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华阴-崔颢

字数:1541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释

华阴:即今陕西省华阴县,因位于太华山之北,古人云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而得名。

峣岧(tiáo 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曹植《愁赋》有“登峣岧之高岑”句。

咸京: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东面,秦代定都于此,名咸阳,故称“咸京”。

三峰:指华山的芙蓉、明星、玉女三峰。

削不成:指形势险峻、鬼斧神工,并非人力所能削成。南朝宋郭缘生《述征记》云:“华山有三峰、芙蓉、玉女、明星也,其高若在天外,非人力所能削凿也。”《山海经·西山经》云:“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武帝祠:指汉武帝所建的巨灵神祠,在华山仙人掌下。传说太华、少华原本为一山,当道拦阻黄河水,《文选·西经赋》薛综注言: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足踏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水,手足之迹于今尚存”。

仙人掌:华山山峰名,唐王涯《太华仙掌辨》载:“西岳太华之首峰有五崖,自下远望,偶为掌形。”传说此为巨灵开山时遗留下的掌印,因而得名。

秦关:指函谷关,肇建于秦,故称“秦关”。

汉畤(zhì):畤为古代祭祀天地的固定处所,汉代的畤,故址在华山之西,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方。

语译

多么巍峨高峻啊,那太华山仿佛俯瞰着咸阳古城,芙蓉、玉女、明星三峰直耸天外,并非人力所能削成。汉武帝祭祀巨灵神的祠堂前浮云将散啊,仙人巨掌上雨收初晴。如此高山,与黄河一起北靠着函谷险关,一条驿路,向西连通着平坦的汉代祭台。我试问那些熙熙攘攘来往于道路之上,追名逐利的人们,你们为什么不肯隐居此处,以求长生不老呢?

赏析

这也是一首吊古诗。吊古诗大抵分为两大类,一类所怀与所感全都落在实处,比如王维的《西施咏》,借西施因美色得吴王宠爱,而出“天生我才必有用”之意。第二类吊古诗所怀与所感之间的关系则相对要虚一些,不过借史事以咏时光如水,再借时光如水以抒其情而已。比如崔颢《黄鹤楼》的前半部分,昔人已去,此地空余,便出此意,从而感叹年华老去,然后再借鹦鹉洲出祢衡,以祢衡来自况。他的这一首《行经华阴》也是如此。

《行经华阴》,或作《行经华山》,总之是诗人入京或出京之际,来到华山附近,见山势险峻,从而发怀古之叹,又因古人不见,痛感时光流逝如水,最后引出本意:与宏伟的自然相比较,人世显得多么渺小,与漫长的历史相比较,一时的富贵荣辱,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考取功名,追逐名利,实在是太可笑,也太无意义了呀。

所以这首诗的怀古,深刻地蕴含在摹景之中,先写华山高峻,仿佛一个巨人在俯瞰咸阳。咸阳是秦代的都城,距离唐都长安不远,诗人这里分明是用“咸京”二字来指代长安,进而指代唐朝朝廷,在宏伟的高山眼中,朝廷也显得如此低矮、渺小。再言“天外三峰削不成”,正为了说人力有限而自然无穷,世间俗事对比自然,真是显得毫无意义。“武帝祠”一出,便显见吊古之味,祠堂虽在,武帝已矣,以之对比巨灵神开山的“仙人掌”,又是将人事以比自然,乃见小大悬殊之别。此联甚工,“云欲散”、“雨初晴”,既是诗人眼中所见实景,也是借此景以构造出一种迷离恍惚的神秘氛围来,以呼应结句所言“长生”。

颈联继续怀古,秦关如此险要,秦朝终于灭亡,汉代曾经何等强盛,如今汉畤竟然已经“平”了。对仗既自然工整,而又深蕴其意。于是在反复对比,明自然之可贵,人事之无谓,时光如逝水,繁华终湮灭以后,诗人就于尾联托出其意——你们熙熙攘攘地追名逐利,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隐居在这风景雄伟、迷人的华山上,去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呢——“路旁名利客”所指,当是经由华山附近大路前往长安去求取功名的士子。

或谓此诗为崔颢进士及第前后出入两京时所作,私以为不妥。诗的结句生世外之想,颓丧、失望氛围甚浓,才中进士、春风得意之人,不当如此想,且若作如此想,则诗人更不会入京去考取功名。此诗定为遭历宦途坎坷,为权贵所排斥后所作。诗的尾联立意虽不甚高,但前三联气势雄浑磅礴,意境宏大,也确实不同凡响。

唐诗常识

与五言律句相同,七言律句也只有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四种基本句式。基本上,五言若平起,则在前加“仄仄”,就变成了七言句式,有“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两种;五言若仄起,则在前加“平平”,就变成了七言句式,有“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两种。所以刨去首句入韵的问题,全篇也只有平起、仄起两种格式,比如这首《行经华阴》就是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变格。


163黄鹤楼-崔颢165望蓟门-祖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