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至数第七十六
【题解】
山至数,“至善之理财计划也”(马元材语)。文章谈论了许多经济问题,对许多有害的经济策略做了批驳。如开篇第一段就批评了“肥籍敛”即对工商业多征赋税的说法。批评这些说法的同时,重申的是政府应利用“轻重”之术理财的至善之策。文章重视“国会”即政府统计会计工作,强调货币在经济中的地位,都是重视“轻重”之术的体现。其中“藏富于民”的观点,又与儒家主张相近。
桓公问管子曰:“梁聚谓寡人曰:‘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1],取下无顺于此者矣[2]。’梁聚之言如何?”管子对曰:“梁聚之言非也。彼轻赋税则仓廪虚,肥籍敛则械器不奉,而诸侯之皮币不衣[3],仓廪虚则剚贱无禄[4]。外皮币不衣于天下,内国剚贱,梁聚之言非也。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谷而授禄,故国谷斯在上[5],谷贾什倍。农夫夜寝蚤起[6],不待见使,五谷什倍。士半禄而死君,农夫夜寝蚤起,力作而无止;彼善为国者,不曰使之,使不得不使;不曰贫之[7],使不得不用。故使民无有不得不使者。夫梁聚之言非也。”桓公曰:“善。”
【注释】
[1]肥:厚。籍敛:在此为征收工商之税的意思。
[2]顺:顺利,轻易。
[3]皮币:此指纺织品。衣:通“依”。依靠,依赖。
[4]剚:从事政务的人,官吏。
[5]斯:澌,尽,全部。
[6]蚤:通“早”。
[7]贫:贫困。一说,为“用”字之讹误。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有一个叫梁聚的对我讲:‘古时候少征收农业税而多征收工商业税,向民众收取赋税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梁聚的意见怎么样?”管仲回答说:“梁聚的话不对。少收农业税国家仓库就会空虚,多收工商业税兵器工具就会不足,其他诸侯国也就不能依赖齐国的纺织品,国家仓库空虚则官吏低贱没有俸禄。对外则纺织品不能输出于天下各国,对内则国家的官吏身份低贱。梁聚的话是错误的。国君掌握山川,山中能够产铜,可用铜铸造钱币,用钱币折算粮价来发放俸禄,因此国家的粮食全都囤积在君主手里,粮价就可以上涨十倍。农民晚睡早起,不用驱使就可以成十倍地增加产量。士兵只要有从前一半的粮食俸禄就可以为国君效命,农民又晚睡早起,努力耕作不止;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必直接驱使百姓,而百姓不得不为其所驱使;不必直接让百姓贫乏,而百姓不得不为其所利用。因此使百姓没有不为他所驱使的。梁聚的意见是错误的。”桓公说:“好。”
桓公又问于管子曰,“有人教我,谓之请士[1]。曰:‘何不官百能?’”管子对曰:“何谓百能[2]?”桓公曰:“使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百工尽其巧。若此则可以为国乎?”管子对曰:“请士之言非也。禄肥则士不死,币轻则士简赏,万物轻则士偷幸[3]。三怠在国,何数之有?彼谷十藏于上[4],三游于下,谋士尽其虑,智士尽其知,勇士轻其死。请士所谓妄言也。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
【注释】
[1]请士:请贤能之士,即“官百能”。
[2]百能:各种有能力的人。
[3]偷幸:苟且偷生。
[4]十:当作“七”。
【译文】
齐桓公又问管仲说:“有人教导我,要招揽贤能之士。他说:‘为什么不给予各种有才能的人官职呢?’”管仲回答说:“什么叫给予各种有才能的人官职?”桓公说:“让智者全部拿出智慧,谋士全部拿出谋略,百工全部拿出技巧。这样做就可以治国吗?”管仲回答说:“招揽贤士的言论是错误的。俸禄丰厚士人就不肯为国死难,币值低士人就轻视奖赏,各种货物不值钱士人就苟且偷生。国家有这三种怠惰现象,还有什么国计可言呢?粮食七成储藏在国家手中,三成在下面流通,谋士就可以穷尽他们的谋略,智士就可以穷尽他们的智慧,勇士也就不惜生命。招揽贤士的言论是错误的。不懂轻重之术的言论,是只能视为荒谬的说法。”
