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属王伾、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同谪南方为司马,俗称“八司马”,后虽起复,仍发远州为刺史。
惊风:急风。
飐(zhǎn):指风吹物而使其颤动。
百越:对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今天浙、闽、粤、桂等地,因部族众多,故称百越,或作百粤,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绘花纹的习俗,“文”通“纹”,故写作“文身”。
语译
城上高楼,连接着边远蛮荒,海天苍茫,正如我的愁绪一般无穷无尽。急风吹来,簸动了荷花盛开的水面,密雨斜落,拍打着薜荔丛生的围墙。岭上的树木啊,重重叠叠,遮蔽了我眺望千里的远目,江水曲折啊,就像是我的回肠九转。我们虽然一起来到这向有纹身习俗的越族聚居地啊,却仍然音信阻隔,难以联络。
赏析
这是失意人写的失意之作,结构谨严,语言精妙,情感真实浓厚,实可居中唐七律之魁首。
柳宗元曾经积极参与王伾、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想要打击宦官势力,恢复皇权,刷新政治,提升朝廷权威,可惜短短半年时间即告失败,王伾、王叔文均被贬谪(王伾不久后即病逝,王叔文旋被赐死),而柳宗元与同党共八人也都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永贞革新及其失败是805年之事,十年以后,也即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重被起用,奉诏进京。本来以为或将大用,结果因权贵的阻梗,五人随即被外放为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刺史,虽然官位有所攀升,但所处更偏,距离中枢更远,可以说是正式宣告了这五人政治生命的终结。此诗即在此种背景下写成,柳宗元来到任所柳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思念老友和同志二韩、陈谏、刘禹锡,于是作诗相寄。
首联即奠定全诗基调,是满怀愁思,充盈于海天之间。唐代柳州还属于半荒蛮之地,人口稀少、物产贫瘠、交通不便,所以便有“接大荒”之谓,所见一片空旷,除海天外几乎全无它物,而海天之间却只萦绕着自己的愁思。颔联为好对,也是千古名句,述眼前之景,惊风密雨,亦正如愁思一般凝结不散。此对既见实景,又富理趣,因“惊风”故“密雨斜侵”,因“密雨”故“乱飐芙蓉水”,景色既美而凄。荷花盛开之水面,本足赏心悦目,却为惊风密雨所打,仿佛自己的理想遭遇残酷现实一般,顷刻间便四分五裂,再难复聚了。墙上薜荔丛生,既显荒凉,而此荒凉亦不得静,要被风雨所侵。景物因风雨而凄迷,诗人的愁思也因风雨而更显浓郁。
于是他眺望远方,既思念故乡河东,又思念都城长安,此生料是无法再返回中枢,影响朝局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返回故土呢?还是就此埋骨在这数千里之遥的蛮荒异乡呢?然而只见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目光均为其遮蔽,竟不能远见。于是再望楼下江水,曲折盘绕,却又似自己的愁肠百转,无可开解。颔联写景,归之于“乱”,颈联更以情寄景,归之于“愁”。最后尾联点明题意,是思念自己的好友和同志,我们一起来到这偏远荒芜之地啊,然而因为各有所居,又交通不便,竟然难通音信。
对于尾联更进一层的理解,柳宗元等五人在政治上的理想和遭际全都相同,同样被贬至远恶州郡,这已见一层悲怆,但他们之间却又音信难通,则孤独寂寞之感更显强烈,于是悲怆也就此更进一层。全诗一气贯通,表现自己理想难达之凄凉、悲愤,以及身处偏远的孤独、寂寞,完美而贴切地寄情于景,因景抒情,实为绝代之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