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詩選
贈孫莘老七絶(選三)
字数:476
贈孫莘老七絶[1](選三)
嗟予與子久離羣,耳冷心灰百不聞。若對青山談世事,當須舉白便浮君[2]。
天目山前緑浸裾,碧瀾堂上看銜艫[3]。作隄捍水非吾事,閒送苕溪入太湖[4]。
夜來雨洗碧巑岏[5],浪湧雲屯遶郭寒。聞有弁山何處是[6],爲君四面意求看。
[1]原共七首,選第一、二、三首。熙寧五年(1072)作。孫覺,字莘老,高郵人。時任湖州知州。
[2]〔若對二句〕《烏臺詩案》:“熙寧五年十二月作詩,因任杭州通判日,蒙運司差往湖州相度隄堰利害,因與湖州知州孫覺相見。軾作詩與孫覺云:‘若對青山談世事,直須舉白便浮君。’軾是時約孫覺并坐客,如有言及時事者,罰一大盞。雖不指時事,是亦軾意言時事多不便,更不可説,説亦不盡。”白,大白,酒杯名。浮,罰酒(亦引申爲滿飲)。
[3]〔碧瀾堂〕即湖州州治的霅溪館。〔銜艫〕船船相銜,表示船多。
[4]〔作隄二句〕《東都事略》卷九二《孫覺傳》:孫覺“徙湖州,松江隄爲民患,覺易以石,高一尋有奇,長百餘里,隄下悉爲良田”。蘇軾往湖州相度隄岸即此事,詩却以反語出之。《烏臺詩案》:“不合云‘作堤捍水非吾事,閒送苕溪入太湖’。軾爲先曾言水利不便,却被轉運司差相度隄垾。軾本非興水利之人,似譏諷時世與昔不同,而水利不便而然也。”
[5]〔巑岏(cuán wán)〕山形尖鋭高大貌。
[6]〔弁山〕以山形如弁(帽子)故名。一作卞山。程大昌《演繁露》卷一《卞山》條云:“湖州卞山其形嵯峨,略如弁狀。故東坡初至湖詩曰:‘聞有卞山何處是?爲君四面意求看。’”又云:“卞、弁古蓋通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