圣人的星宿,有兼具两类圣人的星宿,有显贵但不富有的星宿,有富有但不显贵的星宿,有兼备富贵的星宿,有先富有而后贫穷的星宿,有先显贵而后低贱的星宿,有兼具贫穷低贱的星宿,有富有显贵却不能终身保有的星宿,有忠孝的星宿,有凶恶的星宿。’诸如此类,无法一一详细写出来了,其内容也大略如此。人生本来就有注定的命运,张车子的故事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获得成仙的命运,就一定没有爱好修仙的志向,也没有内心不爱好而去追求神仙之道的人,还没有不去追求就能够获得仙道的人。从古到今,有的人才能高妙而明白事理,然而就是不相信神仙的存在,也有一些平平庸庸的人却修道成仙了;甲虽然见多识广却在修仙方面蒙昧无知,乙虽然许多事情不懂却偏偏理解求仙之道,这难道不是天生的命运导致他们各自如此的吗?

“夫道家宝秘仙术,弟子之中,尤尚简择(1),至精弥久,然后告之以要诀,况于世人,幸自不信不求,何为当强以语之邪?既不能化令信之,又将招嗤速谤(2)。故得道之士,所以与世人异路而行,异处而止,言不欲与之交,身不欲与之杂。隔千里,犹恐不足以远烦劳之攻;绝轨迹,犹恐不足以免毁辱之丑。贵不足以诱之,富不足以移之,何肯当自炫于俗士,言我有仙法乎?此盖周、孔所以无缘而知仙道也。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小小之伎,犹多不闲(3),使之跳丸弄剑(4),逾锋投狭(5),履登幢(6),擿盘缘案(7),跟挂万仞之峻峭(8),游泳吕梁之不测(9),手扛千钧(10),足蹑惊飚(11),暴虎槛豹(12),揽飞捷矢(13),凡人为之,而周、孔不能,况过于此者乎?他人之所念虑,蚤虱之所首向(14),隔墙之朱紫(15),林下之草芥,匣匮之书籍,地中之宝藏,丰林邃薮之鸟兽,重渊洪潭之鱼鳖,令周、孔委曲其采色(16),分别其物名,经列其多少(17),审实其有无,未必能尽知,况于远此者乎?圣人不食则饥,不饮则渴,灼之则热,冻之则寒,挞之则痛,刃之则伤,岁久则老矣,损伤则病矣,气绝则死矣。此是其所与凡人无异者甚多,而其所以不同者至少矣。所以过绝人者,唯在于才长思远,口给笔高(18),德全行洁,强训博闻之事耳,亦安能无事不兼邪?既已著作典谟(19),安上治民,复欲使之两知仙道,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注释】

(1) 简:选拔。

(2) 速:招致。

(3) 闲:通“娴”,熟悉。

(4) 跳丸弄剑:古代杂技名。跳丸,又叫“弄丸”,用双手抛接弹丸。弄剑,耍剑。玩法与弄丸相似。

(5) 逾锋投狭:古代杂技名。逾锋,跳越刀剑,类似今天的过刀山。投狭,类似今天的钻刀圈。

(6) 履(gēng)登幢(chuáng):古代杂技名。履,走绳技艺。,粗绳索。登幢,类似今天的爬竿。幢,一种作为仪仗用的旗帜。这里主要指旗杆。

(7) 擿(zhì)盘缘案:古代杂技名。擿盘,抛接盘子。擿,投掷。缘案,叠起桌椅再攀爬上去。

(8) 跟挂万仞之峻峭:古代杂技名。用脚后跟倒挂于万仞之上,犹如现在的空中飞人。仞,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9) 游泳吕梁之不测:能够在吕梁的深不可测的水中游泳。吕梁,地名。《庄子·达生》:“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

(10) 扛(gāng):两手举东西。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11) 足蹑惊飚:脚踏疾速的狂风。指迅速奔跑。

