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天下名楼之一,故址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黄鹤山西北的黄鹄矶上,后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被移至武昌桥头。传说此楼肇建于三国时代,至唐代其名始盛。
鹦鹉洲:位于黄鹤楼东北方长江中的小洲,相传汉末黄射在此大宴宾客,才子祢衡即席写就《鹦鹉赋》,就此得名,后祢衡被黄射之父黄祖杀害,亦葬于此洲上。
语译
前人已经乘坐黄鹤离去了啊,这里空自留下了黄鹤楼的古迹。黄鹤一去,不再回还,历经千年的白云,徒然地悠悠飘荡。晴天的日子,可以在楼上隔江望见汉阳的烟树,以及芳草萋萋的江中鹦鹉小洲。天色将晚,不知道我的家乡在哪里啊,从楼上望向江上的烟霭和波浪,不禁使我万般惆怅。
赏析
此诗为唐代七言之杰作。《唐才子传》记载说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竟连李白见到崔颢此诗,都迫得要罢笔而去,可见此诗的艺术成就是多么惊人了。
诗咏黄鹤楼,借景抒情,发“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之情,但诗的主旨却并非简单的思乡,而是感慨自身之不遇。深入剖析,这其实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那么吊古何在呢?不在“昔人”,而在“鹦鹉洲”。诗人登黄鹤楼其实是虚,望鹦鹉洲是实,因为他由鹦鹉洲联想到了汉末著名的词赋家祢衡。祢衡字正平,是当时的名士也是狂士,因为不肯附和权贵,终招杀身之祸。祢衡初在许昌,得到孔融的赏识,推荐给曹操,但他却在宴席上裸衣击鼓,痛骂曹操,曹操想要杀他,又恐招致杀贤之名,于是把他派去荆州牧刘表处,想借刘表的手取其性命。祢衡在荆州又忤逆刘表,刘表也不敢下手,就把他送去江夏、部将黄祖处。虽然黄祖之子黄射非常敬重祢衡,但最终祢衡还是死在了黄祖手中,黄射急救而不得。崔颢是借祢衡的遭际,感慨自己空负大才,却无人赏识,反因不肯屈从于权贵而颠沛流离、羁旅坎坷,眼见年华老去,一事无成,于是才起了思乡、思归之念。
开篇的“昔人”,是指相关黄鹤楼的典故。《南齐书·州郡志》载,山人黄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因以名楼;《寰宇记》则说是费文祎登仙,曾乘黄鹤来此歇息,故名。崔颢采用的是哪种说法,不详,他借此吟咏,是感慨往事悠悠,俱如逝水,乘鹤的仙人或曰先贤已逝,空自留下了此处名胜古迹。此正“白云千载空悠悠”意也。
颈联是佳对,就此引出登楼而望,既能见江对岸汉阳的树林,又能见到江上的鹦鹉洲,从而引出吊古之意。此联结构简单,对仗工整,正盛唐之气象,与后世对仗往往力求巧妙、结构复杂、雕琢痕迹浓重截然不同。既吊过往,于是伤今,云故乡不见,但见江上烟波浩渺,使人愁从中来。
唐诗常识
格律诗的格律是逐渐成型并且逐渐完善的。南朝重五言,沈约即提出相关格律、声调的“八病”,就此成为近体诗格律的滥觞,而唐人始从民歌、乐府中开创七言近体,所以七言的格律之产生、完善又要晚于五言。即以崔颢《黄鹤楼》为例,虽然七言八句,但多用拗句,不避重复,颔联不对,就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七律,只因为属于七律肇建期的作品,所以后人往往仍目之为近体,类似例子,在初唐、盛唐时正多。
全诗一气贯穿,前三句复用三个“黄鹤”,却各有其用,不可替代,不嫌重复。诗歌尤其是格律诗是忌讳用词重复和用意重复的,但“黄鹤”一词虽然重复,其在句中的用意却又泾渭分明,故此反而因重复而产生反复咏叹如民歌般的特殊美感。相比之下,“空余黄鹤楼”、“空悠悠”的两个“空”字,却属可以避免的重复,此一重复,比“黄鹤”之重复真不可道里计。细观其诗,高明处不在文辞,而在气势,诗因气行则高,因文行则低,后世诗往往堕于雕镂、斧凿的小道,唯盛唐诗真能因气运行,气贯全篇,所以盛唐才是古代诗歌的真正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