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说上

字数:5325

【题解】

本篇是对《经上》篇中所提出的若干概念的详细阐释。如“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一句,就是对《经上》篇中“知,接也”一语的阐释。但由于时代久远,导致文字错讹、语句脱漏,使得本篇有些地方无法和《经上》篇一一对应,自身文句也颇显诘屈聱牙。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知[1],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2],若见。: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仁:爱己者[3],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著若明。义:志以天下为芬[4],而能能利之,不必用。礼: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异论也。行:所为不善名[5],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6]。忠:不利弱子亥[7]。足将入,止容[8]。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不必得。

【译文】

缘故:小的缘故,有了它不一定能造成某种结果,但缺了它必定形不成这种结果。事物的实体,似乎总会有端点。大的缘故,有了它,必然造成某种结果,没有它,必然不会有这种结果。事物的实体:例如将一尺长的事物从中间分割为二,那么分割点就成了其端点。智慧是才性:智慧,是赖以知晓事物、事理的,有智慧者必然能够明晰地知晓这些。忧虑:造成忧虑的原因,是知道自身有所欲求,而不一定能够得到满足,就好比用眼角余光斜视人,未必能看清楚。知:所谓知,就是运用其智慧交接外物,能准确把握其形貌,就像亲眼所见一样。:就是运用智慧来讨论分析事物,将其对该事物的认识彰显出来,透彻明达。仁:就是爱民,且不是为了利用人民,和为利用马而爱马不同,这是明明白白的事情。义:就是以全天下人美满为志向,并且拥有为天下人谋福利的才能,推行此“义”,不必在乎是否被用。礼节:低贱者称呼高贵者为“公”,高贵者称呼低贱者直呼其名,不过两类身份的人中都有恭敬者和怠慢者。行为:不显扬名声地做事,是真正的勤恳躬行;为显扬名声而做事,是投机取巧、欺世盗名的行为。实:指人的心志、气质外露,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这种品格发扬起来,一定像是金声玉服一般华贵荣耀。忠:要强势地引导君主走正道,就像周公为幼主尽忠,甚至不怕承担“将要篡权”的罪名。但同时要做到举手投足都端正恭敬。孝:尽力为双亲做好事,发挥能力使他们得益,而不必处处都完全符合双亲心意。

信:不以其言之当也[9],使人视城得金。佴:与人遇,人众,[10]。:为是为是之台彼也[11],弗为也。廉:己惟为之,知其也[12]。所令:非身弗行。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勇: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生:楹之生[13],商不可必也[14]。卧:梦。平:惔然。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其利也,非是也。治:吾事治矣,人有治,南北。誉之,必其行也,其言之忻[15],使人督之[16]。诽:必其行也。其言之忻。举:告以文名[17],举彼实也。故言也者,诸口能之,出民者也[18],民若画俿也[19]。言也,谓言犹石致也[20]。

【译文】

诚信:意味着所说的话必须准确得当,比如告诉人“城上有金”,对方到城上看,果然得到了金,这样才算是诚信。佴:就是与人相遇,人数众多,摩肩接踵。:就是从来不欺瞒哄骗他人的人。廉:就是那种虽然也做坏事,但知道这种行为不对,并为之愧疚恐惧的人。下命令:需要靠他人力行完成命令中的事情。任侠:就是愿意做损害自身利益之事,以成就他人的迫切需求。勇:人在某方面行事果敢,就可以称为勇;不能因为此人在另一方面行事不果敢,就否定他的“勇”。力:当重物自上而下压来时,能够奋力将其撑起,这就堪称有力。生:当形体诞生到世界上,没有恒定的规则。睡卧:就是在梦乡里。平和:就是无欲无恶、心态安舒的境界。利:得到某事物之后感到快乐,那么某事物就是利,而不是害。害:得到某事物之后感到厌恶,某事物就是害,而不是利。治:自身的事情,自身料理;而治理人民,则必须广求四方贤士。称誉某人,是为了使他坚持自己的好行为,怀着称誉之言带来的愉悦,继续笃行善事。推举,要宣告出被推举者的名声,同时举出其事实行为。语言是口舌的能力,能够指称事物之名称,名称犹如画虎,不能等同于实质。语言,是由实质引发而来的。

且: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若石者也[21],君以若名者也。功:不待时[22],若衣裘。赏[23]。罪:不在禁,惟害无罪,殆姑。赏:上报下之功也。罚:上报下之罪也。侗[24]:二人而俱见是楹也,若事君。久:古今旦莫。宇:东西家南北[25]。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尽:但止动[26]。始: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化:若蛙为鹑。损:偏去也者,兼之体也,其体或去或存,谓其存者损。儇:昫民也[27]。库:区穴若,斯貌常。动:偏祭从者[28],户枢免瑟[29]。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必:谓台执者也[30]。若弟兄,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