(12) 暴虎槛豹:徒手与老虎搏斗,将豹子赶入兽笼。暴,徒手搏斗。槛,兽笼。用作动词,关入兽笼。

(13) 揽飞捷矢:用手接住迅飞的箭。

(14) 首向:头的朝向。

(15) 朱紫:红紫。“朱紫”常用来代指高级官员的服饰,这里泛指颜色。

(16) 委曲:事情的经过细节。这里用作动词。

(17) 经列:划分排列。这里泛指说清楚。

(18) 给(jǐ):便捷。笔高:善于写作。

(19) 典谟:经典。谟,谋略。这里指谈论谋略的书籍。

【译文】

“道家珍视并秘藏自己的修仙道术,即使对于弟子,也要进行挑选,只有那些精心修炼并能持之以恒的弟子,老师才肯告诉他们要领秘诀,更何况世俗中的人,他们自己本来就不相信也不追求成仙,为什么要勉强去告诉他们呢?那样既不能通过教育使他们相信神仙,而且还会招来他们的耻笑和诽谤。因此那些得道的人,不与世人在同一条道路上行走,不与世人在同一个地方停留,不想与世人有语言交流,也不想与世人有身体接触。与世人远隔千里,还唯恐不足以远离令人烦恼的攻诘;深深地隐藏起来,还担心不足以躲开被诋毁的羞辱。显贵不足以引诱他们,财富不足以打动他们,他们又怎肯在世俗人士面前炫耀自我、宣称自己拥有成仙的法术呢?这大概就是周公、孔子之所以没有缘分去了解仙道的原因吧。再说周公、孔子,大概应该算是才高学博的深思熟虑之人了,但是就连一些小小的技艺,他们尚且还不能熟习,如果让他们去弄弹丸耍长剑,过刀山钻刀圈,走绳索爬旗竿,掷盘子攀桌案,足跟倒挂在万仞的险峰之上,游泳于深不可测的吕梁急水之中,双手举起千钧,脚踏狂风飞奔,徒手博虎,驱豹入笼,手接飞箭,这些平常人都能够做到的事,而周公、孔子却无法做到,更何况比这些更困难的事情呢?别人的心思,跳蚤虱子的脑袋朝向,隔墙那边是红是紫,树林中的小草,箱子柜子里的书籍,地下的宝藏,茂林大泽中的鸟兽,深渊大潭里的鱼鳖,如果让周公、孔子一一去说清楚它们的颜色,讲清楚它们的名称,数清楚它们的多少,审查核实它们的有无,周、孔也未必能够完全知道,更何况比这些更加深远的事物呢?圣人不吃饭就会饥饿,不喝水就会干渴,烧他们会感到灼热,冻他们会感到寒冷,打他们会感到疼痛,刺他们会受到伤害,年岁久了他们会衰老,受到损伤他们会患上疾病,呼吸断了他们会死亡。这些都说明他们与常人相同之处很多,而不同之处就太少太少了。他们超过常人的地方,只是在于他们才华横溢而思虑长远、口才敏捷而文笔高妙、道德完美而品行纯洁、长于教诲而见多识广这些方面而已,又怎么能够做到无所不懂呢?他们既然已经撰写了经典著作,安定了君主,治理了民众,还要让他们同时懂得修仙之道,做到长生不死,拿这些去苛求圣人,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吾闻至言逆俗耳,真语必违众,儒士卒览吾此书者(1),必谓吾非毁圣人。吾岂然哉!但欲尽物理耳。理尽事穷,则似于谤讪周、孔矣。世人谓圣人从天而坠,神灵之物,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于服畏其名,不敢复料之以事,谓为圣人所不能,则人无复能之者也;圣人所不知,则人无复知之者也,不可笑哉!今具以近事校之,想可以悟也。完山之鸟,卖生送死之声,孔子不知之,便可复谓颜回只可偏解之乎(2)?闻太山妇人之哭,问之,乃知虎食其家三人,又不知此妇人何以不徙去之意,须答乃悟(3)。见罗雀者纯得黄口,不辨其意,问之乃觉(4)。及欲葬母,不知父墓所在,须人语之(5);既定墓崩,又不知之,弟子诰之,乃泫然流涕(6)。又疑颜渊之盗食,乃假言欲祭先人,卜掇尘之虚伪(7)。厩焚,又不知伤人、马否(8)。颜渊后,便谓之已死(9)。又周流七十余国,而不能逆知人之必不用之也(10),而栖栖遑遑(11),席不暇温。又不知匡人当围之(12),而由其途(13)。问老子以古礼(14),礼有所不解也。问郯子以鸟官(15),官有所不识也。行不知津(16),而使人问之,又不知所问之人必讥之而不告其路,若尔可知,不问也。下车逐歌凤者(17),而不知彼之不住也。见南子而不知其无益也(18)。诸若此类,不可具举,但不知仙法,何足怪哉!又俗儒云:‘圣人所不能,则余人皆不能。’则宕人水居(19),梁母火化(20),伯子耐至热(21),仲都堪酷寒(22),左慈兵解而不死(23),甘始休粮以经岁(24),范轶见斫而不入(25),鳖令流尸而更生(26),少千执百鬼(27),长房缩地脉(28),仲甫假形于晨凫(29),张楷吹嘘起云雾(30),未闻周、孔能为斯事也。”

