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詩選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1]
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2]。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3]。崖崩澗絶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4]。含風偃蹇得真態[5],刻畫始信有天工[6]。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爲煙霏淪石中[7]。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像略與詩人同。願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宫[8]。
[1]歐陽少師,歐陽修。他于熙寧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致仕,退居潁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陽)。此年蘇軾赴杭州通判任,過潁,謁見歐陽修作此詩。
[2]〔希微〕隱約不明貌。
[3]〔雪嶺〕泛指四川西部的羣山。
[4]〔溟濛〕模糊不清貌。
[5]〔偃蹇〕夭矯屈曲貌。
[6]〔刻畫句〕蘇軾一貫主張藝術要天工、自然。如《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黄子思詩集後》:“至于詩亦然。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均然。
[7]〔我恐四句〕畢宏、韋偃:唐玄宗、肅宗時畫家,擅長畫松。《歷代名畫記》卷一〇:“畢宏,大曆二年爲給事中,畫松石於左省廳壁,好事者皆詩之。……樹石擅名於代。樹木改步變古,自宏始也。”同卷又云:韋鶠(偃)善畫松,“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飀;輪囷盡偃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杜甫《戲爲雙松圖歌(韋偃畫)》亦云:“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虢(guó)山,在虢州(治所今河南盧氏縣),石屏産地。按,畢宏是河南偃師人,韋偃是長安人,并非葬於虢山。這是想象他倆葬於虢山,但畫興未已,才在本地所産的石屏上作出奇畫。紀批(卷六)評云:“借事生波,忽成奇弄。妙在純以意運,不是纖巧字句關合,故不失大方。”
[8]〔古來四句〕紀批云:“有上四句之將無作有,須有此(四)句,方結束得住。”不遇,指畢宏、韋偃生前遭遇冷落。幽宫,墳墓,承上“死葬虢山下”。言外謂石屏上之孤松(實爲自然紋理)是畢、韋抒憤之作。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長句磊砢,筆力具有虬松屈盤之勢。”“詩自一言至九言,皆原於《三百篇》。此詩‘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一句十六言,從古詩人所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