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第十七

字数:6256

【题解】

兵法指治兵之法、用兵之道,主要分析用兵的一些方法和原则,这是本篇的核心,故用以篇名。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部分:首先指出用兵“四祸”,即举兵国贫、战不必胜、胜而多死、得地而败,进而提出避免“四祸”的方法,即“计数得”“法度审”“教器备利”“因其民”;其次,篇中具体说明了治兵的内容,包括号令和训练,要求“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著明”;第三,详细阐述了出敌不意、掌握主动、一战胜敌的用兵之法及出神入化的用兵之道,并强调了一系列用兵取胜的原则,例如“全胜”“一至”的原则主张等。与其他兵法篇章有所不同的是,文中论述了“三官”“五教”“九章”等方面的事情,保存了当时许多军事知识。与《七法》《幼官》两篇揭示的军事思想大体相近,可互相参阅。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1],谋得兵胜者霸[2]。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3]。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4],战不必胜[5],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6]。此四者[7],用兵之祸者也。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

【注释】

[1]“明一者皇”三句:一,指世间万物生成的根本。帝,成就帝业。“皇”“帝”在成就和名誉上都比“王”高一些。

[2]谋得:指谋划能成。兵胜:指出兵能胜。

[3]兵权:用兵的权谋。权,秤锤。引申为权衡得失。

[4]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指战争耗费极大。《孙子兵法·用间》言:“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5]战不必胜:指出战没有必胜把握。

[6]得地而国败:夺得土地,却损伤了国家元气。

[7]四者:指上文所述战争造成的四种伤害。尹注曰:四者,谓内贫、不胜、多死、国败也。

【译文】

通晓万物根本、明悉事物自然规律的,可以成就皇业;掌握处世规律、治国之道的,可以成就帝业;懂得推行德政、以德治国的,可以成就王业;能够谋划成功、用兵必胜的,可以成就霸业。所以,战争虽然称不上是什么完备的道、至上的德,却可以辅佐王业、成就霸业。现今用兵的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懂得用兵是需要权衡轻重得失的事。所以,一发动起战争就使得国内贫穷,打起仗来没有必胜的把握,打了胜仗则士兵阵亡过多,夺得了土地却伤了国家元气。这四种情况,都是用兵打仗的祸患和危害。若这四种祸患来危害国家,国家就没有不危亡的了。

《大度》之书曰[1]: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为此四者若何[2]? 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3]。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4]。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5],而敌不敢校也[6]。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7]。因其民,则号制有发也[8]。教器备利,则有制也[9]。法度审,则有守也[10]。计数得,则有明也[11]。治众有数,胜敌有理。察数而知理[12],审器而识胜[13],明理而胜敌[14]。定宗庙[15],遂男女[16],官四分[17],则可以定威德[18];制法仪,出号令,然后可以一众治民。

