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南渡-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利州: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市境内,南临嘉陵江。
翠微:这里是指苍翠的山峦。
范蠡:春秋末期楚人,出仕越国,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弃官而去,传其泛舟隐居五湖。
语译
澄澈闪烁的空旷水面啊,映照着夕阳余晖,曲折的洲岛一片苍茫,连接着青翠的山色。波浪之上,忽闻马嘶,只见一叶舟船疾驰而去,人们在柳树边歇息,等待着渡船归来。船只经过沙上几丛青草,群鸥因而惊散,一望无际的水面和田地上,有一只鹭鸟飞过。又有谁能够懂得去泛舟以追踪范蠡的足迹啊,在那五湖烟水中独自淡忘掉功名利禄呢?
赏析
诗的前三联都写嘉陵江上的景致,澄澈空茫,清雅恬静,就由此生发出归隐之念,极顺畅自然地由尾联托出。
首联是江畔远望,夕阳西下,水面澄澈通明,岛屿曲折,直接远山。一个“空”字,便将诗人所要表现的情境预先点明。但这个“空”,不是指空无一物、空无一人,而是指景致能够给人心带来涤荡尘俗的空灵感觉。所以后两联便写人、写物,颔联点题——“南渡”,先写渡船之上,有人有马,人马皆渡,然而却不仅仅现其形,而更状其声,一声马嘶,便凸显于波涛之上。对句写待渡之人于岸边垂柳下等候,一个“歇”字,便出悠然恬静意味。日之暮也,人皆渡江而归,内心本应当是焦虑的、匆忙的,诗人却用“歇”字翻转,说在他看来,人皆悠然自得,并无争渡之心,正为尾联抒情埋下伏笔。
颈联再从岸边转到江上,渡船过处,鸥鸟惊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名句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疑便从此句中化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鸥鸟便是近景,于是突然再转远景,只见江水滔滔、田野无垠,共达“万顷”,一望无际,真是太广袤了啊,其间却有一鹭飞过。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有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与此句神韵相似,却又小有不同。王诗只言“白鹭”,未言数量,温诗却明言“一鹭”,将江、田之广袤,与飞鸟之渺小形成鲜明对比。见此情景,便觉宇宙浩繁而人生微渺,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呢?可见此句摹景别有深意,也因此而接续尾联,极清新自然。
尾联因景而生情,觉仕途之无谓,归隐之可慕。范蠡因其功成不居,泛舟而去,历来被作为隐士的代表,虽然他的归隐是畏谗避祸,是因为勾践可同患难而不可同富贵,但士大夫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仅仅从道德水准而非社会经验上加以褒扬。此联最重要的两个词,一是“谁解”,其意为谁能解得,谁能懂得,或有翻译成“我”如何如何的,恐怕不妥,这个“谁”不是笑指旁人,而是苦笑着自指。诗人的意思:谁能懂得归隐之可贵呢?他人不懂得,我也不懂得,我在宦途中翻覆辗转,苦痛了那么多年,没想到今天见此江边之景,才真正有所感悟啊。第二个重要的词是“独”,正呼应前面的“一鹭飞”,表现出诗人于空茫景致中独自开悟,却无人可表的寂寥心境。
温庭筠在政治上极失意,不但屡试不第,且因语言多犯忌讳,得罪了唐宣宗和宰相令狐绹,导致长期遭到摈抑,沉沦下僚,因此他才会自伤自叹,突生归隐之心。然而此诗表面上看来是悠然的,尾联似有开悟后的淡淡喜悦,其实从“一鹭飞”、“谁解”和“独忘机”中,便可体味出诗人深刻的苦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