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蜡炬:即蜡烛。
镜:这里用作动词,指照镜。
语译
相见已是艰难,谁料离别更难,因为春风绵软无力,导致百花凋残。春蚕到死才会吐尽它的丝,蜡烛成灰才会滴干它的泪。我清晨揽镜而照,因为鬓发苍白而惆怅,你夜间吟咏诗篇,想来也该觉得月光凄冷吧。蓬莱仙境距离并不遥远啊,我派遣青鸟殷勤地前去探访。
赏析
一对爱人,被迫分隔两地,为此相思无尽,泪水涟涟,此诗即写此情,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其脉络最为清晰,并无太多不可解处。
起首“相见时难别亦难”,出前人未发之议论,颇见新意。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分别容易,重逢艰难,因而慨叹。比如汉末三国曹丕《燕歌行》中便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句,南朝刘裕《丁都护歌》中也有“别易会难得”句,即将离别与重逢作比,哀叹人生聚少而离多。但是李商隐偏偏要说“别亦难”,便更翻出一层新意来。离别因何而难呢?其实这句并非在说人们相聚后便不易别离,而是说别后的日子更为难挨,因内心相思凄怆,故觉度日如年,艰辛无比。于是对句便言“东风无力百花残”,表面上是写景,点明咏叹时正当季春或初夏,其实是借百花凋残,以喻爱人不在身边,遂使青春虚度。更往深一层来体味此句,则“百花残”的缘由为“东风无力”,也即因外在力量的阻挠,或两人重聚努力之不足,才使别离之期日益漫长,遥遥不见终止。
颔联是千古之佳联、佳对,李商隐仅此一对,在中晚唐的诗坛上便无人可与拮抗。其实将蚕丝之丝谐音为“思”,以喻相思,以蜡烛的烛泪转指人的眼泪,上可追至六朝,并不出奇。比如南朝乐府有《作蚕丝》,云:“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再比如南陈王子陈叔达《自君之出矣》中有“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句。但李商隐独能翻出新意,出“到死丝方尽”、“成灰泪始干”语——蚕死自然不能再吐丝,所以丝尽,蜡烛燃尽自然再无烛泪,所以泪干,深合物理,而在此理趣之上,则喻相思不已、落泪不干。重点在“方”、“始”二字并极佳妙,白居易诗云“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给相思以终结的期限,固显情深,但李商隐却转而给予期限,只不过这期限到死为止。只要我还活着,相思就不会断绝,只要我还活着,相思成泪便流淌不干,无期是哀,有期更显其哀,这种哀伤深入骨髓,感人至深。
相比之下,颈联则仅平平而已,诗从女子的角度来言,因青春消逝而镜中颜色憔悴,更想象爱人也在思念着自己,见月吟咏,料必深感凄寒。这凄寒既是想象中的实际身感,更是内心感受,而且两地共通,由男子之月下觉寒,更反衬女子的内心凄凉、孤寂,是一般无二的。到此则相思成病、相思成狂,已描摹到极致,结尾却又隐约透露出一线曙光——“蓬山此去无多路”,应是以蓬莱仙境比拟二人重逢后的神仙一般美好生活,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好在尚有书信可通。青鸟是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书信的仙婢,故以“青鸟殷勤为探看”来比喻书信往来。或将“蓬山”认为是女子所居闺中,将尾联认作男子口吻,私以为不妥,颈联是以女子口吻写就,尾联再转男子角度,诗意未免割裂,难以一气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