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詩選
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黄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論此,今斯言乃驗二首(選一)
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黄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論此,今斯言乃驗二首[1](選一)
老去仍棲隔海村,夢中時見作詩孫[2]。天涯已慣逢人日,歸路猶欣過鬼門[3]。三策已應思賈讓[4],孤忠終未赦虞翻[5]。典衣剩買河源米[6],屈指新蒭作上元[7]。
[1]原共二首,選第一首。元符三年(1100)作。人日,陰曆正月初七。熙寧十年(1077),黄河决口,水退後黄河改道北流,原東流填淤。元祐時,朝廷討論治河法,有“塞”“疏”兩派,塞派主張仍讓黄河東流;疏派主張讓黄河北流。蘇軾主張“疏”,他在元祐三年九月任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上《述災沴論賞罰及修河事繳進歐陽修議狀劄子》:“黄河自天禧(宋真宗年號)已來,故道漸以淤塞,每决而西,以就下耳。熙寧中,决於曹村,先帝(神宗)盡力塞之;不及數年,遂决小吴。先帝聖神,知河之欲西北行也久矣,今强塞之,縱獲目前之安,而旋踵復决,必然之勢也,故不復塞。”反對修復東流故道。但當時“塞派”占優勢,强使黄河東流。元符二年六月,黄河又在内黄决口,東流又斷,後復北流,故謂“斯言乃驗”。
[2]〔作詩孫〕蘇軾族孫蘇符,字仲虎,能詩。
[3]〔鬼門〕鬼門關,舊址在廣西北流縣西,界於北流、玉林兩縣間。古代爲通德欽、廉、雷、瓊和交趾的要衝,因多瘴癘,舊諺有“若度鬼門關,十去九不回”之稱。
[4]〔三策句〕賈讓,漢哀帝時任待詔,曾上書言“治河有上中下策”。(《漢書·溝洫志》)紀批(卷四三)云:詩題中“‘時聞’以下十九字,應注在‘三策’句下,若標於題中,則似爲此事而作,題與詩不相應矣。”(又見《瀛奎律髓刊誤》卷一六)
[5]〔孤忠句〕《三國志·吴志·虞翻傳》,虞翻“性疎直,數有酒失”。孫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廣州)。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又爲《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於世。”紀批:“五句非自譽語,乃冀幸語也。故不失忠厚之旨。”
[6]〔河源〕河源縣屬惠州,當時産稻區。海南島無米。
[7]〔屈指可〕謂準備新酒,迎接元宵節。篘,濾酒的竹器,見前《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宫溪堂讀書》詩注。
【評箋】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六:“前輩論詩文,謂子美夔州後詩,東坡嶺外文,老筆愈勝少作,而中年亦未若晚年也。”此詩“人日、鬼門之對固工,兩篇首尾雄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