桓公问于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夺于其下。何数也?”管子对曰:“君分壤而贡入,市朝同流[1]。黄金,一策也;江阳之珠,一策也;秦之明山之曾青[2],一策也。此谓以寡为多,以狭为广,轨出之属也[3]。”桓公曰:“天下之数尽于轨出之属也?”“合国谷重什倍而万物轻,大夫谓贾:‘之子为吾运谷而敛财。’谷之重一也,今九为余[4]。谷重而万物轻,若此,则国财九在大夫矣。国岁反一[5],财物之九者皆倍重而出矣[6]。财物在下,币之九在大夫。然则币谷羡在大夫也[7]。天子以客行[8],令以时出[9]。熟谷之人亡[10],诸侯受而官之。连朋而聚与[11],高下万物以合民用。内则大夫自还而不尽忠[12],外则诸侯连朋合与,熟谷之人则去亡,故天子失其权也。”桓公曰:“善。”
【注释】
[1]市朝同流:在市场上流通,自由买卖。市朝,市场。流,流通。
[2]曾青:矿产名。天然的硫酸铜。
[3]轨出:意谓与轻重之术同出一轨,亦即生财之道的意思,即“轻重”。
[4]今:将。九为余:九倍的赢利。
[5]反一:返回到原来的价格。
[6]倍重:成倍地加价。
[7]羡:剩余,盈余。
[8]以客行:反居客位的意思。财富为大夫所有,天子即失其主导之权。
[9]令以时出:即赋敛不时之意。
[10]熟谷之人:贩卖粮食的富商巨贾。亡:逃走。
[11]与:勾结。
[12]自还:还,“环”字之借,环,通“营”。自环即自营,自私自利的意思。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从前周朝掌有天下,诸侯宾服,号令行于天下,然而最终权势被臣下篡夺。这是什么道理呢?”管仲回答说:“周天子分封土地而天下贡品送至周朝时,可以放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这样,臣下利用黄金交易是一种策略,利用江阳之珠交易是一种策略,利用秦地明山所产的曾青交易是一种策略。这就是所谓的以少变多,以小变大,也同属于轻重之术的范围。”桓公说:“天下的理财方法全属于轻重之术么?”管仲说:“全国粮价上升十倍而其他物资价格尚低,大夫便对商人说:‘请替我卖出粮食而收购其他物资。’粮食价格为一,就有九倍盈利。粮价贵而其他物资价格低,这样,大夫就能掌握九成的国家财富。待粮价恢复原状,又把这九倍的物资成倍加价售出。货物倾销到民间,九成的货币又掌握在大夫手里,钱、粮的盈余就都归大夫了。这样就会使天子落到了客位,政令无常赋敛不时。这又会导致贩卖粮食的富商巨贾逃至外国,诸侯接纳他们让他们做官。商人与诸侯结聚朋党,操纵物价来包揽市场民用。如此,周天子就国内而言,大夫自谋私利而不肯尽忠;就国外而言,诸侯串通结聚朋党,贩卖粮食的富商巨贾外逃,因此天子就丧失了他的主权陷入被动。”桓公说:“讲得好。”
桓公又问管子曰:“终身有天下而勿失,为之有道乎?”管子对曰:“请勿施于天下,独施之于吾国。”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国之广狭、壤之肥有数[1],终岁食余有数。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曰:某县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则必积委币[2],于是县州里受公钱[3]。泰秋,国谷去参之一[4],君下令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5]。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国谷三分则二分在上矣。泰春,国谷倍重,数也。泰夏,赋谷以市櫎[6],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7]。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8],今上敛谷以币。民曰:‘无币以谷。’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重之相因,时之化举[9],无不为国策。君用大夫之委,以流归于上。君用民,以时归于君。藏轻[10],出轻以重,数也。则彼安有自还之大夫独委之? 彼诸侯之谷十,使吾国谷二十,则诸侯谷归吾国矣;诸侯谷二十,吾国谷十,则吾国谷归于诸侯矣。故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11],而天下不吾泄矣。彼重之相归,如水之就下。吾国岁非凶也,以币藏之,故国谷倍重,故诸侯之谷至也。是藏一分以致诸侯之一分。利不夺于天下,大夫不得以富侈。以重藏轻,国常有十国之策也。故诸侯服而无止[12],臣櫎从而以忠[13],此以轻重御天下之道也,谓之数应。”