【注释】

(1) 卒(cù):通“猝”,突然。

(2) “完山”四句:这几句话讲的故事见于《说苑·辨物》:“孔子晨立堂上,闻哭者声音甚悲,孔子援琴而鼓之,其音同也。孔子出,而弟子有吒者,问:‘谁也?’曰:‘回也。’孔子曰:‘回何为而吒?’回曰:‘今者有哭者,其音甚悲,非独哭死,又哭生离者。’孔子曰:‘何以知之?’回曰:‘似完山之鸟。’孔子曰:‘何如?’回曰:‘完山之鸟生四子,羽翼已成,乃离四海,哀鸣送之,为是往而不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哭者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之,将与其别也。’孔子曰:‘善哉,圣人也!’”完山,山名。偏解,因为有偏才而理解。

(3) ③“闻太山”五句:这几句话讲的故事见于《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太山,山名。即泰山。

(4) “见罗雀”三句:这几句话讲的故事见于《说苑·敬慎》:“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罗者对曰:‘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口者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罗,网。用作动词,用网捉鸟。黄口,幼鸟。

(5) “及欲”三句:此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6) “既定”四句:此事见于《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既定墓崩,安葬后坟墓又倒塌了。泫然,流泪的样子。

(7) “又疑”三句:此事见于《吕氏春秋·任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卜掇尘之虚伪,弄清楚颜渊抓食沾尘食物的事是真是假。卜,推测,弄清楚。掇,拾取。

(8) “厩焚”二句:此事见于《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马棚失火。厩,马棚。

(9) “颜渊”二句:此事见于《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谓,以为。

(10) 逆知:事先知道。逆,预先。

(11) 栖(xī)栖遑遑:到处奔波、不得安宁的样子。

(12) 不知匡人当围之:不知道匡地的人要围困他。匡,地名。在今河南长垣。《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13) 由其途:通过匡地的道路。其,代指匡。

(14) 问老子以古礼:向老子学习古礼。《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15) 问郯(tán)子以鸟官:向郯子请教以鸟名来命名官职的事。郯子,郯国的君主。郯国在今山东郯城。鸟官,用鸟名来命名官职。《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16) 行不知津:出门在外不知渡口。津,渡口。《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而长沮、桀溺批评了孔子,没有告知渡口所在。

(17) 下车逐歌凤者:孔子下车追赶唱“凤兮凤兮”歌的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9) 宕人水居:宕人住在水中。《博物志》卷二:“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20) 梁母火化:梁母能够变化出火焰。《列仙传》:“啸父者,冀州人也。少在西周市上补履,数十年人不知也。后奇其不老,好事者造求其术,不能得也。唯梁母得其作火法。临上三亮,上与梁母别,列数十火而升。西邑多奉祀之焉。”

(21) 伯子耐至热:伯子能够忍受酷热。伯子,神仙名。即幼伯子。《列仙传》:“幼伯子者,周苏氏客也。冬常著单衣,盛暑著孺袴。”

(22) 仲都堪酷寒:仲都能够忍受酷寒。仲都,王仲都。汉朝人。《博物志》卷五:“王仲都当盛夏之月,十炉火炙之不热;当严冬之时,裸之而不寒。”

(23) 左慈兵解而不死:左慈虽然被兵器所杀而实际不死成仙了。左慈,三国时的术士。兵解,道教称死于兵器的得道者为兵解,即借助兵器解脱肉体而成仙。左慈的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及《神仙传》等。

(24) 甘始休粮以经岁:甘始可以一年以上不吃粮食。甘始,三国时的术士。《神仙传》说他善行气,不饮食,在世数百年。

(25) 范轶见斫而不入:范轶被刀砍而砍不进。见,被。范轶,《晋书·四夷列传》作“范逸”,林邑国君主。但他“见斫而不入”的事未见史书记载。

(26) 鳖令:又作鳖灵。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荆人鳖灵死,其尸漂流至蜀后复活,蜀王杜宇立以为相。杜宇自以德不如鳖灵,以其国禅之,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

