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父母婚变

字数:2265

父亲从上海出了一次差回来,突然向母亲提出离婚。他们从没吵闹过,而父亲的态度又是那麽平和。以至父亲提出的唯一理由:「你太不温柔」,母亲不但没有当真,反而以为父亲得了精神病,让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秋琳,是真的呀,」父亲恳切地说:「咱们还是和平分手吧。我什麽条件都听你的。」

「崇基,我哪点儿对不起你?」母亲终于相信了这话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脸都煞白了。

「对得起。只是……我不爱你。」

「不爱?不爱还有四个孩子?!」

「你不温柔,太不温柔,真的……」

一次又一次的「谈判」,父亲希望能说服她同意离婚。他自知到法院是不会判离的——中共法院绝不以「温不温柔」、「爱不爱」而判决离婚——除非双方面都同意离婚,也纸能说「性格上合不来」,绝不能说「爱」或「温柔」。何况,母亲还在怀著两个月的身孕。

「你得想想这个家、想想四个孩子呀!」母亲在绝望中哀求他。

「我任何财产也不要、连件衣服也不拿,孩子归谁都听你的。秋琳,咱们还是朋友。」

母亲坚决不同意。于是父亲辞去「大业营造厂」的职务,凭他的学历、由朋友推荐、当时工作又好找,很快在「水利电力部」找到了工程师的职务,每月一百九十八元工资,住在单位的单身宿舍,根本不回家。他攒钱准备买一套独门独院的房子。水电部领导很快知道他要离婚,多次劝阻他不听、且十分反感。为此,他刚一到新单位,便失去了领导的器重,甚至关系闹得挺僵。同事们议论纷纷;纸要一沾上「喜新厌旧」、「闹离婚」,便是「资产阶级作风」、便是「陈世美」、「作风不好」。法院并不以「爱」衡量婚姻。儘管自中共当政起,「太太」、「妻子」、「丈夫」一律称之为「爱人」(即西方标准的未婚「情人」),称「太太」、「丈夫」、「先生」倒反而成了「资产阶级没落的称呼」。

老大单位,父亲几乎没有朋友、完全孤行寡处。

母亲仍然担任著「理研铁工厂」的经理。她工作缠身、却已因家事闹得工人们议论不一,更添了她的焦愁苦闷。她细细分析,断定父亲在上海出差有了外遇。父亲起初不承认——

因先有「第三者」再抛妻撇子最为人们所唾弃、也最为中共所不容。

母亲说,如果不见那女人的面,她绝不离。

父亲委实无法,抱著「见了也许真的能离,看她还有什麽可说」的希望,纸好叫边虹来见母亲。

她只有二十岁,是和父亲在上海「大世界」的舞会上认识的。她出生在东北,仗著自己出众的姿色来到大上海。她没有工作、也不想工作,凭著姿色,不乏追求者,在舞场上混日子;反而养得起母亲、妹妹和弟弟。因和父亲已私定终身,儘管中共当政户口不淮迁徒自由,自知父亲非她不娶、正在不顾一切地努力,便把母亲弟弟全迁到了北京。父亲刚刚为她母女买下东单「银碗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一切纸等著父亲的离婚证书。

趁父亲上班未归,边虹一个人来见母亲。她身材玲珑娇小、苗条飘逸,衣著打扮、神采谈吐之气派,显得比她的年龄成熟得多。

那天母亲脸色苍白、神情紧张,却把我们打扮得格外齐整。她自己也敷了些香粉和极淡的胭脂,从没这麽细心地修饰过自己。大客厅里收拾得乾淨、漂亮,特意挂起很少用的白色透花纱幔。仿佛这里是特殊的战场,虽然浸透著苦味儿,却要进行一场华丽的战事,她决心要战胜那小小的边虹。

边虹谈笑自若、满面春风。我溜进客厅,听见她正亲热地对母亲说:「大姐,你放心,我怎能破散你的家?多好的四个孩子!回去,我要好好说说老遇!」

无论母亲对她怎样反感,但脸上终隐含著希望,把她送出了大门。

下午,父亲来家,问母亲:「你们见过了?」

「哼!她还算懂事!」母亲道:「明明是个交际花、一个舞女,就值得你把家扔了?你也想想四个孩子!你也拍拍良心!」

「害,她不过当你面不得不这麽说罢了。」父亲苦笑道:「连她也看出咱们的性情根本合不来。我刚刚从她那儿来。」

母亲恍然大悟——原来,她是为考察自己的性情来的!

