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字数:1416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天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又名道士洑矶。

王濬(jùn):西晋大将,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人,担任益州刺史期间,大造舟船,280年初发兵沿江而下伐吴,并首先攻入建业。

楼船:一种古代大型战船,因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为“楼船”。

千寻:寻为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此处千寻为夸张语。

石头:即石头城,故址在今天江苏省南京市石头山后,孙权始建,为建业门户。

四海为家:指全国统一,语出《史记·高祖纪》中“天子以四海为家”句。

语译

当年王濬乘坐着楼船自益州而下,金陵城内的王气就黯然收束。千寻长的铁锁沉入了江底,随即大片投降的白旗就从石头城上飘扬起来。人世间有多少回兴亡成败的伤心往事啊,然而山势千年不变,依旧倚靠着那寒冽的江流。如今遇上国家统一的太平之世,旧日的军垒在秋气中芦苇丛生,一片萧条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语言平实、节奏铿锵、气魄宏大、影响深远的怀古咏史诗,可以说在中唐同一类型的作品中独占鳌头,观此诗,则刘禹锡果然不愧为一世之诗豪。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于是沿江而下,在经过西塞山的时候,有感而发。西塞山是长江险隘,为三国时代东吴的江防要冲,所以此诗即咏东吴灭亡事。当年三国鼎立,264年魏灭蜀汉,翌年西晋代魏,然后到了280年,晋武帝大起三军灭吴。晋军主力分为三路,一路以杜预为主将,攻击长江中游,一路以王浑为主将,攻击长江下游,再一路即以益州刺史王濬率领舟师顺江而下,先助杜预,再佐王浑,期以共围吴都建业。王濬所率皆蜀中所造大战船,也即诗中所言“楼船”,势如破竹,首先攻入建业,于是吴主孙晧出降,中国就此重归一统。

诗的开篇即言王濬舟师自益州东下,所到之处,“金陵王气黯然收”。古人以天象应和人事,故有“王气”之谓,而“王气收”就是指东吴割据政权覆灭。接着,说“千寻铁锁沉江底”,这又是一段相关王濬伐吴的史事,根据《晋书·王濬传》所载:“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吴人就算以千寻那么长的铁锁来封锁江面,又有什么意义呢?最终铁锁还是被烧断了沉入江底,而王濬的楼船继续顺风顺水直抵建业城下,于是“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割据政权只能以投降而告终。

诗的前两联叙述王濬伐吴事,然而诗人的目光并不仅仅局限在这一件史事上,其后还有生发。他说“人世几回伤往事”,这所伤的“往事”并不仅指东吴覆灭,既云“几回”,可知是包括其后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各王朝的相继覆亡。割据势力一个又一个先后倒下,然而“山形依旧枕寒流”,这西塞山,这山下的长江,亘古以来却毫无变动,始终如一。言下之意,统一才是大势所趋,而分裂、割据,不过只是暂时的现象罢了,终究无法扭转历史大潮的走向。于是诗人最后作叹,如今“四海为家”,天下一统,旧日那些割据势力所建造的“故垒”,在诗人眼前只是秋风中芦苇萧瑟,一片荒凉景象而已。

此诗主要歌颂统一,言割据之不可长久,然而在语调氛围上,却丝毫不见喜悦,诗人用了“伤”、“寒流”、“芦荻秋”等字样,无疑气氛是沉郁的,充满了忧愁和担心——对于这些词汇的运用,并不能仅仅认为是对割据势力难以长久的嘲讽。那么诗人终究有何深意呢?唐朝虽然是名义上的统一王朝,但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所能控制的实际地域尚不足全国的二分之一,这正是刘禹锡所面对的无奈的现实。故而他借咏史事以叹如今,警告那些割据势力,统一是大势所趋,他们再如何跳梁跋扈,终究都有灭亡的一天。诗人的意愿非常美好,但现实又实足残酷,所以他才被迫在为统一大唱赞歌的此诗中,不自禁地流露出凄婉、哀伤的格调来了。


196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198遣悲怀其一-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