(27) 少千:人名。其捉鬼之事可参见本书《释滞》注。

(28) 长房缩地脉:长房能够缩短两地距离。长房,即费长房,东汉术士。缩地脉,化远为近的法术。《后汉书·方术列传下》和《神仙传》都说费长房有神术,千里之遥,如在眼前,瞬息即至。

(29) 仲甫假形于晨凫:仲甫能够变化为早晨的飞凫。仲甫,李仲甫。传说中的仙人。凫,鸟名。即野鸭。《神仙传》说李仲甫有一位熟人,住在五百余里之外,一天早上,熟人用网捉到一只鸟,视之,原来是李仲甫。

(30) 张楷吹嘘起云雾:张楷呼出云雾。张揩,东汉人。《后汉书·张霸列传》记载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译文】

“我听说最高的理论难以听进俗人的耳朵,真实的话语必然违背众人的心愿,儒生们如果突然之间读到我的这本书,肯定认为我是在责难诽谤圣人。我哪里会这样做呢?只不过是想彻底弄清楚事理而已。事理被彻底弄清楚了,结果就好像是在诽谤周公、孔子了。世人以为圣人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是神奇之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世人极其敬畏圣人的名字,以至于不敢依据一些具体事实来评论圣人,认为圣人所不能做到的,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人能够做到了;圣人所不知道的,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人能够知道了,这岂不是很可笑的吗?现在我就完全用一些浅近的事例来考查这个问题,想来能够使世人醒悟了。完山的鸟儿叫声,卖掉自己的儿子以埋葬父亲的哭声,孔子并不知道,这能够说只有颜回独具这方面的偏才而听明白了吗?孔子听到泰山有个妇人在哭,询问以后,才知道老虎吃掉了她家三个亲人,而且也不明白她为什么不搬家离去的原因,必须别人回答后才知道。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捉到的全是幼鸟,也不懂得其中缘故,打听后才明白。孔子想埋葬自己的母亲时,却不知道父亲的坟墓在哪里,还需要别人告知他;父母合葬后而坟墓崩塌了,孔子又不知道这事,等学生们告诉他,他才泫然泪下。孔子还怀疑颜回偷吃东西,就找借口说饭前想要祭祀祖先,以此弄清楚颜回抓起来吃掉沾尘食物的事是真是假。马棚失火后,孔子又不知道是否伤了人和马。颜回落在后边,孔子就认为他已经死了。另外,孔子周游了七十多个国家,却不能预先知道别人肯定不会任用自己,从而四处奔波而不得安宁,以至于连席子都没有被暖热过。还不知道匡地的民众会包围自己,偏偏要从匡地的道上走过。又向老子请教古代礼仪,这说明他对礼仪有所不知。还向郯子打听用鸟名来命名官职的事,这说明他对官名有所不晓。半道上不知道渡口在哪儿,就派人去打听,并不知道所问的人肯定会讥讽自己,而且还不告诉他所想问的路,如果这些他早已知道,他也就不去问路了。孔子下车去追赶那高歌‘凤凰啊,凤凰啊’的人,却不知道那人根本不会停下来。去见南子时并不知道这次见面没有任何用处。诸如此类,不能一一枚举,那么孔子仅仅不懂得神仙之道,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世俗的儒生还说:‘圣人所不能做到的,其他的人也都做不到。’那么宕人在水中居住,梁母变化出火焰,伯子能够忍耐酷热,仲都能够忍受严寒,左慈被杀后却不死成仙,甘始不吃粮食可达一年以上,范轶被刀砍杀却砍不进去,鳖令的尸体漂流后却复活,少千能够抓住各种鬼怪,长房能够缩短两地距离,仲甫变化为早晨的飞凫,张楷能够吹起云雾,也没有听说过周公、孔子能够做这样的事情啊。”

