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蓄第七十三

字数:6286

【题解】

此篇详细论述了利用“轻重”手段满足国家财政积蓄的思想,是管子“轻重”之术治国的集中表达。文章仍然强调不要向民众直接征收各种财产税,认为那样会导致物价跌落,民众财富大幅缩水。与此相伴,文章较详细地论述了利用“轻重”之术争取君主最大利益的主张。文章说,以“轻重”之术获利,“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拔鸡毛而不使鸡感觉疼,其实是谁消费谁顺便向国家纳税。文章还认为“岁有凶穰”,“谷有贵贱……故物有轻重”,政府注意在丰收之年多收购粮食,丰年可以防止谷价太贱,凶年也可经由散放粮食平抑物价。在这一点上,政府不单获利,而且起到平稳经济的杠杆作用,与战国初期李悝“平粜法”主张一致,都是强调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其积极意义,理论价值也颇高。不过《管子》经济主张总体上为“富国”论,政府获利,是为控制驾驭民众。这一点在文章开始就明确提出。同时其结尾处认为金玉之物的贵重是“先王”有提高,则显示出对商品认识的局限性。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1],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2]。故人君挟其食[3],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4]。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5];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6]。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注释】

[1]民不足于用:足,宋本作“罪”。黎翔凤以上句“金”字解为“禁”以迁就“罪”字,殊嫌迂曲。张佩纶、许维遹等据赵本、《纂诂》本及其他相关材料辨析,认为当是“足”字,理由充分,今据改。又,何如璋说:唐杜佑《通典·食货十二》引此有“管子曰:夫富能夺,贫能予,乃可以为天下”三句,在“国有十年之蓄”句上。宋本无。

[2]事业:职业。交接:交换。

[3]挟:控制。

[4]累:系累,受控制。

[5]司命:指关乎命运者。

[6]通施:通货,货币。

【译文】

国家有十年的粮食贮备,而民众的粮食还不够吃,就会想用自己的技能来求取君主的俸禄;国君有经营山海资源收入的金钱,而民众的钱财还不够用,就会想用自己的职业换取君主的金钱。因此君主能控制粮食,掌握货币,依靠有余来控制不足,民众就没有不被君主控制的了。粮食关乎民众的生死,黄金钱币是民众用来交易的货币。因此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作为交易的货币来控制关乎民众生死的粮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了。

夫民者亲信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1]。故民爱可洽于上也[2]。租籍者[3],所以强求也;租税者[4],所虑而请也[5]。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6],故天下乐从也。

【注释】

[1]理:道理,内情。

[2]洽:通洽,通达。

[3]租籍:指本书《海王》所谓室、树、畜、人之税,有见“夺”之形,乃民所不欲,故为“强求”者。

[4]租税:指所谓“官山海”而收取之税,国家通过调控商品价格获得,比较隐蔽,是经过谋划而获得的,故曰“虑而请”。

[5]请:求取,索取。

[6]废:通“发”。开发。

【译文】

民众总是亲近信任的人而死于谋求财利,四海之内都是如此。对于民众,给予他利益就会喜悦,夺取他的利益就会愤怒,人之常情都是如此。先王知道这个道理,因此展现给予利益的一面,而隐藏夺取民众利益的内情。因此民众可以与君主关系融洽。室、树、畜、人等税,是强制征收的;通过“官山海”等调控商品价格所得之税,是经过谋划索取的。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舍弃强制征收的形式,开发经过谋划所得之税,故而天下都乐于服从。

利出于一孔者[1],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2];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3],隘其利途[4]。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注释】

[1]利出于一孔:财利出入的途径只有一条。指国家独占所有财利。孔,通道,途径。

[2]诎:屈服,服从。

[3]养:养生的东西。这里指谋取高利。

[4]隘:通“厄”。限制,控制。

【译文】

财利出入的途径只有一条的,这样的国家就强大无敌;有两条的,这样的国家军队就不服从命令;有三条的,不能够发动战争;有四条的,这样的国家一定灭亡。先王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杜绝民众谋取高利,限制他们获利的途径。因此给予夺取的决定权在于君主,让百姓贫穷或者富裕的决定权也在于君主。因此民众就拥戴君主有如拥戴日月,亲近国君好像亲近父母。

凡将为国[1],不通于轻重[2],不可为笼以守民[3];不能调通民利[4],不可以语制为大治[5]。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岁有凶穰[6],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7],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8],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9]。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10]。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且君引量用[11],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12],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 利有所并藏也。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13],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则君虽强本趣耕[14],而自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15],恶能以为治乎?