【注释】

[1]《大度》:古代著作名。一说“大度”或为“大弢”之误,大弢为人名。

[2]四者:指上述不贫、必胜、不死、不败四种情况。

[3]计数:计划,筹算。此指谋略,如《孙子兵法》之“庙算”。

[4]审:明悉。引申为战前计划详尽细密之意。

[5]教器备利:即“教备器利”。此指训练有素、兵器锐利。

[6]校:较量,对抗。

[7]因其民:依靠利用被征之地的民众。因,借,借助。

[8]号制:号令。有发:有所遣发。指“因民”而言,即当地民众接受号令、派遣的意思。

[9]有制:有克敌的定制。

[10]有守:有所遵循。指有规章可循。

[11]有明:洞察敌情明确。

[12]知理:知制敌之理。

[13]识胜:知胜败情况。

[14]明理:张佩纶云:“明理”当作“明谋”,据《幼官》及《幼官图》均作“明谋”。又《幼官》下有“通德而天下定”句。

[15]定宗庙:使宗庙安定。

[16]遂男女:此处指达到养育男女的目标。遂,本义为完成。

[17]官四分:指职业按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官,指官能、职事。

[18]定威德:许维遹云:“威”下夺“行”字……《幼官》作“官四分,则可以立威行德”。定、立同义。定,确定,树立。

【译文】

《大度》书上说:发动战争而能保持国家不贫穷,与敌国交兵一旦交战就有必胜把握,打了胜仗而士兵没有阵亡,取得了土地而本国不伤败,如何才能做到这四点呢?发动战争而能保持国内不贫穷,那是因为筹算得当。战而必胜,那是因为军纪法度严明。打了胜仗而士兵没有阵亡,那是因为训练有素和武器精良,使敌人无力抗拒。取得了土地而本国不损伤,那是因为借助了所征服之地的国民。能够借助所征服之地的百姓,以向这些百姓发号施令了。能够做到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就有制胜敌军的能力了。能够做到军纪法度严明,军队就有规章可遵循了。能够做到筹算得当,用兵就胸有成竹、有据可依了。筹算得法,是因敌情明确。考察治军的法度,就知其胜敌的原由,考察武器精良的状况就可以了解战胜的道理,明确致胜的原因就可以战胜敌人。能够做到安定宗庙,繁育儿女,使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就可以树立权威、推行德政;能够做到制定仪法,发布号令,就可以统一百姓、治理好民众了。

兵无主,则不蚤知敌[1]。野无吏[2],则无蓄积[3]。官无常[4],则下怨上。器械不巧[5],则朝无定[6],赏罚不明,则民轻其产[7]。故曰:蚤知敌,则独行;有蓄积,则久而不匮;器械巧,则伐而不费[8];赏罚明,则勇士劝也。

【注释】

[1]蚤:通“早”。及早。

[2]野:田野,指农田。

[3]吏:指农事管理者。

[4]官无常:指官府没有常规。

[5]不巧:不工致,不精良。巧,古与“工”通。

[6]朝无定:朝廷无法获得安定。

[7]产:许维遹云:“产”当作“生”。即生产。

[8]费:耗费巨大。

【译文】

军中用兵没有主事者,就不能及早掌握敌情。农田没有官吏管理,国家就不能充实粮食、贮备物资。官府没有常规律法,征赋没有限度,下面的老百姓就会抱怨上面的朝廷。武器装备制造不精良,政权就不稳定;朝廷赏罚不明,民众就不会重视自己的农田生产。所以说:能预先了解及早掌握敌情,用兵才能够所向无敌;拥有充实的粮食和物资贮备,打起仗来才能够持久作战而不匮乏;武器装备精良征伐才不耗费;奖惩、赏罚都分明,才能使勇士得到激励。

三官不缪[1],五教不乱,九章著明,则危危而无害[2],穷穷而无难。故能致远以数[3],纵强以制[4]。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5],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6],金所以坐也[7],所以退也,所以免也[8];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9],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10],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11],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12],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13]。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14]。九章:一曰举日章,则昼行;二曰举月章,则夜行;三曰举龙章,则行水;四曰举虎章,则行林;五曰举鸟章[15],则行陂[16];六曰举蛇章,则行泽;七曰举鹊章,则行陆;八曰举狼章,则行山;九曰举章[17],则载食而驾。九章既定,而动静不过。

【注释】

[1]缪:错误。

[2]危危:指极端危险。下文“穷穷”同,指极度困顿的境地。

[3]致远以数:此谓有办法去到远处。致,通“至”。数,招数,办法。

[4]纵强以制:追踪强敌从而制之。纵,通“踪”。以,而。

[5]任:鼓舞士气。即《左传》所谓:“一鼓作气”之“作气”。《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有壬有林。”“壬”训“大”。任、壬古通用。大,即壮大,故可解作“鼓舞”。

