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士
【题解】
亲士,是《墨子》的第一篇,讲的是要亲近和任用贤良的人,才能成就霸业,治理好国家。文中以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为例,说明一时亡国之辱并不可怕,只要能发现并任用国中的贤能之人,就一定能忍辱负重,重新建立霸业。相反,即使建立了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现和使用贤人,这个国家也是不会长久的。
在墨子看来,任用贤人就要宽容地对待他们,允许他们直言进谏,决不能因为他们说了逆耳的忠言而以为忤,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否则就会偏听偏信,遭到蒙蔽,最终招致杀身亡国的灾祸。
本文极言贤士之重要性,甚至认为“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也就是将贤士提到了至高的、最可宝贵的地位。所以,即使“良才难令”,也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各样的人才为己所用,才能实现“尊王之道”而长生保国,反之就会呆板局限,不能推恩广大。
入国而不存其士[1],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2]。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3]。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译文】
治理一个国家而不恤问国中的士人,那么就要亡国了。发现贤能的人而不急于任用,那么贤能的人就会怠慢他们的君主。不把任用贤人作为急迫的事情,不是贤能的士人就不能与之商量国家大事。怠慢贤者,轻视士人,却能够长久地保全自己的国家,这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过的。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4],桓公去国而霸诸侯[5],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6],而尚摄中国之贤君[7]。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8]。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译文】
从前,晋文公出逃避难而最终匡正天下,齐桓公逃离国家而最终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受吴王的羞辱却仍然成为威慑中原各国的贤能之君。这三位君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扬名于天下,都是因为他们在国家中能够忍受奇耻大辱。最上等的是从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以后仍然能够有所成就,这就是能够用人。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9],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10],而免其所恶者也[11]。
【译文】
我听说:“我不是没有安适的居处,而是我的心不能安定;不是没有足够的财富,而是我的心不能知足。”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做困难的事情,而让别人做容易的事情,一般的人却总是自己做容易的事情,却让别人做困难的事情。君子上进的时候,不会挫败他的志向,退缩的时候,就考察他的实际情况,即使夹杂了一些平庸的民众,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那就是有自信的人。所以,君子做那些难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没有听说过做容易的事情,却能避免他所厌恶的结果的。
是故偪臣伤君[12],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13],上必有之下[14]。分议者延延[15],而支苟者[16],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17],远臣则吟[18],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19]。
【译文】
所以,权力大的臣子会损害到君主,阿谀奉承的臣子有害于主上。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子,君上必须有直言争辩的臣下。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敢于长久地坚持自己的意见,相互争辩的人也敢于直言不讳,只有这样,君主才可以长生生民并且保全国家。如果臣子都看重自己的爵位而不敢直言进谏,左右亲近的大臣都缄默不语,远处的臣子也都只能嗟叹无言,那么就会在百姓中产生怨言,而身边全是阿谀奉承之人,正确的建议就会被阻塞,那么国家就危险了。桀纣不正是因为失去了天下贤人的辅佐而招致杀身之祸,最后失去了天下吗?所以说:与其赠送国家稀有的宝贝,不如推举贤人、进荐能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20],铦者必先挫[21];有五刀,此其错[22],错者必先靡[23]。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24],灵龟近灼,神蛇近暴[25]。是故比干之殪[26],其抗也;孟贲之杀[27],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28],其事也[29]。故彼人者[30],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31]。
