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这里繁是动词,增多意。
语译
天空高阔,风是如此地急啊,猿猴的嘶叫声显得更为悲怆,洲边江水如此清澈,沙砾洁白,鸟儿因风急而飞返。无边的落叶啊,沙沙地飘落在地,无尽的长江啊,江水滚滚涌来。我客居万里之外,无处不感到悲秋啊,当此老迈而又多病之时,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生涯艰难,苦恨满怀,这些都增添了我的白发,潦倒之际,才刚刚停下盛装浊酒的酒杯。
赏析
此诗大致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也即安史之乱终结的四年以后。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说“青春作伴好还乡”,但他却并没有就此返回河南,因为大乱虽终,小乱未息,藩镇割据、外敌入侵,国势仍然颓靡,因此行至半途,他就返回成都入严武幕。不久严武又逝,杜甫失去依托,只得黯然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草堂,买舟南下,最终抵达夔州,此诗即作于蘷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杜集在此诗前有《九日》五首,但仅存其四,故后人认为此诗即第五首,“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例有登高之俗,故有此等揣测,颇为可信。
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句句贯连,共同构成一幅雄浑而又悲凉的水墨画卷。时为秋季,万里晴空,叶黄而落,故谓“天高”、“无边落木”;夔州一带濒临长江,峡深风烈,乃有“风急”、“不尽长江”之语;更因水流急而“渚清沙白”,因风亦急而“鸟飞回”;蜀中多猿,叫声凄厉,是以“猿啸哀”。在境界上,这两联所见空阔,远眺万里,正是登高所见,同时“风急”、“鸟飞回”,正见前路坎坷,无论个人际遇,还是国家前途,都渺茫难测,使人彷徨,“猿啸哀”、“落木萧萧下”,更出萧条悲凉之意。在艺术上,对仗工整,且句中有对,“风急”自对“天高”,“渚清”自对“沙白”,亦可见作者的功力非凡。
摹景之后,后两联即抒发哀怨之情。诗人因为久在异乡,因而悲秋,身体老病,却为佳节忆亲而须登高,已见其苦,而一个“常”字,一个“独”字,更将凄凉境况更加鲜明地道出。如前所述,七言诗大多可删为五言,而并不妨碍对事物的描摹,对情感的阐发,此诗亦可作:“天高猿啸哀,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但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说:“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如此删减,其实亦能成语,且是好语,但总不若多着“无边”、“不尽”二语,则旷阔气势更为鲜明,且道哀愁凄凉如落叶般无边,如江水般不尽。颈联也是如此,“万里”可见离散之遥,“百年”则于病上更加其老,这几个修饰后五字的词汇,将全诗的境界和氛围都提升到一个后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确实是删减不得的。七言之较五言,情感更能丰富地表露,意象更能鲜明地阐发,所以自唐以后遂大行其道,确实不为无因。
尾联写自己穷困聊倒,亦是对前文作一总结,同时不唯因潦倒、老去而发表感想,更因多病而新近戒酒,则正当佳节,不能以酒欢庆,面对国家和个人的苦难,也不能借酒以浇愁,则更将全诗悲怆的氛围提上一更高层次。杜甫诗眼界极大,因为他不仅仅涉及个人的苦难,还把个人遭际和国家民族的境况有机联系起来,此诗也不能外,滚滚长江,正有深厚的历史氛围,而个人离散万里,种种“艰难苦恨”,也是国势衰退、变乱之所致,此诗被赞为“七律之冠”,宜矣。
扩展阅读
九日
唐·杜甫
⊙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杜集中所存四首咏重阳登高的《九日》诗,只有这一首是七律,余皆五言。这首诗相比《登高》来,同样写病,写登高,写猿啸,写离散之哀,但描摹景致既不够鲜明,眼界所见也不够开阔,所以感染力便远远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