【译文】

且:即将到来的叫“且”,已经过去的叫“已”,正在发生过程中的也叫“且”。臣民,是君主赖以成为君主的条件。一切事功,都是要符合时宜,以利于人民,就像夏季适宜穿薄衣,冬季适宜穿厚裘。犯罪:未必是触犯禁令才是犯罪,只要有害于无罪的人,就都算是犯罪。赏:是上级对立有功劳的下级的报偿。罚:是上级对下级所犯过失的惩处。同:例如两个人都看见一处门楹,都把它叫做“楹”,这就是同,两人都为一个君主效力,也是“同”。久:从古到今,从早晨到晚间,都是经历了不同时间长度的“久”。宇:指东西南北的空间范围。穷尽:有时前方余地不足一尺,也算是“有穷尽”;不存在前方余地不足一尺的情况,就是“无穷尽”。尽:停止了所有的行动。始:时间可能过去了很久,可能没有过去多久,没有过去多久的那个阶段就叫做“始”。化:例如蛙转化为鹑。损:就是减去某事物的一部分,此事物必须是多个部分的结合体,有些部分还保留,有些部分被减去,就保留部分而言,是已经受损。在圆环上,每一点都可以视作起点。库,是内部有大空间的建筑,这是其常见形态。行动:要将周边地方全部周游一番,就像常动门轴免遭蛀虫。停止:没有永久不停止的事,这道理就像“牛不是马”一样明了。若非要说“有永久不停止的事”,这说法就像“马不是马”一般荒诞,就像人过桥梁,不过去,就不停止;过去了,就停止。必:指能够将观念握持不移。如果想法混乱,像两弟兄一个赞同、一个反对,就不算是“必”。

同:捷与狂之同长也[31],心中自是往相若也。厚:惟无所大。圜:规写攴也[32]。方:矩见攴也。倍:二尺与尺,但去一。端:是无同也。有间:谓夹之者也。间:谓夹者也。尺[33],前于区穴,而后于端,不夹于端与区内。及:及非齐之,及也。间虚也者[34],两木之间,谓其无木者也。盈:无盈无厚。于尺[35],无所往而不得。得二,坚异处不相盈,相非,是相外也。撄:尺与尺俱不尽,端与端俱尽。尺与或尽或不尽。坚白之撄相尽,体撄不相尽。端。仳[36]:两有端而后可。次:无厚而后可。法:意、规、员三也[37],俱可以为法。佴:然也者,民若法也。彼:凡牛枢,非牛,两也,无以非也。辩: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若当犬。

【译文】

同:就好比建屋时,立在中央的标杆和四边的标杆等高;又好比圆周上的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同长。厚:指大到无法再增大。圜:是由圆规所画出的线相交而成。方:是由直尺画出的线相交而成。倍:就像二尺和一尺,相差一倍分量。端:与该物体上其他部分都不同。有间:指当中夹有空间。间:指被夹在物当中的空间。尺:在区穴之前,而在前端之后,三者一体相连,因此“尺”也并非夹在二者之间。及:与“齐”的意思不同,是在某一范围内相连接。两根柱子上的方木,彼此间是空虚的,因为两块木头间隔着一段没有木头的空间。充盈:事物之内必须有东西充盈其中,才能够成其厚重。如坚白在石,同体相盈,全体,无往弥漫而不得坚与白。坚、白这两个性质,都包含在石头这一事物的整体中,吻合无间,如将得坚得白分为二,就不是完全的相互包含。撄:尺和尺相交,两者并不完全吻合,端点和端点相交,两者都完全重合。尺与尺相叠,则可能完全吻合,可能不完全吻合。仳:必须两者都有“端”才行。次:必须两者形体都不过大才行。法:意想中的圆、画圆用的圆规和成形的圆三角,都可以视作法则。佴:正确的道理,人们顺应它来行事。彼:那种叫做“牛枢”的植物并不是牛,与牛是两种事物。辩:爱争辩的人,有的把牛枢当成牛,有的强调牛枢不是牛,就是为和对方争一时胜负,这些都不尽恰当。不尽恰当,必然有不恰当的一方,如此争辩,还不如说“狗就是犬”这样正确无疑的话。

为:欲其指[38],智不知其害,是智之罪也。若智之慎文也,无遗于其害也,而犹欲之,则离之。是犹食脯也,骚之利害,未可知也,欲而骚,是不以所疑止所欲也。墙外之利害,未可知也,趋之而得力[39],则弗趋也,是以所疑止所欲也。观为穷知而悬于欲之理,脯而非也,指而非愚也,所为与不所与为相疑也,非谋也。

