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同上
【题解】
《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说的是人们在是非善恶的评判上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统一于他的上级,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
本文开篇列举了上古始有人民之时,因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天下纷扰,不能和睦共处。因此上天选拔贤人,并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让他们依次担任从天子到正长的各级大小统治者,这样便能统一各自管辖区域内百姓的思想,最终统一于天子,从而免于相互争辩、诋毁。但在篇末,墨子又指出,即使人们的思想都统一于天子,仍不免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尚未能统一于上天,因此受到天的惩罚。由此可见,墨子始终认为在天子之上,有天的存在,天子只是代天行使管理百姓的权力的,故而要遵循上天的意志,不能独断专行,才能治理好各个国家,乃至整个天下。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1],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2],以非人之义[3],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4],离散不能相和合[5]。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6],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7],腐余财不以相分[8],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译文】
墨子说:古代人类刚刚产生,还没有政治刑法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的意思,因人而异。所以一个人就有一种道理,两个人就有两种道理,十个人就有十种道理,人越是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所以每个人都肯定自己的道理,而否定别人的道理,所以互相非难。所以在家庭中,父子兄弟互相抱怨憎恶、分别离散,因而不能和睦团结地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至于有多余的力量而不能互相帮助,宁愿让多余的财物腐烂也不拿来分给别人,隐藏良好的道理而不传授给别人,天下的混乱,以至于像禽兽一样。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9],生于无政长[10]。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11]。天子三公既以立[12],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13],不可一二而明知[14],故画分万国[15],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16]。
【译文】
明白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选拔天下贤能的可任用的人,拥立他做天子。天子确立了以后,认为他的能力还不足,又选拔天下贤能可任用的人,立他们作为三公。天子、三公确立了以后,以为天下广博辽远,远方的国家、异地的民众,是非利益祸害的区别,不能够一一辨别清楚,所以把天下划分为很多的国家,设立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诸侯国的国君确立以后,又以为他们的力量不足,所以又选择他们国家中有才能而可任用的人,确立他们为各级的行政长官。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17],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18]。上同而不下比者[19],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20],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译文】
有了行政长官以后,天子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的事或不好的事,都要来报告上级。上面说是,一定都要认为是对的;上面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认为是不对的。上面有了过错就要规劝进谏,下面有了善行就查访推荐。服从上面而不勾结下面,这才是上面所奖赏,而下面所称赞的。如果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都不拿来告诉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不能认为是对的,上面认为是不对的不能认为是不对的,上面有了过错而不加以规劝进谏,下面有了善行而不查访推荐,勾结下面而不服从上面,这就是上面所惩罚,而百姓所斥责的。”上面根据这个原则去奖赏或惩罚,就必然非常明察和慎重可信。
是故里长者[21],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22]。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23],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24],是以乡治也。
【译文】
所以里长是一里之中的仁义之人。里长对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都一定要拿来告诉乡长。乡长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认为是对的;乡长认为是不对的,一定都要认为是不对的。除去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乡长好的言论;除去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那么乡里怎么还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乡里,是什么原因呢?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道理,所以乡里得到治理。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25],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译文】
乡长是乡里的仁义之人。乡长对乡里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都一定要拿来告诉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认为是对的;国君认为是不对的,一定都要认为是不对的。除去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国君好的言论;除去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那么国家怎么还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得好的国家,是什么原因呢?国君能够统一全国的道理,所以国家得到治理。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26],溱溱而至者[27],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28],请以治其民[29]。譬若丝缕之有纪[30],罔罟之有纲[31],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32]。
【译文】
国君是国家的仁义之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都一定要拿来告诉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认为是对的;天子认为是不对的,一定都要认为是不对的。除去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除去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天下怎么还会混乱呢?考察天下能得到治理,是什么原因呢?天子能够统一全国的道理,所以天下得到治理。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服从于上天,那么灾难仍然是不能免去的。现在如果天上的暴风霖雨,连绵不断地到来,这就是上天用来惩罚百姓不服从上天的办法。所以墨子说:古代圣明的君王制定了五种刑法,确实地用来治理他的百姓。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这就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方法。
[1] 兹:通“滋”,益,更加。
[2] 是以:因此。
[3] 非:否定。
[4] 作:始(王念孙说)。
[5] 和合:和睦团结。
[6] 亏:损。
[7] 相劳:谓相互帮助。
[8] :腐臭。
[9] 虖:借为“乎”(孙诒让说)。
[10] 政长:行政长官。
[11] 三公:指古代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
[12] 以:通“已”。
[13] 辩:通“辨”。
[14] 一二:当为“一一”之误。
[15] 画分:划分。
[16] 正长:即政长。正,与“政”同(孙诒让说)。
[17] 而:犹“与”(王引之说)。
[18] 傍:与“访”通(孙诒让说)。荐:推荐。
[19] 比:勾结。
[20] 意若:如果,假如。
[21] 里长:先秦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里长。
[22] 乡长:先秦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乡有乡长。
[23] 去:除去。若:你,你的。
[24] 壹:统一。
[25] 者:据上下文,疑衍。
[26] 飘:旋风,大风。苦雨:指霖雨为人所患苦,霖雨指久下不停的雨。
[27] 溱溱(zhēn):言风雨之盛(孙诒让说),这里指众多的样子。
[28] 五刑:指古代五种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
[29] 请:通“诚”(孙诒让说),确实,的确。
[30] 缕:麻线,丝线。纪:丝的头绪。
[31] 罔:通“网”。罟(ɡǔ):网。纲:渔网上的总绳。
[32] 所:下脱“以”字(俞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