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 山

字数:584

龜 山[1]

我生飄蕩去何求,再過龜山歲五周[2]。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菴初白頭[3]。地隔中原勞北望,潮連滄海欲東游[4]。元嘉舊事無人記,故壘摧頽今在不[5]?

[1]此亦熙寧四年(1071)作。查注本作元豐二年(1079),亦誤。

[2]〔歲五周〕自治平三年(1066)秋蘇軾護送蘇洵靈柩過此,至熙寧四年九月再過,正好五周年。而從熙寧四年至元豐二年蘇軾自徐州改知湖州途中過此,則相距達八年,故知系在元豐二年不確。

[3]〔身行二句〕張耒《明道雜志》:“蘇長公有詩云:‘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菴初白頭。’黄九(黄庭堅)云:‘初日頭。’問其義,但云:‘若此僧負暄于初日耳。’余不然,黄甚不平曰:‘豈有用“白”對“天”乎?’余異日問蘇公,公曰:‘若是黄九要改作日頭,也不奈他何。’”兩句謂五年中自己飄蕩萬里,以前所遇僧人今髮已初白。作“初白頭”是。

[4]〔地隔二句〕上句暗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下句暗用《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句意。

[5]〔元嘉二句〕蘇軾自注:“宋文帝遣將拒魏太武,築城此山。”按,《宋書·臧質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拓跋燾(北魏太武帝)率大衆數十萬遂向彭城”,臧質奉宋文帝命“率萬人北救。始至盱眙,燾已過淮”,“盱眙城東有高山,質慮虜據之,使(胡)崇之、(臧)澄之二軍營於山上”,即築城於龜山事。結兩句解釋有分歧。紀批(卷一八):“霸業雄圖,尚有今昔之感,而况一人之身乎?前四句與後四句映發有情,便不是弔古套語。”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六駁云:“地隔”二句,“皆有意運用空靈,故人不覺也。其下借本地一事輕輕一問作收,全篇并無弔古之意,并亦不暇弔古也。曉嵐解直是倭語”。按,“地隔”二句暗用兩典,意謂無望歸朝實現政治抱負,結兩句借詠宋文帝拒敵事,當有弔古懷今之意,紀説較勝。


泗州僧伽塔游金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