【注释】
[1](qiāo):土地贫瘠。
[2]积委:储蓄,储备。
[3]公钱:即上文所言国家储藏的货币。
[4]去:减少。此指粮价降低。
[5]籍粟:借粟以偿还国家贷款。籍,借。
[6]市櫎:市价。
[7]上谷:君上的粮食。
[8]存予者:指存在农民手中的粮食。
[9]重之相因,时之化举:此两句意思是说,政府要始终在变化中把握时机,把握经济中的“重”,即获利的资本。相因,相沿。时,把握时机。化,变化。
[10]藏轻:聚积不值钱的货物。
[11]重流:指粮价高位流通。
[12]止:断绝。一说,当为“正”,通“征”。征伐,征讨。
[13]臣櫎从而以忠:意谓本国大臣顺从轻重之策而尽忠。櫎从,即平准。
【译文】
齐桓公又问管仲说:“保证终身享有天下而无闪失,做到这样有办法吗?”管仲回答说:“办法是不要对天下人施舍,而是只在我国施舍。”桓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管仲回答说:“国内土地的大小和土壤的肥瘠是有定数的,全年粮食的消费和剩余也有定数。那些能守护国家的君主,其实只守好国家的粮食而已。也就是说,统计某县的土地有多大,某县的土地有多小,都必须储备财物货币,这样县州里就用储备的财物货币发放贷款。到大秋时节,粮价下降三分之一,国君便下令县州乡村各级官员向国家交纳粮食。这样粮食价格还能维持原有水平,同时国家把粮食贮藏起来,国内粮食就有三分之二掌握在国家手里。第二年春天,粮价成倍上涨,就是这样的方法这是有定数的。夏天,便把粮食按市价出售,民众都接受君主提供的粮食来经营农事。到了大秋,存在农民手里的粮食有若干,君主就折合钱数来收取。民众说:‘没有钱币只能交纳粮食。’那么民众粮食收成的十分之三就又归于国库了。粮食价格的上涨,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因而国家收放举措,也要因时而动,各种举动无非有利国家的轻重之策。君主取用大夫的存粮,是通过流通手段;取用百姓的粮食,是通过季节价格的变化。囤积低价的粮食,再以高价卖出去,这符合轻重变化的定律。这样做,大夫之家自私自利的囤积,如何能达到目的呢?其他诸侯国的粮食价格是十,如果我们的粮价是二十,那么各诸侯国的粮食就流归我国;其他诸侯国的粮价是二十,我们的粮价是十,我们的粮食就流归各诸侯国了。因此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须严守粮食高价流通政策,各诸侯国就无法泄散我国的粮食。粮食流向高价的地方,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我们国家并不是发生灾荒,而是利用货币来囤积粮食,使粮价加倍提高,因此各诸侯国的粮食就来到我国了。这样我们藏一分就可以吸取各诸侯国粮食的一分。财利不致被外国所夺取,大夫也不能占有粮食过多。用开高价囤积低价粮食的手段,可以使国家长久保持拥有十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诸侯就会永久臣服,本国臣子也顺从轻重之策而尽其忠心。这就是用轻重之术驾驭天下的办法,谓之为理财方法的实效。”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国会[1]。”管子对曰:“君失大夫为无伍,失民为失下。故守大夫以县之策,守一县以一乡之策,守一乡以一家之策,守家以一人之策。”桓公曰:“其会数奈何?”管子对曰:“币准之数,一县必有一县中田之策[2],一乡必有一乡中田之策,一家必有一家直人之用。故不以时守郡为无与,不以时守乡为无伍。”桓公曰:“行此奈何?”管子对曰:”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3]。”桓公曰:“何谓藏于民?”“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阳;鹿台之布,散诸济阴[4]。君下令于百姓曰:‘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5]。故赋无钱布,府无藏财,赀藏于民。’岁丰,五谷登,五谷大轻,谷贾去上岁之分[6],以币据之[7],谷为君,币为下。