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 卷四九八
《李宗閔》(出《幽閒鼓吹》)李德裕復書曰:“怨則不怨,見則無端。”按《劉賓客嘉話録》記王縉下獄,問詞曰:“身爲宰相,夜醮何求?”王對:“知則不知,死則合死。”宋人詞每有此句法,如李甲《帝臺春》:“𢬵則而今已𢬵了,忘則怎生便忘得?”,曾揆《謁金門》:“去則而今己去,憶則如何不憶?”“則” 前而“即”後,則如《五燈會元》卷一五淨戒守密章次:“似則恰似,是即未是”;“即”前而“則”後,即如《青瑣高議》後集卷六《范敏》:“將軍怒,面若死灰,曰:‘歌即不望,酒則須勸一杯’”;前後均“即”,猶李德裕《書》等之前後均“則”者,有如《五燈會元》卷五仙天禪師章次:“師曰:‘還將南溪消息來麽?’洛瓶曰:‘消即消已,息即未息。’”“即”與“則”宋前通用,無間雅俗,宋以來則多見諸語録、詞曲、小説而已。《墨子·兼愛》上:“即必曰,……然即之交别者,……然則敢問,……即此文王兼也”;連行接句諸“即”字入宋明古文當爲 “則”耳。《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〇:“豈異人乎?則我身是”,宋明文當曰“即我”;《摩訶止觀》卷五:“若從一切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互文更見同義。《漢書·王莽傳》上哀帝白太后:“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却不得混爲一談;前“即”乃“如”、“倘”、“脱”之義,非此所謂“即”,後“即”即通“則”也。
校 記
P724 註 1 第 1 行:
例如《道遥遊》堯與許由節,
例如《逍遥遊》堯與許由節,
P736 第 12 行:
thirdly a Creek and not a barbarian thirdly a Greek and not a barbarian
P759 倒數第 6 行:
西欲亦同,西俗亦同,
P770 註 1
Phlosophique en France,Philosophique en France,
P792 註 3
Ricclardi
Ricciardi
P795 第 8 行:
如有之,干尺層冰,一朝暖動,
如有之,千尺層冰,一朝暖動,
P829 註 1
Il Henry IV
II Henry IV
P842 倒數第 6 行:
妍、百足蟲也;
蚈、百足蟲也;
P865 倒數第 5 行:
《中浮》之《益》
《中孚》之《益》
P902 第 5 行:
下情上達而末由,
下情上達而未由,
P918 注①第 3 行:
telalter,2Aufl.,
telalter,2. Aufl.,
P920 第 12 行:
面專固之致則一,
而專固之致則一,
P936 第 8 行:
憚敬《大雲山房文稿》
惲敬《大雲山房文稿》
P951 倒数第 5 行:
東方朔語出《七諫》嚴忌語出《哀時命》,
東方朔語出《七諫》;嚴忌語出《哀時命》,
P970 第 8 行: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謂“服不之衷”。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謂“服之不衷”。
P986 第 10 行:
“昇虚”而不特未失“地上”,之樂
“昇虚”而不特未失“地上”之樂
P1019 第 2 行:
按下文周寶亦謂七七日:
按下文周寶亦謂七七曰:
P1082 倒數第 5 行:
乃命取舊本,自己驗之外,
乃命取舊本,自已驗之外,
P1132 第 7 行:
《南史》填傳未及其他;
《南史》瑱傳未及其他;
P1151 第 6 行:
西方諧語言貓不肯教虎緑樹,
西方諧語言貓不肯教虎緣樹,
P1167 倒數第 6 行:
諸毛紛繞涿,束塗復西抹
諸毛紛繞涿,東塗復西抹
P1190 倒數第 2 行:
矢黄則言,青、白、黑凶
矢黄則吉,青、白、黑凶
P1196 倒數第 4 行:
cosìbella stare
così bella stare
P1235 倒數第 2 行:
刻者不敢侮於本偶,
刻者不敢侮於木偶,
P1245 第 6 行:
嫗媪塗以唾味
嫗媪塗以唾沫
P1343 第 11 行:
吏間聲而不覩其形,
吏聞聲而不覩其形,
P1360 倒數 1 行:
而鴻所書乃言‘臨邛道上’,
而鴻所書乃言‘臨邛道士’,
觀者 OCR、校對2009 年 10 月 1 日星期四01:04:25
觀者二校2009 年 11 月 4 日星期三00:46:51
感謝書友:哲人王
感謝書友:乾宿雨
錢鍾書集
管錐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