[6]金:指青铜制作的军中乐器。

[7]坐:坐守。

[8]免:退出战斗。

[9]利兵:有利于战斗。

[10]形色之旗:即令旗,发号施令所用。尹注曰:五色之旗,各有所当,若春尚青、夏尚赤之类。

[11]身:身体。此指身体的行止动作。

[12]长短之利:指长短兵器的作用。尹注曰:长兵短兵,各有所利,远用长,近用短也。

[13]赏罚之诚:赏罚分明的意思。旗帜代表命令;从令则赏,违令则罚,因而军旗即代表分明的赏罚。诚,分明,不含糊。

[14]负:倚仗,依赖。即士卒可依战旗而变得勇敢的意思。

[15]鸟章:以鸟为图案的军旗。

[16]陂:山坡。

[17](gāo):皋,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又称白泽。此指古代旗帜名。

【译文】

三官不发生错误,五教不出现混乱,九章彰明显著,这样,就是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也没有祸害,就算处于极度困乏的情况也不会遭遇危难。因此,能够有办法对付远方,能够追踪强敌并加以克制。所谓三官:第一是鼓,鼓是用来鼓动士气,用来发动进攻,以乘胜进军;第二是金,金是用来命令坐守,用来指挥退兵,以宣布休战;第三是旗,旗是用来发动军队摆开战阵,用来指挥士卒战斗,以指挥停止战役。这就是三官的具体内容。有了这三方面的军令,军纪兵法就能发挥治军作用了。所谓五教:一是教导士兵识别旗帜的不同形色;二是教导战士遵从各种号令;三是教导战士进退法度;四是教导战士变换手中各种长短兵器;五是教导战士心中牢记赏罚必行的军纪。这五项教导内容全都熟练了,士卒们就可据此奋勇作战、所向无敌了。有所谓九种旗帜:第一是举绘有太阳的日章之旗,指示的是白天行军;第二是举绘有月亮的月章之旗,指示的是夜里行军;第三是举绘有龙纹的龙章之旗,指示的是取水道行军;第四是举绘有虎纹的虎章之旗,指示的是傍密林行军;第五是举绘有鸟形图案的乌章之旗,指示的是在丘陵坡地行军;第六是举绘有蛇纹的蛇章之旗,指示的是在沼泽地行军;第七是举绘有鹊鸟图案的鹊章之旗,指示的是陆地行军;第八是举绘有狼图案的狼章之旗,指示的是山中行军;第九是举白色的章之旗,指示的是载上食物驾车而行。这九种旗帜的标志内容为士卒熟悉,军队全部的动静或步调就不会出现过失,从而没有举止越轨。

三官、五教、九章,始乎无端[1],卒乎无穷[2]。始乎无端者,道也[3];卒乎无穷者,德也[4]。道不可量,德不可数也[5]。故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不可数,则伪诈不敢向。两者备施,则动静有功。径乎不知[6],发乎不意。径乎不知,故莫之能御也;发乎不意,故莫之能应也。故全胜而无害[7]。因便而教,准利而行。教无常[8],行无常[9],两者备施,动乃有功。

【注释】

[1]始乎无端:发生时找不到开端。

[2]穷:尽头,穷尽。

[3]道:事物的本源。此处强调“三官”“五教”“九章”等作用。故将其推到“道”的高度。下面的“德”也是推高之言。

[4]德:意谓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本书《心术上》:“德者道之舍。”

[5]数:计算,计数。

[6]径:经,行。即上述“三官”等可使军队行动神秘而迅速,无人可知。

[7]故全胜而无害:《幼官》作“莫之能应,故全胜而无害;莫之能害,故必胜而无敌”。

[8]教无常:教导训练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法可依循。

[9]行无常:行军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常规可依循。

【译文】

运用这三官、五教和九章,运用起来不见其开端,不见结尾。看不见其开端,就好比是“道”;看不见结尾,就好比是“德”。因为,道是无法量度的,德是不可测算的。因为是无法量度的,即使是众敌强大也无法图谋我军;因为是不可测算的,即使是敌军作伪使诈,也不敢贸然接近、抗击我军。两者兼而施之,无论发兵或收兵都能收到成效。行动时人无法预知,进行时出其不意。乘人不知,敌军就没法防御;进出其不意,敌军就没法应付,不能对抗。所以我军能够夺取完全的胜利而无所伤害。趁着便利而指挥军队,本着有利的原则指挥行动。因此,不拘常规教令军队,行动也不拘于刻板的套子,两者兼而施之,只要出动军队就能取得成效。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绝地不守[1],恃固不拔[2],中处而无敌[3],令行而不留。器成教施,散之无方[4],聚之不可计。教器备利,进退若雷电,而无所疑匮[5]。一气专定[6],则傍通而不疑[7];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匮。进无所疑,退无所匮,敌乃为用[8]。凌山坑[9],不待钩梯;历水谷[10],不须舟辑。径于绝地,攻于恃固,独出独入而莫之能止。宝不独入,故莫之能止[11];宝不独见[12],故莫之能敛[13]。无名之至,尽尽而不意[14],故不能疑神[15]。

【注释】

[1]绝地不守:此句是说不利的地形地点不去防守。绝地,令人陷入绝境的地点。

[2]恃固不拔:依靠坚固的地形可以做到永不失守。拔,拔除。即失守的意思。一说“拔”乃“枝”之形误。“枝”“支”同用,古籍习见。支,犹“拒”也。

[3]中处:即“处中”。指可以采取不偏不倚的战略战术。中,中道而行的意思。

[4]无方:无定向,令人不知所向。

[5]疑匮:停滞。疑,止。《仪礼·乡射礼》:“宾升西阶上疑立。”注:“疑,上也。”匮,借为“馈”。《说文》:“,中止也。”