俗人或曰:“周、孔皆能为此,但不为耳。”吾答之曰:“必不求之于明文,而指之以空言者,吾便可谓周、孔能振翮翻飞(1),翱翔八极,兴云致雨,移山拔井,但不为耳。一不以记籍见事为据者(2),复何限哉(3)!必若所云者,吾亦可以言周、孔皆已升仙,但以此法不可以训世,恐人皆知不死之可得,皆必悉委供养(4),废进宦而登危浮深(5),以修斯道,是为家无复子孙,国无复臣吏,忠孝并丧,大伦必乱,故周、孔密自为之,而秘不告人,外托终亡之形,内有上仙之实。如此,则子亦将何以难吾乎?亦又未必不然也。《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袟》凡三篇(6),皆仙术也。吴王伐石以治宫室(7),而于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咨呈。’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8),年齐天地,朝于紫庭者也(9)。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令赤雀衔之,殆天授也。’以此论之,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正复使圣人不为此事,未可谓无其效也。

【注释】

(1) 翮(hé):翅膀。

(2) 一:完全。见(xiàn)事:现有的事情。见,通“现”。

(3) 限:限制,边际。

(4) 悉:全部。委:放弃。供养:指供养父母。

(5) 浮深:渡过大河。深,深水。

(6) 袟(zhì):通“帙”,书套,这里指书籍。

(7) 伐石:采石。

(8) 水邦:多水的国家。

(9) 紫庭:仙人居住的地方。

【译文】

有的世人说:“周公、孔子都能够做到这些修仙之事,只是不屑于去做而已。”我回答他说:“如果坚决不按照明文记载的典籍去考察,只是用空话来论定事情的话,那我就可以说周公、孔子能够振翅飞翔,翱翔于四面八方,能够兴云起雨,移动高山,拔起深井,只是他们不屑于去做而已。如果完全不用典籍里的记载和现成的事实作为证据的话,那讨论起来可以说就不着边际了!如果一定如您所说,那么我也可以说周公、孔子都已经升天成仙了,只是他们认为这种法术不能够用来教育世人,担心人们知道不死成仙是可能的以后,都将会放弃供养父母,不去入世做官而去登上高山、渡过大河,修炼求仙之道去了。这样一来家中就没有了子孙,国家就没有了臣吏,忠孝都沦丧了,主要的伦理关系必定混乱,因此周公、孔子就自己暗中修炼,保守秘密而不告诉别人,对外假托还有死后的尸体,对己则有升天成仙的事实。如果我像这样说,那您又将如何来反驳我呢?事实上也未必不是这样。《灵宝经》共有《正机》、《平衡》、《飞龟授袟》三篇文章,讲的都是神仙的法术。吴王采石修建宫室时,在密闭的大石头中,获得了写有紫色文字的黄金简策,却无法读懂,就派使者拿着这些黄金简策去请教孔子。使者欺骗孔子说:‘吴王闲居无事时,有一只红色鸟雀衔着这些书放在殿堂上,我们不懂得它的内容,所以远远地来到这里向您咨询。’孔子看了书,说:‘这是《灵宝》仙方,长生不死的法术,是大禹所服食的药方。后来大禹隐居在多水的国家,与天地同寿,最后朝拜天庭成了天仙了。大禹将要成仙之前,就把它封藏在名山的石函之中,而今红色鸟雀把它衔来,大概是上天有意赠送的吧。’根据这些来分析,说明夏禹也没有死亡,而且孔子也知道这事,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孔子没有秘密修炼过仙道呢?即便是圣人没有去做求仙的事,也不能因此就断定修仙没有效果。

“人所好恶,各各不同,喻之以面(1),岂不信哉!诚合其意,虽小必为也;不合其神(2),虽大不学也。好苦憎甘,既皆有矣;嗜利弃义,亦无数焉。‘圣人之大宝(3),曰位;何以聚人,曰财。’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4)。’而昔已有禅之以帝王之位而不用,委之以四海之富而不愿,蔑三九之官(5),背玉帛之聘(6),遂山林之高洁,甘鱼钓之陋业者,盖不可胜数耳。又曰:‘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7)。’是以好色不可谏(8),甘旨可忘忧。昔有绝谷弃美、不畜妻妾、超然独往、浩然得意、顾影含欢、漱流忘味者(9),又难胜记也。人情莫不爱红颜艳姿、轻体柔身,而黄帝逑笃丑之嫫母(10),陈侯怜可憎之敦洽(11)。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12),芝、兰、苏合(13),玄胆、素胶(14),江离、揭车(15),春蕙、秋兰(16),价同琼瑶,而海上之女,逐酷臭之夫(17),随之不止。周文嗜不美之菹(18),不以易太牢之滋味(19),魏明好椎凿之声(20),不以易丝竹之和音。人各有意,安可求此以同彼乎?周、孔自偶不信仙道(21),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22)。”