【注释】

[1]为国:治国。

[2]通:懂得,掌握。

[3]笼:收拢利益。即指国家“官山海”政策而言。

[4]调通:调剂疏通。

[5]语:讲求。制:法制。

[6]凶穰:歉收年和丰收年。

[7]缓急:指国家征收期限有宽有紧。

[8]蓄贾:囤积居奇的富商。

[9]收:意同“筹”,筹划。此指筹划获利。

[10]赓(ɡēnɡ):抵偿,补偿。

[11](chuò):计算的筹码。

[12]委:积聚。

[13]钧:平均,均分。羡:富余,充足。

[14]趣:通“促”。敦促,促使。

[15]下相役:指贫弱者被富豪所奴役。

【译文】

凡是要治国,不懂得“轻重”之术,就不能够用经济方法收拢利益来控制民众;不能够调剂疏通民利,就不能讲求法制来实现国家大治。万乘之国有拥有万金的大商贾,千乘之国有拥有千金的大商贾,出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国家大量流失财利,臣下就不肯尽忠,战士也不肯效死了。年景有歉有丰,故而粮价有贵有贱;征收物资的政令有缓有急,故而物价有高有低。然而君主不能治理,就会使富商进出于市场,利用人民的困难,牟取百倍的厚利。相同的土地,强者能够掌握;相同的财产,智者能够谋利。智者可以获取十倍的高利,而愚者所获之利甚至不能抵偿本钱。这样君主不能调剂,民众财产就会出现百倍的差距。民众过于富裕就不能用利禄来驱使,民众过于贫穷就不能用刑罚来威慑。法令不能贯彻实行,民众不能治理,是因为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缘故。而且君主经过计算度量,耕种开垦的田地君主是知道其数目的;民众的口粮所出,每人所拥有的田地也有一定的数目。统计产粮和存粮本来是足够吃用的,然而民众仍有挨饿吃不上饭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粮食被囤积起来了。君主铸造发行钱币,是民众用来交易的,每个人也有几百几千的钱数。然而仍有人费用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钱财被集中囤积起来了。这样君主如不能散开囤积,调余补缺,分散集中的财利来调配民众的用度,即使加强农业督促生产,自己无休止地铸造货币,也只是致使民众间贫弱者被富豪所奴役而已,怎么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呢?

岁适美[1],则市粜无予[2],而狗彘食人食。岁适凶,则市籴釜十[3],而道有饿民。然则岂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赡也哉?夫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物适贱,则半力而无予[4],民事不偿其本;物适贵,则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然则岂财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时失[5],而物利之不平也。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6]。夫民有余则轻之[7],故人君敛之以轻[8];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9]。

【注释】

[1]美:好,这里指丰年。

[2]市粜(tiào)无予:价格低也卖不出去。粜,卖出谷物。予,售。

[3]籴(dí):买进谷物。(qiǎnɡ):一贯钱。后写作“镪”。

[4]半力:生产时所费劳力的一半。

[5]民利之时失:错过调节民众财利的时机。指国家未能利用货物价低时买进、价高时抛出的经济手段平衡物价。

[6]操事:从事。此指在民间物资有余时进行收购。

[7]轻:这里指以低价卖出。

[8]敛:聚敛,收购。

[9]櫎(kòu):这里指商品的价格。

【译文】

丰年粮食价格低也卖不出去,就连猪狗都吃人的食物。荒年粮价一釜要十贯钱,路有饥民。这难道是因为地力本来不足而粮食本来就不够吃所造成的么?往年粮价太低,猪狗都吃人的食物,因此下一年民众的粮食就不足了。商品遇上价低,即使只卖工价的一半也卖不出去,民众的生产劳动不能挣回本钱;商品遇上价高,就是十倍高价也买不到,民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这难道是由于东西本来太少,生产和贮存不够所造成的么?错过了调节民众财利的时机,物品的价格就波动起来。因此善治国者总是在民间物资不足时把库存的东西供应出去;而在民间物资有余时,把市场的商品收购起来。民间物资有余就肯于低价卖出,因此君主可以以低价收购;民间物资不足就肯高价买进,因此君主可以以高价售出。用低价收购,用高价抛售,因此君主必定会有十倍的盈利,并且物资财货的价格也可以得到调节稳定。

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1],以贱泄平[2]。万物之满虚随财[3],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4]。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襁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襁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芸。耒耜械器,种穰粮食[5],毕取赡于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君养其本谨也[6]。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注释】

