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二-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
风流儒雅:语出庾信《枯树赋》,有“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句,指文采出众,仪态温文尔雅。
故宅:指夔州附近的归州(今天湖北省秭归县)有宋玉故宅。
文藻:指词彩、文彩,《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有“文帝(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句。
云雨: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宋玉对楚襄王说:“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语译
在这草木凋零的秋季啊,最能够理解宋玉的悲怆,他文采风流、仪态儒雅,也是我的老师啊。怅然而望这千年陈迹,不禁洒下热泪,虽然处于不同时代,我和他却同样命运多舛。江山依旧,宋玉故宅中已难寻那绝世文采,当年散布云雨的高台已然荒芜,那又岂止是一场幻梦呢?最令人慨叹的,是楚国宫殿已彻底泯灭了,今天的船夫也无法清楚地指出方位来。
赏析
宋玉是战国末年的大文学家、大诗人、大词赋家,传说是屈原弟子,但比起屈原来,他在各种古籍记载中的身影却非常模糊,只知道此人运途多舛,虽有奇才却只被楚王当作文学弄臣,不得重用。宋玉流传下来的篇章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除《九辩》外,均有异说,不能确定为是他的作品。
宋玉是楚人,楚国的疆域就曾经包括夔州、归州、江陵一带,据说唐时在归州和江陵,仍都存留有所谓的宋玉故宅,因此杜甫即访于此故宅,或者仅仅是听闻有此故宅,生发了内心的感想,就此写下这首怀古诗,以悼念宋玉,同时也联系和慨叹自己的坎坷遭际。
开篇“摇落深知宋玉悲”,典出《九辩》,《九辩》的开头就咏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因此诗人正当秋季,见到草木凋零,就不禁想起了宋玉的这句诗,并且深有同感。他接着赞颂宋玉“风流儒雅”,说宋玉的文章、思想指引着自己,宋玉可以算是自己的老师。颔联、颈联即起怀古之悲,宋玉已逝,故宅仍在,自己怅望之下,自然难免悲怆,可是更重要的,“萧条异代不同时”,我和宋玉虽然相隔千年,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我们的多舛遭际却竟然如此相似。就这样,杜甫把自己和宋玉相联系起来,同样的文采出众,同样的具有拳拳报国之心,却也同样的没有得到朝廷重用,空怀抱负,却终究一事无成。他为什么会感怀宋玉呢?为什么对“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会感同身受呢?就此也便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江山依旧,故宅已空,宋玉的风流儒雅再不可得见,颈联再以历史的沉重感来加深悲怆氛围。对句“云雨荒台岂梦思”更是点明了他之所以仰慕宋玉,并以宋玉自况的缘由。“云雨”之典出于《高唐赋》,“荒台”是指云梦台,当年宋玉曾陪伴楚襄王游于云梦台,就给楚襄王讲了楚怀王得遇高唐神女的故事,从而写下《高唐赋》。如今云梦台已然荒芜,宋玉的鸿篇大作却流传千古,但那篇文章所描述的,难道仅仅是一个春梦吗?杜甫认为《高唐赋》并非普通的叙事文,不是简单地创作一个神话故事,宋玉是利用这篇文章来讽谏楚襄王,希望他可以珍爱这片祖先传下来的河山,保养身体、任用贤人,从而使得政治清明。杜甫反问道:“岂梦思?”意思是,宋玉之赋并不仅仅讲述一个荒唐的梦境,他是把自己的理想都寓之于文字之中,但是这片深意,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我正因为懂得他所言,所以才深感其可悲,所以才对他所言而感同身受,所以才认他做我的老师,所以才认为他的才能、遭际,和我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说,这句诗是全诗之眼,对于前五句作了明确的解释和归纳总结。
尾联再出今昔之叹,楚国已亡,楚宫已灭,就连常来常往的船家都难以再准确指出昔年楚宫的遗迹了。历史的长河汹涌澎湃,滚滚不息,先贤已矣,但先贤的遭际仍重现于今日,这不是最可悲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