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第五十

字数:1285

【题解】

此篇文献的真伪存在一些争论。尹注《管子》,此篇标题之下有“元(原)篇亡,今以司马迁《封禅书》所载管子言以补之”。据此,此篇在唐代已亡佚。然刘师培考察一些唐初文献的征引情况,认为此篇当时并未亡佚,尹注所据本缺之而已。尽管如此,《管子》只有尹注流传至今,人们能读到的也只有这份尹注从《史记》中移补过来的文字了。篇名“封禅”就是祭祀天地。“封”指古代帝王到泰山顶上筑土为坛以祭天,“禅”是古代帝王到泰山下某小山除土以祭地。这段话记述了齐桓公称霸后意欲举行封禅典礼,管仲以言语及托辞谏止桓公的事情。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1],禅云云[2]。虙羲封泰山[3],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4]。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5],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6],而乘车之会六[7]。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8],所以为盛[9]。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10]。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11],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注释】

[1]无怀氏:传说中的帝王,在伏羲前。

[2]云云:泰山下的小山名,在梁父以东。

[3]虙羲:同“伏羲”。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的名字。

[4]亭亭:泰山下的小山名,与云云山相距不远。

[5]帝俈(kù):同“帝喾”。“五帝”之一,帝尧之父。

[6]兵车之会:召集诸侯会师讨伐某国。

[7]乘车之会:召集诸侯举行会盟。乘车,与“兵车”相对,是用于文事的车。

[8]鄗(huò)上、北里:皆地名。

[9]盛(chéng):这里指放在祭器里的禾、黍等谷物。

[10]以为藉:祭祀时要将香酒倒在茅草上,表示神灵接受献祭。藉,铺垫。

[11]鸱枭(chīxiāo):猫头鹰,古时以为不祥之鸟。

【译文】

齐桓公既已成就霸业,会合诸侯于葵丘,想要举行封禅天地的活动。管仲说:“古代举行封泰山祭天,禅梁父祭地典礼的帝王有七十二家,而我所能记得的只有十二家。古时候的无怀氏,他封泰山以祭天,禅云云山以祭地。后来虙羲也曾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神农氏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炎帝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黄帝封泰山祭天,禅亭亭山祭地。颛顼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帝俈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尧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舜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禹封泰山祭天,禅会稽山祭地。汤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周成王封泰山祭天,禅社首山祭地。他们都是受天命之后才举行的封禅典礼。”齐桓公说:“我向北讨伐山戎诸部,到过孤竹国。向西讨伐大夏,渡过流沙河,又缠束战马,悬钩兵车,登上了卑耳山。向南攻打至召陵,登上熊耳山,眺望长江、汉水。又曾三次召集诸侯之师会合征战,六次召集诸侯举行会盟。我一生九次会合诸侯,又有一次确定周天子的王位,诸侯中没有人敢违抗我。这与过去夏、商、周三代接受天命,也没有什么不同吧?”于是,管仲看到不能用言语说服桓公,就举出其他的一些事情做托辞,说:“古代帝王封禅时,一定要用鄗上的黍米,北里的谷物,用来作为装满祭器的供品。而且一定要用江淮之间的三棱灵茅垫地。还要有东海送来的比目鱼,西海送来的比翼鸟,然后还有不召自来的十五种奇物。现在凤凰、麒麟没来,祥瑞的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一类的杂草反倒长得茂盛,鸱枭一类的恶鸟多次飞来,此时意欲封禅,恐怕不合适吧?”于是齐桓公便打消了封禅的想法。


内业第四十九小问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