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这里是指剑南节度使严武在成都的官署。
江城:成都濒临大江,故有江城之谓。
蜡炬:即蜡烛。
伶俜(pīng):意为孤单或漂泊无依,此处应为后义,柳宗元《祭万年斐令文》即有“屡闻凋缺,互见迁黜,契阔伶俜,分形间质”句。
语译
正当清秋,幕府井边的梧桐已然透出寒意,我独自寄宿在成都,身旁蜡烛已将燃尽。漫长的夜晚啊,角声悲怆,似在自言自语,高天的月色虽好,谁又有心情赏看?风尘蔓延,亲朋音信断绝,关塞萧条,行路更是艰难。我已经忍受了整整十年的漂泊无依啊,所以才勉强到这里来,如小鸟借一树枝栖息般,暂且得安。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的秋季,此时杜甫入严武幕府为节度参谋。杜甫虽然始终怀抱着为国效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热忱和理想,但其时他已老而多病,因而推却了朝廷授予的官职,只领检校员外郎的虚衔,此番入幕,也是却不过情面被硬拉来的,但随即便受到同僚的妒嫉、倾轧,内心十分苦闷,故而时隔不久便辞谢而去。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当国势飘摇之际,自身孤独、感伤的内心愁烦。
首句先写时景,正当清秋,梧桐生寒,然后才点明主题,是因为独宿在成都幕府之中。一个“独”字,即将寂寞心绪表露无遗——杜甫是河南人,徙居成都,本已为客,而如今还必须告别家人,从城外的草堂搬来城内幕府衙署,故而深夜独宿,寂寞难眠,只好一个人面对“蜡炬残”。颔联写得很有特色,一般七言句大抵作上四下三格式,此联却作上五下二格式:角声悲怆,却如自语,月色虽好,谁又能看?从来景语即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将情感附着于无情的景物之上,其实是为了衬托自身内心的况味。角声固悲,但自语者不是号角,而是诗人自己,月色虽好,所谓谁看,正是诗人自己不忍去看。从来望月思乡,但是乡关万里,诗人又怎么忍心去望月呢?月色徒好,对诗人来说,却只能增添悲感而已。
颈联再次将个人际遇和大的环境结合起来,亲友飘零而“音书断”,原因正是“风尘荏苒”,各地动乱不休,而行路正难,也是因为“关塞萧条”,国防衰弱,兵戈四起的缘故。尾联再加以总结,自己自安史之乱逃出长安后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到处漂泊,虽言“已忍”,其实是“如何堪忍”,无奈之下,也只得来到此处暂且栖身。《庄子·逍遥游》中有“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诗人觉得自己也好似是那可怜的鹪鹩,如今已无他想别愿,唯求一枝栖身,暂且得安罢了。此句又呼应前文,更出孤独寂寞况味。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解此诗,道:“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叙景,下四言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此‘独宿’凄凉之况也。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独宿’伤感之意也。玩‘强移’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解得甚为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