【译文】

行为:要砍指头,而智慧不足以知晓这样做的害处,这是智力不够的过错。如果智力充足,又谨慎行事,还是要砍指头,那就是要遭遇这一祸患了。这就好比吃肉脯,味道的好坏,无从预知,因为有吃肉的欲念而去尝味,这就是不因为有所怀疑而停止想做的事情。墙外的利害,墙内人无从知晓,假如有人说“步出墙外可以捡到把刀”,而听者怀疑,不走出墙外看看,这就是因为怀疑而停止了得刀的欲念。如果行为总是被欲念牵扯着,人的认知有时就会走向末路,切割肉脯吃,不能算是有智慧;砍掉指头,不能算是愚蠢。犹疑着究竟是否要做这些事,这不能算是审慎的谋划。

已:为衣,成也;治病,亡也[40]。使:令谓,谓也,不必成湿[41];故也,必待所为之成也。名:物,达也[42],有实必待文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43],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宇[44]。洒谓狗犬[45],命也[46]。狗犬,举也。叱狗,加也。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47],合也;志行,为也。闻:或告之,传也;身观焉,亲也。见:时者,体也,二者尽也。古:兵立反中,志工[48],正也。臧之为,宜也。非彼,必不有,必也。圣者用而勿必,必去者可勿疑。仗者两而勿偏[49]。

【译文】

说事情“已经完成”:例如做衣服完工,治愈病症。使:就是要求别人做事,要求既已说出,事情的成败则难以确定;故,则必须等待所做的事情成功。名:“物”,是万物的通名,是个大总称,对具体事物的命名,则必须等到语言文字丰富起来后。如命名某种动物为“马”,“马”就成了这类动物的统称,同类的每个个体,都必须以此为名。命名地位低贱的人为“奴仆”,则是针对具体的人,这个名称,只符合具体的人。凡是说出口的,都是事物的名称,例如人的姓字。把鹿称作狗、犬,这是将名实移动错位了。称狗为犬,则是名实相合。叱骂时说“狗”,则是将蔑称加于被叱骂的对象上。知识:由传授而得,是闻知;不受方域的障碍,由推论而得,是说知;由亲身体验而得,是亲自获知。用来言说的,是事物的名;被言说的对象,是事物的实;名和实搭配无误,就是合;发自意志的举动,就是“作为”。闻:有时是受他人告诫而进行的举动,就是所谓“传习”;亲身观察所得,是亲见。见:见到事物的独特性及其本质二者,就充分实现了“见”的目的。古:军队建立,返归中央,志向与事功吻合,就是所谓“正”。臣仆的行为,尊奉君主之命,就是适宜的。不属于其所有的,就一定不拥有,这就是所谓“一定”。圣人运用各种因素、条件,不拘泥偏执,一定要去除的,可不必犹疑。权衡,就是要衡量利、害两方面,不可偏于其一。

为:早台[50],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霄尽[51],荡也;顺长,治也;蛙买[52],化也。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也;有以同,类同也。异:二必异,二也;不连属,不体也;不同所,不合也;不有同,不类也。同异交得,于福家良[53],恕有无也[54]。比度,多少也。免还园[55],去就也。鸟折用桐[56],坚柔也。剑尤早[57],生死也。处室子子母,长少也。两绝胜[58],白黑也。中央,旁也。论行行行学实,是非也。难宿,成未也。兄弟,俱适也[59]。身处志往,存亡也。霍,为姓故也。贾宜,贵贱也。

【译文】

为:以甲胄备战于城台,这是保存自己的方法;治病,是为了除去病症;买卖,是进行交易;消失,是全体消尽;顺长,是治理的行为;蛙变为鼠,是生物演化。同:两个名称同指一种实物,叫“重同”;两者相联不分,是体同;同处一室之中,是相合而同;有相同的性质,是种类上的相同。异:两者名实均不同,就一定是相异的二物;不相连属,就是不同体;不在同一地点,就是不相合;没有相同的性质,就是不同类。通过对穷困之家与境遇优良之家的对比,知晓“有”和“无”的差别。通过度量比较,就可以知道事物量的多与少。蛇和蚯则屈伸旋转,有进有退。用桐木做木偶人,有坚与柔。剑、戈、甲,是用以在战斗中决定生死的。同一家人,有子有母,有长有少;黑、白两种颜色此消彼长;有了中央,才有了四方;人们议论行为与学问,是非见解各不相同;难宿,就是成和未成。兄弟意见相反,则成为敌手;身体静处,而心志飘往他处,前者存在于此处,而后者不在此处;霍,是个约定俗成的姓氏;物品价格或贵或贱,各有所宜。

