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

字数:544

題西林壁[1]

横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3]。

[1]元豐七年(1084)作。西林,寺名,一名乾明寺。此詩舊注本編在《廬山二勝》前,但據《東坡志林》卷一《記游廬山》條,自記游廬山作諸詩,“最後與總老同游西林”,作此絶句,“僕廬山詩盡於此矣”,則應編在《廬山二勝》之後。

[2]〔遠近句〕一作“遠近看山總不同”。

[3]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二三引姚寬《西溪叢語》卷下:“南山宜律師《感通録》云:‘廬山七嶺,共會於東,合而成峯。’因知東坡‘横看成嶺側成峯’之句,有自來矣。”施元之等《施注蘇詩》卷二一引《華嚴經》云:“於一塵中,大小刹種種差别如塵數,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詣,各轉法輪。”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三駁云:“凡此種詩,皆一時性靈所發,若必胸有釋典而後鑪錘出之,則意味索然矣。《合注》、《施注》以《感通録》、《華嚴經》坐實之,詩皆化爲糟粕,是謂顧注不顧詩。”所駁頗有理。詩人感興之間,哲理即在其中,未必演繹理念。蘇軾於此詩指明身在其中、有時反而不能認識事物的全貌,而在同時所作《初入廬山三首》其一中,却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指以前)是故人。”則强調要認識事物必須熟悉事物,親近事物。所論角度不同,但都指出人的認識具有不可避免的種種局限性。

【評箋】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九引《冷齋夜話》記黄庭堅評此詩云:“此老於般若横説竪説,了無剩語,非其筆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傳之妙。”(此條見《冷齋夜話》卷七,文字較差。)

紀批(卷二三):“亦是禪偈而不甚露禪偈氣,尚不取厭,以爲高唱則未然。”

《宋詩精華録》卷二:“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


廬山二勝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爲謝,且遺二古銅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