[1]以重射轻:指在物资充足价低时,国家用稍高的价格购进囤积。射,追求,求取。

[2]以贱泄平:指在物资不足价高时,国家将囤积的物资低价售出,以平物价。

[3]财:此指财物的价格高低。

[4]衡绝则重见:意谓平衡被打破,价格就会出现过低或过高。

[5]种穰:种子。底本作“钟”,黎翔凤解为“聚人送食”,与上下文意无关。洪颐煊引《汉书·食货志》引此作“种”,闻一多云:“”当作“穰”,通“瓤”,即种子。

[6]本谨:指农业生产。

【译文】

“轻重”之术的巨大利益,在于用较高价格收购充足价低的物资,用低价抛售不足价高的物资以平物价。各种物资的余缺随价格变化而有不同,通过平准调节则维持正常不变,失掉平衡价格就会过低或过高。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总是掌握平准措施,使拥有万户人口的都邑一定有万钟粮食和千万贯钱币的储藏;拥有千户人口的都邑一定藏有千钟粮食和百万贯钱币的储藏。春天用来供应春耕,夏天用来供应夏耘。耒、耜等一切农具,种子和粮食,都由国家供给。因此富商大贾就无法对百姓巧取豪夺了。那么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君主是为了严肃认真地发展农业。春耕时放贷于民用以敛收丝绸,夏耘时放贷用以收购秋粮,因此民众不会荒废农业而国家也不会流失财利了。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1],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夫以室庑籍,谓之毁成;以六畜籍,谓之止生;以田亩籍,谓之禁耕;以正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2]。五者不可毕用,故王者遍行而不尽也。故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食。中岁之谷,粜石十钱[3]。大男食四石,月有四十之籍;大女食三石,月有三十之籍;吾子食二石,月有二十之籍。岁凶谷贵,籴石二十钱,则大男有八十之籍,大女有六十之籍,吾子有四十之籍。是人君非发号令收穑而户籍也[4]。彼人君守其本委谨,而男女诸君吾子无不服籍者也。一人廪食,十人得余[5];十人廪食,百人得余;百人廪食,千人得余。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人君知其然,故视国之羡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

【注释】

[1]谷物之秩相胜:指粮食的价格与万物的价格有次序地互有高低。秩,次序。

[2]养赢:偏袒富豪之家。赢,获利为赢。

[3]石十钱:指每石加十钱。

[4]穑:指粮食赋税。

[5]一人廪食,十人得余:指一人向国家仓库买粮,国家所得利益比十人所交的人丁税还要多。廪食,食于官。此指从国家仓库买粮。

【译文】

各种粮食,是各种货物中的根本。粮价高则万物价格必低,粮价低则万物价格必高。粮价与物价是互相对立的,不能同贵同贱。因此君主之责就是要掌握好粮价与物价的交替涨落以获胜,在粮食与其他货物的涨落变化中有所作为。如此即使不向万民征税,社会财利也可以归于君主。若以房屋征税,就会造成毁坏房屋;若以六畜征税,就会阻碍六畜繁殖;若以田亩征税,就会破坏农耕;若以人丁征税,就会断绝人们情欲;若以门户收税,就会偏袒富豪之家。这五者不能全面实行,因此成就王业的君主虽然每一种都曾用过,却不能同时全部采用。因而天子应该靠运用货币来征税,诸侯应该靠粮食买卖来征税。中等年景粮价每一石加价十钱,成年男子每月吃粮四石,就等于每月征收四十钱的税;成年女子每月吃粮三石,就等于每月征收三十钱的税;小孩每月吃粮二石,就等于每月征收二十钱的税。荒年粮贵的时候,粮价每一石加二十钱,那么成年男子每月就有八十钱的税;成年女子每月就有六十钱的税,小孩每月就有四十钱的税。这样君主就不需要下令挨户征税。君主认真掌握粮食的生产和储备,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就没有不纳税的了。一人从国家仓库买粮,比十人交人丁税还多;十人从国家仓库买粮,比百人交人丁税还多;百人从国家仓库买粮,就比千人交税还多了。各种商品都是量多了价格就低,量少了价格就升高,抛售某种货物其价格就会下降,囤积某种货物其价格就会上涨。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就可根据国内市场物资的余缺状况来控制国内市场的财物。粮食价格低就把货币投向粮食,布帛价格低就把货币投向衣物布帛。此外还要观察物价的贵贱而采用一些平衡物价的办法来控制市场。这样,即可以调剂物价高低,并且君主能从中获得好处。

