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西山:指成都西面的雪岭,在松潘县南面,为岷山的主峰。
三城:指松(今四川省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省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当时吐蕃趁安史之乱入寇,因此在此三州设置重兵戍守。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常璩《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曾派费祎出使东吴,临行前费祎曾言:“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得名。
涓埃:涓为细流,埃为轻尘,以此比喻稀少、微小、毫末。《周书·萧撝传》即有“臣披款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句。
语译
西山上白雪皑皑,松、维、潘三城设置了戍兵,城南有清江流过,架设着费祎曾经的万里桥。因为国家动荡啊,所以兄弟们全都隔绝一方,我在天涯海角落泪,孤独一身,远赴异乡。只能让迟暮的年岁任凭多种病痛折磨,却没有丝毫贡献可以回报给圣明的朝廷。骑马来到郊外,不时地极目眺望啊,却不忍心看到世事一天比一天更萧条残败下去。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客居成都草堂后作,某一日他跨马出郊,但眼前种种景物都使他忧心,即所谓“不堪人事日萧条”,因而于悲凉忧患中,写下此诗。
开篇先从远景写起,西山上覆盖着霭霭的白雪,不禁使他想起“三城戍”,也即边境上并不安宁,眼见内忧未息,又生外患。继而再将视野拉近,看到近处的万里桥——杜甫《狂夫》诗中曾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句,可见草堂距万里桥不远,而万里桥在成都县南,故有“南浦”之谓。那么前一句因西山而思边患,这一句见万里桥是否也别有用意呢?确实是有的,万里桥因当初费祎出使东吴而得名,很明显诗人是不堪偏居一隅,而想要出蜀去为国效力了。
唐诗常识
格律诗一般首联、尾联为散句,颔联、颈联为对仗,但是也有例外存在。一种情况是颔联不对,而将对仗移至首联,另一种情况是首、颔、颈三联都对。比如杜甫这首《野望》,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即为工对,颈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对而不工,也可以认为是散句。因为五律首句多不押韵,而七律首句以押韵者为多,不押韵则平仄易协,所以这种情况在五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首联摹景并及国事和自身感怀,颔联即抒发客居成都的悲怨。兄弟流散,各在一方,而自己也离开故乡如此地遥远,来到蜀地,恍惚如居天涯。杜甫有四弟,即杜颖、杜观、杜丰和杜占,只有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人都散居各处,于是乃有此种悲叹。伤及亲戚后,颈联再言及自身,此时杜甫已经五十岁了,所以说“迟暮”,而不仅迟暮,更兼多病,加一“供”字,似乎自己苟且不死,只是为了供应这些病痛一般,则其情更悲。提及自己以后,却又转向国事,说自己万分惭愧,未能为国家作出点滴贡献,则诗人拳拳抱国之心,便即跃然纸上。
跨马出郊之事,不在开篇言及,却放在尾联,这也是一种倒装,同时也是最后作总的概括。因为自己所见所闻,是“人事日萧条”,因而才有了上述种种悲怨和慨叹。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杜诗是“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确非过誉。杜甫能够将个人的遭际与国家的灾难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既抒发自伤之情,又展露忧国之心,观此诗即可知诗人的内心有多么苦闷,志向又有多么宏大,而唯这两者并存,才更显悲之极也。这种悲可称之为悲壮、悲悯,悲天而悯人,因为两者并不矛盾,事实上,尤其在杜甫身上,确实是统合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