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澠池懷舊

字数:626

和子由澠池懷舊[1]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2]。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3]。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4]。

[1]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作者與蘇轍鄭州分手後過澠(miǎn)池(今河南澠池縣西)。蘇轍有《懷澠池寄子瞻兄》詩,此篇爲和作。

[2]〔人生四句〕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三:“《傳燈録》:‘天衣義懷禪師云:“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先生此詩前四句暗用此話。”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三糾正云:“此條見《五燈會元》,非《傳燈録》也。”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三駁云:“查注引《傳燈録》義懷語,謂此四句本諸義懷,誣罔已極。凡此類詩皆性靈所發,實以禪語,則詩爲糟粕,句非語録,况公是時并未聞語録乎?……《合注》不知删駁,反謂義懷語出《五燈會元》,不出《傳燈録》,可謂以五十步笑百步矣。”按,王説較勝。蘇轍原詩開頭兩句云:“相攜話别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蘇軾從“雪泥”引發,變實寫爲虚擬,創造出“雪泥鴻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所留痕迹,以表示人生的偶然、無定之慨,不必拘泥佛典。又,《詩人玉屑》卷一七引韓駒《陵陽室中語》,把這作爲蘇詩“長於譬喻”的例證。(蔡正孫《詩林廣記》卷三亦引《凌(陵)陽室中語》此條。)

[3]〔老僧二句〕蘇轍原詩云:“舊宿僧房壁共題”,自注云:“轍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時奉閑已死。

[4]〔往日二句〕蘇軾自注:“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往歲,指嘉祐元年(1056)蘇軾兄弟在蘇洵帶領下第一次由蜀赴汴京。二陵,即二崤,東崤和西崤,是陝豫間交通要道之一,在澠池縣西。蹇(jiǎn),跛足。

【評箋】 紀批(卷三):“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本色。渾灝不及崔司勛《黄鶴樓》詩,而撒手游行之妙,則不減義山《杜司勛》一首。”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十:“此詩人所共賞,然余不甚喜,以其流易。”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别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鎮,書崇壽院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