「崇基,咱们是自由恋爱结婚哪!那时你就一点儿不爱我?」

「你追我追得那麽厉害,我只是受了感动。那不是真正的感情。」

「呸!受了感动!你是图我家有钱!从认识到结婚,你穷小子连块手绢儿都没给我买过!结婚的一切置备,从请客的酒席到床上的枕套,甚至咱俩的结婚礼服、婚纱,都是我娘家置办的,你好自私呀你!」

想想母亲那一皮箱照片、千百张活的历史——在日本认识父亲后来又在同一单位工作,这位她可心的美男子、有技术、有本事、脾气好、人品好的心中的依靠,如今,是这麽个结果麽?在那些表情、姿势、风景不一的照片里,洋溢著母亲多少美好、幸福的幻想和欢笑呢!如今看来,那所有她器重过的东西,和她又有什麽关系呢?

「秋琳,我什麽也不说了。我纸求你把我放了。」

这后一句话给母亲的打击太深了。她再也无力挽回什麽。「纸求你把我放了」——已经说到家了。任何感情恢复的馀地都没有了。母亲性格刚强,她不是一个死皮赖脸的、离了不爱自己的人就活不成的人。与其让厂里的人议论纷纷、与其整天为这苦恼,不如索性离了完事。

「协议离婚书」上写明:每月由父亲给每个孩子十五元生活费,直到十八岁;

孩子和财产一律归母亲抚养和所有。

一签完证书,父亲便迫不及待地要走。他果真连件衣服也不想拿——那麽,他是否也为此回来方便、似乎这里仍是他的家?

在大客厅里,母亲站在一旁,在她冷冷、绝望的注视之下,父亲含著泪,一个个捧起我们的脸,亲吻我们左右两边的脸颊。儘管他的唾沫星又有一点点沾在我的脸上、儘管他的胡茬又扎了我,然而我却满心接受、一点也不想用手背抹去。仿佛父亲的这一次爱抚,应当永远留在我的脸上;好像我愿意接受这样的爱抚千百次。

哥哥、我、罗文挨次站著,一动也不动地看著他。吕姨抱著一岁半的罗勉,王姨和姥姥在稍远处,静默心酸地瞅著我们。屋里的空气凝固了,好像什麽都冻结了。

「爸爸走了。」他每亲我们一下便这样说:「听妈妈的话。爸爸还会来看你们……」

父亲那弯腰亲吻我们的姿势,那米黄色的风衣风帽,那抑制住泪水的难过的脸,那闪烁的眼底为爱情付出代价的光,这一切,都使我一点也不恨他。我心里纸是感到沉闷和悲哀,却又不知它意味著什麽……

父亲踅转身,一狠心走出了屋。

我们木木地立在原地,足有好几秒钟。猛丁,哥哥冲向屋门,他眼里闪动著泪光,似乎想喊住父亲,但刚跑到玻璃门边,纸听母亲厉声喝道:

「站住!」她声音发颤、无比严厉:「谁去谁别回来!」

我们蓦地回过头去,纸见她的眼睛闪著可怕的寒光、脸色铁青,真把我们吓愣了。她用力咬住嘴唇,终于忍不住地啜泣起来,无力地坐在沙发上呜咽。哥哥的脸紧贴住玻璃门,恋恋地向外望去——直到再也望不见父亲的身影。我和罗文只是傻愣著。好一会儿,哥哥垂著两手,默默地走回母亲身边,扶住沙发靠背,似乎不知怎样安慰她。

姥姥陪著掉泪,慈爱地歎道:「秋琳,别哭了……有四个孩子,比什麽都强!」


3.「洋朋友」与「土亲戚」5.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