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 卷一六九
《李勣》(出《廣人物志》)贈少決之人以刀,“戒令果斷”,贈不拘之人以帶,“戒令檢約”。按此仿《韓非子·觀行》篇西門豹、董安于事,參觀《易》卷論《革》卦。
《王珪》(出《會要》)“品藻”同僚并“自量”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爲,臣不如玄齡”云云。按此古來月旦人倫之匡格,如《管子·小匡》篇又《吕氏春秋·勿躬》篇論百官:“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一節,《韓非子·外儲説》一節略同;《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一節;《三國志·魏書·陳矯傳》陳登曰:“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一節;《後漢書·陳蕃傳》讓曰:“率由舊章,臣不如太常胡廣”一節;《世説·品藻》庾龢曰:“思理倫和,吾愧康伯”一節。若夫僅舉一人與己短長者,則如《國語·越語》下范蠡曰: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云云,《史記·項羽本紀》宋義曰:“夫被堅執鋭,義不如公”云云,《吕后本紀》陳平、絳侯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云云,《田叔列傳》附褚先生記田仁、任安“相推第”云云;《三國志·吴書·孫破虜討逆傳》孫策謂孫權曰:“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云云;《北齊書·儒林傳》張雕曰:“若作數行兵帳,雕不如[唐]邕;若致主堯、舜,身居稷、契,則邕不如我”;《北史·李渾傳》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世説新語·方正》王爽與王恭較量語,《品藻》龐統自較顧劭語,謝鯤、周顗自較庾亮語(《世説》記龐統語:“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裴松之註引張勃《吴録》作“陶冶世俗,甄綜人物……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於義爲長,“與時浮沉”與“陶冶世俗”尤詞意背忤)。六朝以還,如《舊唐書·李光弼傳》謂韋陟曰:“夫辨朝廷之禮,光弼不如公;論軍旅之事,公不如光弼”,不復具舉。後世黄道周《黄忠端公全集》卷二有《三罪四恥、七不如疏》。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六《廣師》,尤成章之在人耳目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七上謂《廣師》本《東坡志林》卷一劉原父語,似未知漢、唐早有此體制也。
《選將》(出《譚賓録》)李勣臨陣,“必相有福禄者”遣之,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按《史記·李將軍列傳》所謂“數奇”是也。相傳拿破侖選將亦然,忘見何書矣。
【增訂三】《精忠説岳傳》第三〇回王貴以岳飛點牛皋作先鋒,心懷不平,訴於湯懷曰:“難道我二人的本事不如了他麽?”湯解之曰:“不是這等説!大哥常説他大難不死,是員福將,故此每每教他充頭陣。”可以箋李勣語。
《張鷟》(出《朝野僉載》)論李嶠曰:“李公有三戾:性好榮遷,憎人升進;性好文章,憎人才筆;性好貪濁,憎人受賂。” 按錢易《南部新書》丙略同,蓋仿《世説新語·品藻》卞望之論郗鑒曰:“郗公體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佞己;治身清貞,大修計校;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國志·魏書·王朗傳》裴松之註引劉寔論王肅亦曰:“方於事上,而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此三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