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蘇軾選集 - 王水照選注 >
- 詩選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選二)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1](選二)
吴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2]。
江神河伯兩醯鷄[3],海若東來氣吐霓[4]。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5]!
[1]原共五首,選第四、五首。熙寧六年(1073)作。
[2]〔東海二句〕蘇軾自注:“是時新有旨禁弄潮。”斥鹵,亦作“舄鹵”,鹽鹹地。《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説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爲桑田。”原喻世事變遷之大,這借用“滄海桑田”典故,謂東海龍王若領會神宗禁止弄潮之旨意,該使鹽鹹地變爲桑田,讓弄潮兒得以耕種自食,不再“冒利輕生”。但《烏臺詩案》云:此首“蓋言弄潮之人,貪官中利物,致其間有溺而死者,故朝旨禁斷。軾謂主上好興水利,不知利少而害多,言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言此事之必不可成,譏諷朝廷水利之難成也”。前半段所言是,後半段言此詩攻擊“興水利”,實繫逼供之詞。(舒亶在彈劾蘇軾的奏章中首先指此詩爲攻擊“陛下(神宗)興水利”。)
[3]〔江神句〕《莊子·田子方》:孔子見老聃云:“丘之於道也,其猶醯鷄與?微夫子之發吾覆(蒙蔽)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xī)鷄,傳説由酒醋上面的白霉所生的一種小蟲,也叫蠛蠓。醯,即醋。這與下句海若對比,言江、河之渺小。
[4]〔海若句〕《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若,海神)而嘆。”河伯仰視海若之大,才知自己之小,蘇詩首兩句即用其意。霓,虹的一種。
[5]〔安得二句〕蘇軾自注:“吴越王嘗以弓弩射潮頭,與海神戰,自爾水不近城。”《國語·越語上》:“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這以春秋時吴王夫差,喻五代時吴越王。吴越王,指錢鏐。范坰、林禹《吴越備史》卷一:梁開平四年(910)八月,武肅王錢鏐“始築捍海塘。王因江濤衝激,命强弩以射潮頭,遂定其基。(原注:初定其基,而江濤晝夜衝激沙岸,板築不能就。王命强弩五百以射潮頭。……既而潮頭遂趨西陵。)”《施注蘇詩》卷七注引《北夢瑣言》,亦記載射潮之事,爲今本《北夢瑣言》所無。這謂盼能戰勝海神,使潮不犯城。與前首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