【注释】

(1) 喻之以面:就好像人们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喻,以……为比方。

(2) 神:思想,想法。

(3) 大宝:最为宝贵的。这段话见于《易经·系辞下》,原文为:“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4) 所欲:所想得到的。这两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5) 三九之官:三公九卿,都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不同时代具体所指不尽相同,东汉时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6) 背:违背,拒绝。玉帛:玉石、丝帛。是古代极重的聘礼。

(7) 人之大欲存焉:人所具有的最大欲望。《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8) 谏:劝告,改变。

(9) 漱流:喝山间流水。比喻过清苦的生活。

(10) 逑:配偶。这里用作动词,以……为配偶。嫫母:传说中极丑但有美德的女子。

(11) 陈侯:陈国的君主。怜:爱。敦洽:春秋时期陈国的女子,极丑。《吕氏春秋·遇合》:“陈有恶人焉,曰敦洽讎糜,雄颡广颜,色如浃赪,垂眼临鼻,长肘而盭。陈侯见而甚说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

(12) 流黄、郁金:两种香料名。指流黄香和郁金香。

(13) 芝、兰:两种香草名。苏合:香料名。苏合香。

(14) 玄胆、素胶:当为两种香料名。具体何指不详。一说“玄胆”疑为麝香之类,“素胶”疑为白胶香。

(15) 江离、揭车:两种香草名。

(16) 蕙:香草名。

(17) 逐酷臭之夫:追随着体味极臭的男子。《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18) 周文:即周文王。菹(zū):酸菜,腌菜。《吕氏春秋·遇合》:“若人之于滋味,无不说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缩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19) 太牢:丰盛的宴会。宴会或祭祀时并用牛、羊、猪三牲,叫太牢。

(20) 魏明:三国时的魏明帝。《新论·殊好》:“汉顺听山鸟之音,云胜丝竹之响;魏文好槌凿之声,不贵金石之和。”魏文帝与魏明帝为父子关系,两书记载稍异。

(21) 偶:偶然的原因。比如出生时没有遇到神仙之星气等。

(22) 三光:日、月、星。覆盆:倒放的盆子。

【译文】

“人们的好恶,各自不同,就好像人们的面孔不同一样,这难道不是事实吗?确实合乎自己的意愿,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一定要做;如果是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事情,即使是伟大的事业也不愿去学习。喜欢苦涩而讨厌甘甜,这都是有的;追求利益而抛弃道义,那就多得无法计数。‘圣人最为宝贵的,就是职位;用来招集百姓的,就是钱财。’《论语》也说:‘富有和显贵,这是人们所想得到的。’然而从前出现过把帝王的权位禅让给他而他却不愿继承、把四海的财富交付给他而他却不愿接受的人,他们蔑视三公九卿的高位,拒绝玉石绢帛的重礼聘请,满足于山林里的高洁生活,甘心于钓鱼的低贱职业,这种人也多得无法计数。《礼记》又说:‘男女饮食,是人所具有的最大欲望。’因此好色是不可改变的本性,美味可以使人忘却忧愁。然而从前却有断绝粮食、抛弃美色、不娶娇妻美妾、超然于世俗而独自一人生活、心中充满了浩然自得之意、看着自己的身影而自我陶醉、喝着山间清流而忘却美味的人,这种人也同样多得无法计数。人之常情是没有不喜欢红润美丽的面庞、轻盈柔软的身姿的,然而黄帝却娶了相貌奇丑的嫫母,陈侯却爱上了面目可憎的敦洽。人的鼻子没有不喜欢香味的,所以流黄香与郁金香,芝草、兰草和苏合香,玄胆与素胶,江离和揭车,春日的蕙草以及秋天的兰花,其价值等同于美玉,然而海边的女子,却追随着体味极臭的男子,跟在他身边不舍得离开。周文王喜欢吃味道不美的腌菜,不会用它去交换丰盛的美食;魏明帝喜欢听槌子敲击凿子的声音,不愿用它去取代丝竹管弦的和谐之音。人各有志,怎么能够要求人们彼此相同呢?周公、孔子自身因为偶然的原因而不相信仙道,日月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圣人也有不懂得的东西,怎么能够因为圣人没有去求仙,就断定天下没有神仙呢?这样做就好比去责备日、月、星辰没有照亮倒放着的盆子里面一样。”


仙药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