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杜甫

字数:123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

阴阳:指日月。

短景:景通影,冬季日照短,故有此谓。

霁(jì):雪停。

千家:别本作“几家”。

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新朝末年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后为刘秀所灭。左思《蜀都赋》中有“公孙跃马而称帝”句,这里即用此典。

语译

已届岁暮,日月催促着光阴短暂;人在天涯,霜雪停息后的夜晚更觉寒冷。五更时响起的鼓角声是如此悲壮,三峡中银河的影子在不住摇荡。千家万户都因为听闻征战的消息,而使得恸哭声响彻原野;只有渔夫和樵子偶尔还能唱起几首夷人歌曲。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公孙述,如今都已变成一抔黄土了啊,人间俗事、朋友音信,写来也合该稀少寂寥吧。

赏析

如前所述,杜甫有很多作品都咏叹家国之悲,并将之与个人遭际完美结合起来,这首《阁夜》也属于同一类型。诗的首联,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迟暮”和“凄冷”,因为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时杜甫已经五十五岁了,但仍然滞留在蜀地,寓居夔州西阁,他写“岁暮”,其实正是自己已到暮年的写照,他写“天涯”,是指夔州与都城长安和故乡河南相比,万里迢迢,如在天涯。夜间阁上远望,深感自己精力衰退,正如冬天夜长而日短,且在雪后夜间,正感寒冷,这种寒冷既从自然气候中、切身感受中得来,也是因独居天涯而觉凄冷。

诗人彻夜难眠,直至黎明前的五更,他听到远方传来军中鼓角,显得是如此悲壮。为何有鼓角声传来,又为何感觉悲壮呢?原来自永泰元年(765年)严武去世后,蜀中便起变乱,当年十月,兵马使崔旰领兵袭击成都,继承严武剑南节度使之位的郭英乂逃亡被杀,不仅如此,吐蕃仍持续侵扰蜀地。因此诗人才能听到军营的鼓角,并感其声悲壮,他低头看到银河在江水中的倒影,动摇不停,正如同蜀中乃至全国局势一般动荡不安。

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颈联即言及此,一听闻战乱又起,于是千家“野哭”,只偶尔能够听到几处渔、樵唱起夷歌。

尾联写到诸葛亮和公孙述,是因为唐代的夔州,对这两位古人都有建庙祭祀,杜甫时在夔州,想到城郊的诸葛亮庙和公孙述庙,古代英雄,如今都成黄土,自身立刻便被笼罩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之中。将古事而比今事,如许英雄,都已逝去,那么今天的“人事”,和亲朋的“书信”之寂寥,相比之下,又有什么可谓呢?

“漫”字在这里有任凭、随便意,诗人既是在感怀,也是在自嘲,世事动荡,我也飘零离散,亲朋书信难寄,以致我在老病中更感寂寞凄凉,这一切放在历史的大潮中,其实算不得什么,我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一切还是随他去吧。故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道:“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全诗极悲怆,深刻地阐发了一位仁人志士面对动荡的时局而无所施予的无力感,同时亦极博大,鼓角悲壮、星河影动、古人俱化黄土,充溢着浓厚的历史的沉重感。尾联似在自嘲,而唯如此自嘲,则更凸显了悲凉和无奈,使后人读此,不禁泪下沾襟。

唐诗常识

格律诗中尾联对仗的情况最为少见,但也不是没有,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只有首联不对,而颔、颈、尾联全都对仗。还有这首《阁夜》,全诗上下四联都用对仗,简直是例外中的例外,类似情况《全唐诗》上万首格律诗中,恐怕找不全十例出来。大抵非仅中两联对仗的情况,唐朝尤其是盛唐及以前比较常见,后来随着格律的逐渐完善,出现得就越来越少了。

五首


181宿府-杜甫183咏怀古迹其一-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