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释
圣制:圣人所作,这里是指天子(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诗。
蓬莱:指蓬莱宫,唐代宫殿名。
兴庆:指兴庆宫,原名隆庆坊,是唐玄宗为诸王时的旧宅,开元二年(714)避玄宗讳而改名兴庆。
阁道:即复道,宫殿之间所建造的隐秘通道。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筑夹城入芙蓉园,自大明宫东夹罗复道,经通化门到达兴庆宫,再经春明延喜门到达曲江芙蓉园,自此玄宗可秘密地往来于东内南内之间,外人无从得知。
留春:即游春。
应制:接受命令行事,这里是指受天子命作和诗。
秦塞:别本作秦甸。
黄山:指黄麓山,在今天陕西省兴平县北。
銮舆(luán yú):指天子的车驾、舆辇等交通工具。
上苑:汉代上林苑,故址在今天陕西省长安县西,这里是借指皇家花园。
双凤阙:指唐代含元殿左右有栖凤、翔鸾二阕。
阳气:指春天的气息。
行时令:指按照季节颁布政令。《礼·月令》即载:“季冬之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宸(chén)游:指皇帝出游。宸为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申为帝王的代称。
物华:美好的景物,这里是指春景。
语译
渭水弯弯曲曲地环抱着秦地,黄麓山横斜地围绕着旧日汉宫。天子车驾远远地穿过千门万户的绿柳,从阁道中转身赏看御苑中的鲜花。耸立着双凤阙的皇宫,仿佛是在云雾缥缈之间,万户人家所植春天的树啊,都被雨水所滋润。天子是考察春天的气息,按节气而发布诏令,并非简单地出游去玩赏美好风光啊。
赏析
这是一首应制诗,也即由皇帝出题,命令臣子所撰写的诗篇。那么,皇帝出的什么题目呢?由此诗题可知,李隆基由臣子们陪同着,从蓬莱宫经阁道前往兴庆宫,途中观赏春雨霏霏的景致,写下一首诗歌,于是即令王维应和此诗。应制诗大多没有什么太高的文学价值,章句四平八稳,情感隐而不露或干脆欠奉,匠气十足,有时候还带有浓厚的谄媚气味,王维虽为诗中大家,写作类似诗篇,却也不能免俗。
首联写远景,见渭水和黄麓山,于是从整个秦地和汉家旧宫起笔,眼界倒是颇为开阔。然后颔联写事,说明是跟随皇帝出游,经阁道而去赏玩春景。颈联再写景,既见皇宫,也见长安城内街巷,双凤阙插云而起,雨中春树滋润,春意盎然。前三联都成对,首联大气而工整,颔联最次,“千门”对“上苑”亦不甚工。颈联最佳,虽写皇宫,却只以“双凤阙”为代,加以“云里”二字,立刻庄严雄伟貌跃然笔端;对句虽写长安城内街巷,却只以“万人家”虚化,着重在“雨中春树”,美好景致自然生发出来。而且此联隐含有天子与民同乐之意,从而自然地引向尾联。
尾联纯是颂扬。古代农耕社会,农业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支柱,而农业的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天时是否顺调,而当时中央政府制定各种政策,也必须因应季节、节候而定。正如汉相邴吉曾言“三公典调和阴阳”,这调和阴阳,就是指根据不同的节气、天候作出对策。所以王维在此诗尾联颂扬李隆基是为了制定政策才关心节候,出宫观景,而不是简单地“宸游玩物华”。其实这很有欲盖弥彰的味道,李隆基本来就是个好游乐的皇帝,建阁道于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之间来往,很难使人相信主要用意是访查阴阳而不是玩乐。
总之,此诗即便可以算是达到了应制诗的高峰,在唐代浩瀚的诗歌宝库中也如粒米一般,被珍珠们尽掩其色,陆时雍《唐诗镜》中赞此诗“前四语布景略尽,五六着色点染,一一俱工”,也只是就技巧而言之,诗的格调,实在不高。
唐诗常识
格律诗初兴的时候,因为格式尚未固定,尚不严谨,于是造成和诗往往只和其意,而不及其韵,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就明确指出:“盛唐人和诗不和韵。”比如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用韵是下平声七阳,岑参和诗却用韵上平声十四寒,王维和诗用下平声十一尤,杜甫和诗用下平声四豪,全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