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问第五十六

字数:744

【题解】

此文表达的是一些开明政治的主张,其核心就是君主不能私心私意、独断专行,而要广泛听取民众的心声。允许民众“非上之所过”,是此篇的警策之处。

齐桓公问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1],为之有道乎?”对曰:“勿创勿作,时至而随。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2]。尧有衢室之问者[3],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4]。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5],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桓公曰:“吾欲效而为之,其名云何?”对曰:“名曰啧室之议[6]。曰法简而易行,刑审而不犯,事约而易从,求寡而易足[7]。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8]。有司执事者咸以厥事奉职,而不忘为此啧室之事也。请以东郭牙为之,此人能以正事争于君前者也[9]。”桓公曰:“善。”

【注释】

[1]忘:即“亡”。丢失,失去。

[2]上观:崇尚,显耀。上,尚。在此为动词。观,显示。

[3]衢:四通八达的道路。下文“总衢”之“衢”,词义同此。

[4]唉:通“”。《广雅·释诂》:“,告也。”

[5]灵台:西周建筑名。然而其他的文献多言“灵台”为周文王所建,且为宗教建筑。复:告白。

[6]啧:大呼,争辩。

[7]求:征税。

[8]内:即“纳”。收纳之意。

[9]正事:谏事。正,纠正。纠正错误的事。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说:“我常想拥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天下而不亡失,做到这样有办法吗?”回答说:“不急于开创,时机到了就顺势而为。不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妨碍公正,体察民众所厌恶的,用来作为自己的鉴戒。黄帝建立明台听取议论,是为了彰显那些贤者。尧在衢室询问,是为了从下层听取民意。舜设立告善的旌旗,君主就不被蒙蔽。禹在朝堂设立谏鼓,是以备讯问上告。汤王在总街建有厅堂,是为了观察非议。武王设立灵台的报告制度,是为了引进贤者。这就是古来圣明帝王拥有天下而不失去的原因。”桓公说:“我想效仿他们,应当取什么名字?”回答说:“名叫‘啧室之议’。说的是:法度简而易行,刑罚审慎而无人犯罪,政事简约易从,征税少而能满足需求。敢于指责君主过错的人,是为正直之士,要吸收到啧室之议中来。有司、执事都将此作为自己职责,而无所遗忘。请让东郭牙来办理此事,此人能在君主面前为正事而力争。”桓公说:“好。”


九守第五十五度地第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