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訓畫長江絶島圖

字数:467

李思訓畫長江絶島圖[1]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2]。崖崩路絶猿鳥去[3],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4]。峩峩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5]。

[1]元豐元年(1078)作。李思訓,唐著名畫家,善山水樹石,是我國山水畫“北宗”創始人。曾官左(一作右)武衛大將軍,世稱李將軍。

[2]〔大孤小孤〕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東南鄱陽湖中,四面洪濤,一峯獨峙;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北、安徽宿松縣東南,屹立江中,與大孤山遥遥相對。

[3]〔崖崩句〕謂山峻路險,連猿鳥也不能停留。

[4]〔沙平二句〕參看前《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詩注。

[5]〔峩峩四句〕前二句以女子髮髻比喻大小孤山的峯巒(小孤山又俗名髻山),又以曉鏡比喻江面和湖面;後二句更利用民間傳説,用諧聲雙關的手法,把比喻再加引申。小姑,指小孤山;彭郎,指澎浪磯。歐陽修《歸田録》卷二:“世俗傳訛,惟祠廟之名爲甚”,“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立,而世俗轉‘孤’爲‘姑’。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爲彭郎磯,云彭郎者,小姑壻也。”(又見宋袁文《甕牖閒評》卷三。另《能改齋漫録》卷五引《歸田録》後,又引南唐陳致雍《曲臺奏議集》中請改大姑、小姑廟之婦女神像疏。)

【評箋】 紀批(卷一七):“綽有興致。惟末二句佻而無味,遂似市井惡少語,殊非大雅所宜。”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二:“神完氣足,遒轉空妙。”


送頓起百步洪二首(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