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
峡中:在今天重庆市巴南区西面。
意何如:心情如何。
谪居:指被贬谪的处所。
青枫江:在今天湖南省长沙市附近。
雨露:雨和露,比喻恩泽。
语译
可叹你们当此分别之际,心情究竟如何呢?我停下马来,举杯相饯,探问你们贬谪的处所。想那峡中,巫峡上有猿猴哀啼,引人落下几行清泪,而衡阳有回雁峰,归雁北还,又能带回几封书信呢?衡阳的青枫江上,秋来船帆直航远方,峡中的白帝城旁啊,千年古木也已荒疏。好在如今是圣明时代,君王多施恩泽,我们只是暂时分手罢了,你们可千万不要悲伤犹豫啊!
赏析
题中所言“李少府”、“王少府”,名皆不详,少府即县尉,料两人本为朝官,因事被贬出外地为县尉,高适前往送行,乃作此诗。今人周勋初定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时高适在洛阳任太子少詹事。
一诗而分送两人,两人所往又不相同,这种题材是非常新颖的,料两人因同一事被贬,又同日离开西京长安或东都洛阳,故能为此。开篇即询问二人此去心情如何,再言自己“驻马衔杯问谪居”,则诗人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也因此而引出下文。中两联分写二人贬谪处景物,然后尾联收束,又加安慰和勉励,不要踌躇惶恐,想来你们必有再沐恩泽,被君王重新起用之日。就结构而言,四平八稳,无新奇处,却也无丝毫弊病。
高明的是中两联寓情于景,相互对比而又相互勾联,是文眼所在。颔联先言巫峡,是送别“李少府”,再言衡阳,是送别“王少府”。峡中之名,即来于巫峡,巫峡首尾一百六十里,峡中正处其中故也,故论峡中,即言巫峡。巫峡山上多猿,《水经注·江水》曾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中即用此典,说李少府此去峡中,料将闻猿啼而落泪吧。衡阳在长沙南,有回雁峰,据传大雁南飞至此即还,诗人乃用此说,言王少府此去长沙,不知还能托鸿雁寄回几封书信啊。出句言中途悲怆,对句言书信难寄,巧妙地嵌以地方特色、传说典故,则将深情寓之于想象之景,文意既迷离恍惚,文气复萧瑟哀伤,而情感自绵绵不绝。尤其泪而言“数行”,以对书而言“几封”,以多对少,确实是佳构天成。
颈联继续写景抒情,诗人送二人远去,但见“秋帆远”而“古木疏”,却不道眼前,反说是去处,青枫江以呼应上联之衡阳,白帝城以呼应上联之巫峡,而并有萧瑟悲凉之意。《楚辞·九辩》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客心”,或即借用此意。
清初叶燮在《原诗》中,曾经指责此诗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地名太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连用四地名,究非所宜。”或谓此诗感情真挚,气势健拔,故连用四地名不但不为病,反而使得意境更为开阔。其实大可不必讳言,病就是病,虽然并非大病,但盛唐时格律诗才刚成型,尚未完善,有种种后世所不能忍之病,放在当时,只是一种探索中必然出现的失误而已,既不必一棍打杀,也不必视而不见。总之,此诗虽有小病,却瑕不掩瑜,气势既雄,情感又深,正如《唐宋诗举要》中引晚清吴汝纶所评:“一气舒卷,复极高华朗曜,盛唐诗极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