诺:超、城、员、止也。相从、相去、先知、是、可,五色[60]。长短、前后、轻重援,执服难成。言务成之,九则求执之[61]。法法取同观巧,传法取此择读彼,问故观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心爱人是孰宜心?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而问之。若圣人有非而不非。正五诺,皆人于知有说;过五诺,若负,无直无说;用五诺,若自然矣。

【译文】

诺:有超、城、员、止四种性质。有随顺对方意思,敷衍了事的;有与对方想法相冲突的;有预先揣测对方想法,加以应付的;有暂时认可对方意见,将来却有可能违背的;有适可而止的,一共有这五种“诺”。运用起来,时间长短、次序先后、分量轻重各有不同,或是坚持自己的见解,或是服从他人的见解,是非难以论定。言语一旦说出,就务必使其成为现实,探究事理的根本,并坚持它。顺应法则,做到对同样的法则巧妙运用;传授法则,则有所取舍,根据具体事实选择适宜者。因为人有的黑,有的不黑,而禁止说人黑;因为有关爱人的人,有不关爱人的人,而禁止去关爱人,这两种都是不适宜的做法。对方有以为某道理应当如此,我却认为不应当如此,那么就举对方观点中不合理的地方来质问他。圣人对于人,虽然有所非议,但并不刻意去非议。使用五种诺正确,都有个人自己的知识和观点;使用五种诺的过错,好比无能力,是个人的无知和无自己见解;使用这五种诺,好比事物自然而成。


[1] 知,材:知也者:此处二“知”皆通“智”。下文“知:知也者”亦然。

[2] 过:当作“遇”。

[3] 己:当作“民”(孙诒让说)。

[4] 芬:美。

[5] 善:当作“著”(王引之说)。显扬。

[6] 不:当作“必”(孙诒让说)。一定。

[7] 不利弱子亥:为幼主尽忠,甚至不怕承担“将要篡权”的罪名。典出西周初年,成王年幼,周公辅政,管叔等人作乱,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指成王)。”

[8] 止:犹“正”。

[9] 不:当作“必”。

[10] :通“揗”,摩擦。

[11] 台:通“诒(yí)”,哄骗。

[12] :当作“”,恐惧(孙诒让说)。

[13] 楹:当作“形”(毕沅说),形体。

[14] 商:当作“常”(孙诒让说)。

[15] 忻:愉悦。

[16] 督:通“笃”,踏实笃行。

[17] 文:当作“之”。

[18] 民:同“名”(孙诒让说)。

[19] 俿:同“虎”。

[20] 石:通“实”,实质。

[21] 若石:当作“臣民”(孙诒让说)。

[22] 不:当作“必”。

[23] 赏:此字当在“上报下之功也”前。

[24] 侗:当作“同”。

[25] 家:衍文,应删去(王引之说)。

[26] 但:当作“俱”(孙诒让说)。

[27] 昫民:当作“俱氐”,参见《经上》篇。

[28] 偏:通“遍”。祭:通“际”。“从”:当作“徙”

[29] 瑟:蛀虫。

[30] 台:握。

[31] 捷:建屋时,立在中央的标杆。狂:建屋时,立在四边的标杆。

[32] 攴:当作“交”。

[33] 尺:距物体的前端一尺之处。

[34] :同“栌”。

[35] 尺:当作“石”(孙诒让说)。

[36] 仳:同“比”(王引之说),并列。

[37] 员:同“圆”。

[38] :当为“斫”,砍。

[39] 力:当为“刀”。

[40] 亡:使病症消失。

[41] 湿:败(孙诒让说)。

[42] 达:通“大”,指某类事物的共名。

[43] 臧:奴仆。

[44] 宇:当作“字”(孙诒让说)。

[45] 洒:当作“鹿”(孙诒让说)。

[46] 命:移动。

[47] 耦:并列,搭配。

[48] 工:通“功”,事功。

[49] 仗:当作“权”,权衡(孙诒让说)。

[50] 早:当作“甲”,甲胄。台:城台。

[51] 霄:通“消”,消失,消灭。

[52] 买:当作“鼠”(孙诒让说)。

[53] 福:同“偪”,逼迫(谭介甫说),这里指家境窘迫。

[54] 恕:当作“”,知。

[55] 免:蛇。:蚯蚓。

[56] 鸟:不作“象”,偶人(孙诒让说)。

[57] 尤:当作“戈”(孙诒让说)。早:当作“甲”。

[58] 绝:颜色。

[59] 适:犹“敌”。

[60] 色:当作“也”(孙诒让说)。

[61] 九:同“”,详见《经上》篇。


经下经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