[6]一气专定:凝气定神的意思。

[7]不疑:不凝,不滞塞。疑,与“凝”古可通用。

[8]敌乃为用:敌人为我所用。

[9]坑:堑壕之类的深坑。

[10]历:绕远至水浅处渡过水流。

[11]宝不独入,故莫之能止:意为不完全斩获敌人,则不停止战争。宝,俘,俘获。在此指俘获的人和物。《左传·庄公六年》:“齐人来归卫宝。”《公羊传》作“卫俘”,可知宝、浮两字古可通用。

[12]见:现,献出。

[13]敛:收束。在此为结束的意思。

[14]无名之至,尽尽而不意:此两句紧连上文,指用兵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无名之至,神秘莫测到极点。尽尽而不意,谓达于极限而难以意料。

[15]不:郭沫若云:“不”字读为“丕”。丕,语助词。疑神:谓如神。疑,通“拟”。比拟。

【译文】

军器装备完好,训练有素,追逐起逃兵遁卒就能像飘风一样迅速,击杀起敌军就可像迅雷闪电一样勇猛激烈。孤绝之地不做无谓防守,依恃险固可做到坚守不拔,对策适中无人能敌,军令通行无所滞碍。军器完备,训练有素,分兵而战则莫测所向,聚兵合击不能测度。在训练充分、武器良好的条件下,进兵退兵都会像迅雷闪电一样所向披靡,行动没有滞碍。能做到专心一意,则四面出击都能随机应变无所阻碍;能做到斗志昂扬、强兵利器,则遇难临危都能坚如磐石斗志不竭。进军没有阻碍,退军志不衰,敌人军队就会为我所用。这样一来,过沟堑可以不用钩梯;经河谷可以不用船只;可以通行孤绝险峻之地,可以攻克险固的守敌;独出独入谁也不能阻挡。俘获不完全,谁也不能令我停止战役;俘获不全得,谁也不能使我结束征伐。这种用兵方法神秘莫测难以名状,其妙至极难以意料,所以,能如神变化。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1]。定一至[2],行二要[3],纵三权[4],施四教,发五机[5],设六行[6],论七数[7],守八应[8],审九器[9],章十号[10],故能全胜大胜。

【注释】

[1]“和合故能谐”四句:以上数句略同《幼官》“西方副图”。谐辑,行动协调。辑,和。

[2]定一至:本篇下文有“破大胜强,一之至也”,疑此“一至”指“破大胜强”言。又郭沫若云:“定一至”当即上所谓“无名之至”。以下“二要”“三权”等,因文章本身没有具体述说,注者说法纷纭,此处只择善而从。

[3]二要:郭沫若云:“二要”上文所谓“因便而教,准利而行,教无常,行无常。”疑二要即指“教无常”与“行无常”。

[4]纵三权:本篇上文有“三官”,指金、鼓、旗。疑三权即总揽此三官之权而言。

[5]施四教,发五机:张佩纶云: “四教”“五机”当作“四机”“五教”。“四机”见《幼官》,“五教”见本篇。四机,即“敌情、敌将、敌政、敌士”,原文是:“必明其一,必明其将,必明其政,必明其士”(见《幼官》)。“五教”,即本篇上文之所谓教其目、耳、足、手、心五者。

[6]六行:疑指本书《七法》“选陈”中六种行军作战之法:风雨之行、飞鸟之举、雷电之战、水旱之功、金城之守、一体之治。疑“设六行”即筹划这六种行军作战之法。

[7]七数:疑指本书《七法》中: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七项治军的原则,此处“论七数”(数,通“术”)意指讲求七法。

[8]八应:本书《七法》“为兵之数”一节中记有:“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具体内容为“聚财、论工、制器、选士、政教、服习、遍知天下、审御机数”,疑指此八项治军的具体方法。

[9]九器:张佩纶云:“九器”当作“九章”,见本篇。“器”乃眘(慎)之误。“动慎十号”见《幼官》。九章,即本篇上文之九种旗章:日、月、龙、虎、鸟、蛇、鹊、狼及章等。

