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詩選
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三月六日,來别南北山諸道人,而下天竺惠浄師以醜石贈行,作三絶句
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三月六日,來别南北山諸道人,而下天竺惠浄師以醜石贈行,作三絶句[1]
當年衫鬢兩青青[2],强説重臨慰别情。衰髮祇今無可白,故應相對話來生[3]。
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便從洛社休官去,猶有閒居二十年[4]。
在郡依前六百日[5],山中不記幾回來。還將天竺一峯去,欲把雲根到處栽[6]。
[1]元祐六年(1091)三月赴京任翰林承旨離杭時作。蘇軾第一次來杭任通判在熙寧四年(1071),七年(1074)離任,第二次來杭任知州在元祐四年(1089),相隔十六年;至此又離去,近二年。蘇軾常以白居易相比,如《軾以去歲春夏侍立邇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繼入侍,次韻絶句四首,各述所懷》其四:“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自注云:“樂天自江州司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誥,遂拜中書舍人。軾雖不敢自比,然謫居黄州,起知文登,召爲儀曹,遂忝侍從。出處老少,大略相似,庶幾復享此翁晚節閒適之樂焉。”參看《容齋隨筆·三筆》卷五《東坡慕樂天》條。“平生”,一作“平日”。自《送子由使契丹》至本篇,皆作於杭州。
[2]〔衫鬢〕查注作“雙鬢”。馮應榴《合注》駁云:“首句用‘衫’字,方合‘兩’字。若用‘雙’字,則複‘兩’字矣。查注意以下句止言髮白,故從‘雙’字,未免太拘。至他本作‘霜’,尤非也。”
[3]紀批(卷三三):“沉着語,又恰是對僧語。”
[4]〔便從二句〕白居易於會昌二年(842)致仕,在洛陽閒居,會昌六年卒,實僅五年。這裏説二十年,乃用白居易洛下所作《閒居自題,戲招宿客》“水畔竹林邊,閒居二十年”字面,係期望約略之辭。
[5]〔在郡句〕白居易《留題天竺、靈隱兩寺》:“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迴。”蘇軾元祐四年(1089)七月至杭,六年三月離去,也是六百日。既是用白詩之意,又是記實。
[6]〔還將二句〕白居易《三年爲刺史二首》其二:“三年爲刺史,飲冰復食蘖。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雲根,即指醜石(形狀奇異的石),亦即“天竺一峯”。到處栽,喻行蹤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