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詩選
送頓起
字数:391
送頓起[1]
客路相逢難,爲樂常不足。臨行挽衫袖,更賞折殘菊[2]。佳人亦何念,悽斷陽關曲。酒闌不忍去,共接一寸燭。留君終無窮,歸駕不免促。岱宗已在眼[3],一往繼前躅。天門四十里[4],夜看扶桑浴[5]。回頭望彭城,大海浮一粟[6]。故人在其下,塵土相豗蹴[7]。惟有黄樓詩,千古配淇澳[8]。
[1]元豐元年(1078)作。頓起,鄆城人。時來徐州考試徐沂舉人後離去。
[2]〔更賞句〕因在重陽節後,故云“折殘菊”。
[3]〔岱宗〕即泰山。頓起時赴兗州,詩即推測他往游泰山。
[4]〔天門〕指南天門,在泰山頂。〔四十里〕約指從泰山脚至南天門之距離。
[5]〔夜看句〕指拂曉看日出。扶桑,見前《王維吴道子畫》詩注。
[6]〔大海句〕指登高鳥瞰下之彭城。《前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則喻人類之渺小,用法有别。
[7]〔豗蹴(huī cù)〕形容塵土混雜相擊貌。
[8]〔惟有二句〕蘇軾自注:“頓有詩記黄樓本末。”《淇澳(yù)》,《詩·衛風》篇名,《詩序》以爲此詩是衛人“美武公(周平王卿士)之德”而作。自“岱宗”句以下,言頓起從泰山之巔回望徐州,只見俗塵紛紜,惟有《黄樓詩》足以名垂千古。
【評箋】 紀批(卷一七):“從對面一邊着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將兩地兩人,鎔成一片,筆力奇絶。末兩句收得少促,與上文亦不甚貫,遂爲白璧之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