[10]十号:当指十种号令而言。本书《幼官》亦有“动慎十号”之语,但具体内容如何,尚难考定。

【译文】

以道治民,民就和谐;养民注重德政,百姓就团结一致,行动起来就能充分得到协调,行动协调就能保持平和安定,若全军上下全都行动协调,那就谁也不能伤害我们了。治军理应坚定保持一至,推行实施二要,总揽治理三权,掌握实施四机,熟悉发挥五教,灵活筹划六行,认真讲求七数,坚持保守八应,审慎彰明九章,严谨辨明十号。这样,我军就能获得全面而重大的胜利。

无守也,故能守胜[1]。数战则士罢[2],数胜则君骄,夫以骄君使罢民,则国安得无危?故至善不战[3],其次一之[4]。破大胜强[5],一之至也。乱之不以变[6],乘之不以诡,胜之不以诈,一之实也。近则用实,远则施号[7];力不可量,强不可度,气不可极[8],德不可测,一之原也。众若时雨,寡若飘风,一之终也。

【注释】

[1]无守也,故能守胜:不是处处都守,所以能集中力量守那些可借以取获的要地。此句之上,或有阙文,张佩纶云:“大胜”下有阙文,以《幼官》及此互补当作“无不胜也,故能大胜。无不守也,故能守胜”。

[2]罢(pí):疲劳。

[3]不战:指凭借德、威不战而胜。《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一之:指一战而胜、一战而定大局。

[5]破大胜强:攻破大国,战胜强敌。

[6]变:明显的变更手段。

[7]施号:指凭借号令的威慑力量。

[8]极:终点。即穷究、知根底的意思。

【译文】

并非处处防守,所以能守住取胜之地。频繁出兵作战则使士兵疲惫,多次得胜君主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来驱使疲惫的士兵去作战,国家又怎么能没有危险呢?所以,最好、最理想的用兵方法,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成必胜的定局。攻破大国,战胜强敌,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典范。扰乱敌军,不用权变阴谋,居敌上风而不使用诡计,战胜敌军不使用欺诈,这就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果实。对待近邻的敌军使用实力去征讨,对待远国的敌军采用号令去威慑;力量不可计算,强盛不可揣度,士气高昂永不枯竭,德威广被无法估量,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力量源泉。兵力众多时攻击像时雨一样密集,兵力少时像飘风一样迅疾,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最完美的表现。

利适,器之至也[1];用适,教之尽也[2]。不能致器者[3],不能利适;不能尽教者,不能用敌。不能用敌者穷[4],不能致器者困。远用兵[5],则可以必胜。出入异途[6],则伤其敌。深入危之,则士自修[7];士自修,则同心同力。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8],若搏景[9]。无设无形焉[10],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11],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12]。

【注释】

[1]利适:兵刃锋利,无不适用。

[2]教之尽:指教导尽善,训练有素。

[3]致器:指使兵器完善好用。致,精致。

[4]用敌:即胜敌。穷:穷途。指被动。

[5]远用兵:张文虎云:“远”疑当作“速”,所谓兵贵神速。

[6]出入异途:令敌军出入路途不一,从而对其造成伤害。

[7]自修:自奋,自加努力。因深入危险之地,士卒不自奋便无生路。

[8]据:盘踞,居处。

[9]搏景:指与身影相搏斗的荒唐之举。景,同“影”。

[10]无设:不见实施的手法。无形:无形迹,不可把握。

[11]无为:郭沫若云:“为”字当为“像”。无为,指没有形像。

[12]威不足以命之:郭沫若云:兵以威言,言如此用兵,“威”犹不足以命之。命,同“名”。说明,形容。

【译文】

无处不锋利适用,是器物精致到极点的表现,无事不可驱使,是教化民众彻底的表现。不能使武器装备最精锐,便不能随意使用;不能彻底教化民众;便不能很好地迫使敌人为我所用。不能制服敌人的就会艰危;不能使武器装备最精良就会陷入困窘之境。用兵神速,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迫使敌人出入走不同的路线,可以有效伤敌。深入敌境之内,面临死亡危险,士卒就会人人自奋,协力抗敌。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如同在虚空的地方据守,就像在同影子搏斗。没有任何设计的踪影,不见任何行动的形迹,就没有不获胜的;无外形可见,无动作可察,就没有什么不可被改变的;这就是所谓的道。好像无,又似有,好像在后面而实则在前头,如此用兵,是“威”字不足以形容其奥妙的。


法法第十六大匡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