【译文】
现在有五支锥子,其中有一支是最尖锐的,那么这支一定是最先被折断的;有五把刀,其中有一把是磨得最快的,那么这把刀必定最先被损坏。所以,清甜的井总是最先干枯,美好的乔木最先被砍伐,灵验的龟最先被灼烧用以占卜,神异的蛇最先被曝晒用以求雨。所以,比干的死,是因为他的刚直不屈服;孟贲被杀,是因为他的勇气;西施被沉江,是因为她的美貌;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的功业。可见,这些人很少不是因为他们的过人之处而死,所以说:太兴盛了就难以保全。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32],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33]。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34]。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35],非一狐之白也[36]。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37],大水不潦潦[38],大火不燎燎[39],王德不尧尧者[40],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41],不足以覆万物。是故谿陕者速涸[42],逝浅者速竭[43],埆者其地不育[44]。王者淳泽[45],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46]。
【译文】
因此,即使是贤明的君主,也不会喜欢没有功劳的臣子;即使是慈爱的父亲,也不会喜欢没有作为的儿子。所以,不能胜任他的工作却占据那个职位,就不是该处于这个位置的人;不能胜任他的爵位而领取俸禄,就不是该获得这些俸禄的人。好的弓难于拉开,但可以射得高射得远;好马难于驾驭,但可以背负很重的东西走很远的路;贤能之人难以驱使,但可以使君主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江河不会厌恶小河来注满自己,所以能够变得大而无边。圣人勇于任事,不敢怠慢贤能之士,所以能成为天下的大人物。因此,江河的水,并不是只有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裘皮大衣,不是只用一只狐狸腋下的毛就能做成的。哪有和自己意见不同就不任用,而只用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的道理呢?那就不是兼爱天下的君王所该有的做法了。所以,天地不以昭昭为光明,大水不以潦潦为盛大,大火不以燎燎为炎热,君王不以自己的德行为高不可攀,才能做千万人的统治者。好像箭一样笔直,像磨刀石一样平坦,这样就不足以包容万物。所以,太狭窄的溪流就会很快干枯,太浅的溪流很快就会枯竭,坚硬贫瘠的土地就会没有物产。如果君王淳厚的恩泽只限于宫廷之内,那么就不能遍及全国。
[1] 入:疑“(yì)”之形误。《尔雅·释诂》:“,治也。”存:恤问。
[2] 缓:怠慢。
[3] 虑:谋思。
[4] 文公:晋国国君,名重耳。曾遭迫害,逃亡国外十九年,因善于用人,后终于回国即位,称晋文公。
[5] 桓公:齐桓公,名小白。曾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后回国即位,重用管仲,成为诸侯的霸主。
[6] 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被吴国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终于灭吴而成一霸。丑:耻。
[7] 摄:当与“慑”通,敬畏。中国:中原地区的国家。
[8] 抑:压抑,忍耐。
[9] 自难:自己勤于做难做的事。
[10] 所欲:疑为“所易”,与上文“所难”相对。
[11] 所恶:与上文“所欲”相对。
[12] 偪(bī)臣:权重之臣。
[13] 弗:通“拂”,违背。
[14] (è):争辩。
[15] 分议:指不同的意见。延延:指长久地论辩。
[16] 支苟:“支”当作“交”(孙诒让说),“苟”当作“苛”。交苛,即相互苛责。
[17] 喑(yīn):不能言。
[18] 吟:古谓嗟叹为吟。
[19] 归:通“馈”,馈赠。
[20] 铦(xiān):锋利。
[21] 挫:折断。
[22] 错:磨。
[23] 靡:通“磨”,消磨。
[24] 招木:木之美者。
[25] 神蛇:一种传说会兴云作雨的蛇,古人曝晒它以求雨。暴:同“曝(pù)”,晒。
[26] 比干:商纣的叔父,因屡次进谏而被剖心而死。殪(yì):死。
[27] 孟贲(bēn):战国时卫国的勇士,能力拔牛角,后为秦武王所杀。
[28] 吴起:战国时期的军事家,被车裂而死。
[29] 事:功业。
[30] 彼人:指上述比干等人。
[31] 太盛难守:太兴盛了难以保全,这里指有特长的人难以保全自己。
[32] 处:这里有“拥有”的意思。
[33] 见:被。
[34] 天下器:这里指人才。
[35] 镒(yì):古代计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黄金为一镒。裘:皮衣。
[36] 一狐之白:狐狸腋下的皮,纯白而轻软,但十分难得,所以制为皮衣,十分名贵。
[37] 昭昭:明亮的样子。
[38] 潦潦:《说文》:水大的样子。
[39] 燎燎:火大的样子。
[40] 尧尧:道德高尚的样子。
[41] 其直如矢,其平如砥(dǐ):出自《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砥,磨刀石。
[42] 谿(xī):小溪。陕:狭隘。
[43] 逝:川流。
[44] 埆(qiāo què):土地坚硬而不生五谷。
[45] 淳:厚。泽:恩泽。
[46] 流:流传。这里可引申为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