前有万乘之国,而后有千乘之国,谓之抵国[1]。前有千乘之国,而后有万乘之国,谓之距国[2]。壤正方,四面受敌,谓之衢国。以百乘衢处[3],谓之托食之君[4]。千乘衢处,壤削少半。万乘衢处,壤削太半[5]。何谓百乘衢处托食之君也?夫以百乘衢处,危慑围阻千乘万乘之间[6],夫国之君不相中,举兵而相攻,必以为捍挌蔽圉之用[7],有功利不得乡[8]。大臣死于外,分壤而功;列陈系累获虏[9],分赏而禄。是壤地尽于功赏,而税臧殚于继孤也[10]。是特名罗于为君耳[11],无壤之有。号有百乘之守,而实无尺壤之用,故谓托食之君。然则大国内款[12],小国用尽,何以及此[13]? 曰:百乘之国,官赋轨符[14],乘四时之朝夕[15],御之以轻重之准,然后百乘可及也。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16],械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万乘之国,守岁之满虚,乘民之缓急,正其号令而御其大准,然后万乘可资也。

【注释】

[1]抵国:强敌在前之国。抵,通“牴”。犄角。以前角御敌,表示强敌在前。

[2]距国:强敌在后之国。距指雄鸡或雉等的腿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用以进攻打斗。用距向后刺以御敌,表示强敌在后。

[3]衢处:指处在四面受敌的地位。衢,四通八达的道路,通向四方,则四方皆可进入,故四面受敌。

[4]托食:寄食,仰仗他人的意思。

[5]“千乘衢处”四句:此处国愈大而削地愈多,当是地广而力不能周之意,国愈大而愈困。

[6]危慑围阻:威胁包围。

[7]捍挌蔽圉:阻挡防御。

[8]乡:通“享”。享受,享用。

[9]列陈:列陈之士,即士兵。

[10]臧:同“藏”。储藏。殚:穷尽。继孤:存恤遗孤。

[11]名:名义上。罗:列。

[12]内款:内空。

[13]及:足,补救。

[14]轨符:古代国家发行的一种债券。

[15]乘:守。朝夕:读如“潮汐”。此以潮水之涨落喻物价之起伏。

[16]封:封禁,不许动用。天财:指自然资源。殖:生。

【译文】

前面有万乘之国,后面有千乘之国,这种国家叫“抵国”。前有千乘之国,后有万乘之国,这种国家叫“距国”。国土方方正正,以致四面受敌,这种国家叫“衢国”。以百乘小国处在四面受敌地位,其君主称为寄食之君。千乘之国处在四面受敌地位,国土将被削去少半。万乘之国处在四面受敌地位,国土将被削去大半。什么是百乘之国处四面受敌之境其国君就叫寄食之君呢?以一个仅有百辆兵车的小国,身处四面受敌的境地,面临千乘与万乘大国的威胁包围,一旦国君之间彼此不和,举兵相攻,必然因为阻挡防御的巨大花费得不偿失,即使有点战果也难称有功。大臣战死在外,需要分封土地以为酬功;将士上阵,俘获敌虏,需要颁发奖赏。这样一来,土地全用于论功行赏,税收积蓄全用于抚恤将士的遗孤了。这样的国君徒有虚名,实际上是没有领土。号称拥有百乘的守国力量,实无一尺可用之地,因此叫寄食的君主。那么大国财力空虚,小国财用耗尽,这该怎么补救呢?办法是:百乘的小国,可以由国家发行法定债券,并根据不同季节的物价涨落,运用“轻重”平衡物价之术获得利益,这样百乘的实力就可以保证。千乘的中等国家,可以封禁自然资源的出产地,掌控器械生产财源以及各种生财之道,再根据年景的丰歉,运用“轻重”之术来调节俸禄,这样千乘之国的财政就可以得到满足了。万乘的大国可以根据年景的丰歉,利用人民需要的缓急,正确运用号令掌握全国经济调节,这样万乘之国的财政也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玉起于禺氏[1],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绝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2],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今人君籍求于民,令曰十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一[3];令曰八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九。先王知其然,故不求于万民而籍于号令也。

【注释】

[1]禺氏:与下文的“汝汉”“赤野”皆为地名。

[2]重:这里指价值贵重。

[3]贾:同“价”。

【译文】

美玉产于禺氏之地,黄金产于汝河汉水一带,珍珠出产在赤野,东西南北距离周的都城七千八百里。山水隔绝,舟车不能通行。先王因为这些东西距离遥远,得之不易,因此故意令其贵重,把珠玉作为上等货币,把黄金作为中等货币,把刀布作为下等货币。这三种货币,握在手里不能取暖,吃在肚里不能充饥,先王运用它来控守财富,掌握民用,而治理天下。现在君主直接向民众征收赋税,命令规定限十天交齐,那么财物的价格就下降十分之一;命令规定限八天交齐,财物的价格就下降十分之二;命令规定限五天交齐,财物价格就下降一半;早晨下令限在晚上交齐,财物的价格就下降十分之九。先王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因此不向百姓直接征收钱币,而是运用“轻重”之术为号令来满足征收的要求。


海王第七十二山国轨第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