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詩選
游金山寺
游金山寺[1]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盤陀[2],古來出没隨濤波。試登絶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羈愁畏晚尋歸楫[3],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風萬頃鞾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是時江月初生魄[4],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5]。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6]。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7]!
[1]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赴杭州途中,經金山寺訪寶覺、圓通二僧,夜宿作此詩。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金山上,舊名澤心寺,又名龍游寺、江天寺,俗名金山寺。金山在宋時爲屹立長江中之島,後與陸地相連。
[2]〔中泠(líng)〕泉名,在金山西北。〔石盤陀〕指金山。盤陀,亦作“盤陁”,巨石不平貌。
[3]〔歸楫〕指返回鎮江的船。
[4]〔魄〕通“霸”,月缺時的有圓形輪廓而光綫暗淡的部分。舊説每月初三以後,此部分逐漸明亮,謂之成魄。《禮記·鄉飲酒義》:“月之三日而成魄”,“月者三日則成魄”。《説文解字》卷七(上)作“霸”,云:“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也可泛指月光或月,高適《塞下曲》“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即是。作者游金山寺,在十一月初三日,正“三日則成魄”之義。他的《夜泛西湖五絶》之一:“新月生魄迹未安”,亦同。參看俞樾《第一樓叢書》九《湖樓筆談》卷六、《曲園雜纂》卷九《生霸死霸考》等。
[5]〔江心四句〕蘇軾自注:“是夜所見如此。”王十朋注本卷五引汪革曰:“先生集《物類相感志》:山林藪澤,晦冥之夜,則野火生焉。散布如人秉燭,其色青,異乎人火。”此種特異現象古人稱“陰火”,如曹唐《南游》:“漲海潮生陰火滅,蒼梧風暖瘴雲開。”即指陰晦時浮現水面之火。
[6]〔警我頑〕對我的頑固戀俗表示譴誡。一作“驚我頑”,則謂江神感到震驚,從上下文義看,似作“警”爲勝。
[7]〔有田句〕對江水自誓:俟置田後必歸故鄉。古人常指水爲誓,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晉公子重耳(即晉文公)謂子犯曰:“所不與舅氏(子犯)同心者,有如白水。”《三國志·吴書·吴主傳》引魏文帝報孫權書曰:“此言之誠,有如大江。”《晉書·祖逖傳》記祖逖渡江北伐時,“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東坡志林》卷二《買田求歸》:“浮玉老師元公欲爲吾買田京口,要與浮玉之田相近者,此意殆不可忘。吾昔有詩云:‘江山如此不歸山,山神見怪驚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今有田矣不歸,無乃食言於神也耶!”(又見《東坡題跋》卷六《書浮玉買田》)宋黄徹《溪詩話》卷八評此句,“蓋與江神指水爲盟耳。句中不言盟誓者,乃用子犯事,指水則誓在其中,不必詛神血口,然後謂之盟也。《送程六表弟》云:‘浮江泝蜀有成言,江水在此吾不食’(‘江水在此,吾不食言’,光武語也。東坡去一‘言’字,殆歇後也),亦此意也。”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一往作縹緲之音,覺自來賦金山者,極意着題,正無從得此遠韻。起二句將萬里程、半生事一筆道盡,恰好由岷山導江至此處海門歸宿爲入題之語。中間‘望鄉國’句,故作羈望語以環應首尾。‘微風萬頃’二句寫出空曠幽静之致。忽接入‘是時江月’一段,此不過記一時陰火潛燃景象耳,思及江神見怪,而終之以歸田。矜奇之語,見道之言,想見登眺徘徊,俯視一切。”
紀批(卷七):“首尾謹嚴,筆筆矯健,節短而波瀾甚闊。”“結處將無作有,兩層搭爲一片。歸結完密之極,亦巧便之極,設非如此挽合,中一段如何消納。”
施補華《峴傭説詩》:“‘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確是游金山寺發端,確是東坡游金山寺發端,他人鈔襲不得。蓋東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發源’;金山在鎮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海’。中間‘微風萬頃’二句,的是江心晚景。收處‘江山如此’四句兩轉,尤見跌宕。”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一起高屋建瓴,爲蜀人獨足誇口處。通篇遂全就望鄉歸山落想,可作《莊子·秋水篇》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