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詩選
新城道中二首
新城道中二首[1]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2],樹頭初日掛銅鉦[3]。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4],煮芹燒筍餉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5]。散材畏見搜林斧[6],疲馬思聞卷旆鉦[7]。細雨足時茶户喜,亂山深處長官清[8]。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9]。
[1]新城,在杭州西南,爲杭州屬縣(今富陽市)。熙寧六年(1073)二月,蘇軾視察杭州屬縣,自富陽過此時作。
[2]〔嶺上句〕韓愈《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晴雲如擘絮。”杜牧《長安雜題長句六首》其二:“晴雲似絮惹低空。”蘇軾進而喻爲絮帽。
[3]〔鉦〕古擊樂器,青銅制,有柄,形如鐘、鈴之類,以槌擊之而鳴。蘇軾《鉄溝行贈喬太博》“山頭落日側金盆”,以金盆喻落日,同一設想。紀批(卷九)竟云:“起有神致。三四自惡,不必曲爲之諱。”
[4]〔西崦〕泛指西山。
[5]〔委轡〕放松馬繮繩,指信馬緩行。
[6]〔散材句〕散材,無用之木。《莊子·山木》:“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反用其意。
[7]〔卷旆鉦〕休息。卷旆,收旗。鉦,古代行軍,進退聽鉦、鼓。“鉦以静之,鼓以動之。”(見《詩·小雅·采芑》毛傳)
[8]〔亂山句〕贊美新城縣令晁端友(字君成,晁補之之父)爲官清正,言外亦謂富州大縣往往吏治繁苛,清簡之政却存在於窮鄉僻壤。《宋詩精華録》卷二:“第六句有微詞”,即此意。
[9]〔問耦耕〕《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這指向農夫問路,不一定是隱士。此詩第二首,查慎行注本據《瀛奎律髓》卷一四作晁端友和作,誤。馮應榴斷爲蘇軾“自和首篇”,因“首二句‘此行’‘委轡’乃行道之言而非本邑宰之語,又‘亂山深處長官清’,於先生美晁,口氣則合;於晁美先生,則不合也。”又據“《咸淳臨安志》、《坡門酬唱集》皆作先生詩《新城道中二首》”。又據蘇軾《晁君成詩集序》云:“吾與之(晁端友)游三年,知其爲君子,而不知其能文與詩”,則知當日并未與蘇軾唱和。又“子由次韻末句云:‘問兄何日便歸耕’,正與先生此章末句意緊對”(見《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九)。吴騫《拜經樓詩話》卷三亦云:“東坡《新城道中》詩二首,初白翁《補注》,依《瀛奎律髓》,以第二首爲新城令晁端友和作。予觀詩有云:‘細雨足時茶户喜,亂山深處長官清’。端友豈自譽乃爾乎?下又云:‘人間歧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亦自行役而非作令者口吻,疑東坡用前韻以贈晁令耳。故當從舊本爲當。”按,此詩第一首寫早赴新城,行及半道,已是“餉耕”時分;第二首繼寫山行時行役之慨,及將至新城問路。兩首詞意啣接,當同爲蘇軾所作。
【評箋】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四評第一首云:“三四乃是早行詩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但三四頗拙耳。所謂武庫森然,不無利鈍,學者當自細參而默會。”(紀昀批云:“此乃平心之論,無依附門墻之俗態。”“絮帽、銅鉦究非雅字。”見《瀛奎律髓刊誤》卷一四)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絮帽、銅鉦未免着相矣。有野桃、溪柳一聯,鑄語神來,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