国币尽在下,币轻,谷重上分。上岁之二分在下,下岁之二分在上,则二岁者四分在上,则国谷之一分在下,谷三倍重[8]。邦布之籍[9],终岁十钱。人家受食,十亩加十,是一家十户也。出于国谷策而藏于币者也。以国币之分复布百姓,四减国谷[10],三在上,一在下。复策也。大夫旅壤而封[11],积实而骄上[12],请夺之以会。”桓公曰:“何谓夺之以会?”管子对曰:“粟之三分在上,谓民萌皆受上粟,度君藏焉[13]。五谷相靡而重去什三[14],为余以国币谷准反行[15],大夫无什于重[16]。君以币赋禄,什在上。君出谷,什而去七。君敛三,上赋七,散振不资者,仁义也。五谷相靡而轻,数也;以乡完重而籍国,数也;出实财,散仁义,万物轻,数也。乘时进退。故曰:王者乘时,圣人乘易[17]。”桓公曰:“善。”
【注释】
[1]国会:指国家的会计工作。
[2]中:合乎,符合。
[3]箧:筐、箱之物。
[4]“请散栈台之钱”四句:这是用典,是比喻句。意思是应当像周武王灭商散钱财于天下一样做。栈台,即钟台。与下文的鹿台皆为藏钱币之所。城阳,古地名。在今河南信阳境内。布,此处指古代的一种货币,仍为钱币之意。
[5]无与:无以,不可能。
[6]上岁:上一年,去年。分:一半。
[7]以币据之:指国家用钱买粮食。
[8]“上岁之二分在下”五句:这里的意思是,若四分国谷,两年相加藏在国库中的谷可得四分,在民间也是四分,但在民间的谷物要消费,两年下来至多也只有一分,如此谷价会上涨三倍。
[9]邦布之籍:国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布,钱。
[10]减:分。相当于“除”。
[11]旅壤:裂土。旅,列也。
[12]实:指粮食。
[13]度:考量,依照。
[14]相靡:互相影响。
[15]反行:指以货币收购粮食。上言政府向民间散粟,此又言收购,是相反的行动。
[16]什:相保,占有。
[17]易:变化。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国家的会计之事。”管仲回答说:“国君失去了大夫,就等于没有随从;失去了百姓,就等于失去下层。因此要根据县的经济策略掌握大夫,要掌握一个县就要根据一个乡的经济策略,掌握一个乡,要根据一个家庭的经济策略,掌握一个家庭要根据一个人的经济策略。”齐桓公说:“会计的规则又是怎样的呢?”管仲回答说:“可以起到平衡经济的货币流通数量,在一个县必须适合该县土地的总量,在一个乡必须适合该乡土地的总量,在一个家必须适合一家人口用度的数量。因此,不及时掌握一个郡的经济情况,就等于孤立无援,不及时掌握一个乡的经济情况,就等于没有部属。”齐桓公说:“那具体应怎样做呢?”管仲回答道:“成王业的君主藏富于民,成霸业的君主藏富于大夫,败国亡家的君主则是把财富收藏在箱子里。”齐桓公说:“什么叫藏富于民?”管仲说:“请拿出栈台所存的钱币,散在城阳一带;拿出鹿台的钱币,散在济阴一带。国君对百姓下令说:‘百姓富君主不会穷,百姓穷君主不会富。因此国家不向百姓征收钱币,府库也不积累钱财,把财富都藏在百姓手里。’等到年景丰收,五谷丰登,粮价大降,比上一年降低一半,此时政府收购粮食,使粮食归于国库,钱币散在民间。国家的钱币都投在民间,币值下跌,粮价就上升一半。上一年的粮食有两分在下,下一年的粮食有两分在上,那么两年的粮食就有四分在上,则只有一分粮食在民间,粮价因而将上涨三倍。国家征收人头税,一年每人才收十钱。每家都向政府买粮,把每十亩地产粮食加价十钱,这样从一户中就可以得到相当于十户的赋税收入。这是通过粮食购销政策获得货币利益最大化而得到的。把国家所掌握的货币总量的一半再次贷放给百姓,国家掌握的粮食分为四份,使之三份在国家,一份在民间。重复实行这项政策。大夫据有封地,囤积粮食对抗君主,也请用会计的方法来剥夺他们。”齐桓公说:“什么叫用会计的方法来剥夺?”管仲回答说:“统计有四分之三的粮食掌握在国家手里时,就让百姓都来买国家的粮,按照君主之所藏尽量出卖。粮价就会互相影响而跌价十分之三。剩下的粮食以国家掌握的货币按跌落后的价格来收购,大夫就无法抬高粮价了。国君发放俸禄也用钱而不用粮,全部粮食就都被国家掌握起来。国君把其中十分之七的粮食拿出来,也就是留三成,贷出七成,赈济没有收入的贫民,也是一种仁义的举动。五谷相互影响使粮价跌落,是对付大夫的一个办法;靠乡里市场管住粮价而充实国家,是另一个办法;散出粮食与物资,博得仁义之名,又平抑其他物资价格,也是一个办法。一切都要掌握时机而决定进退。因此说:成就王业者善于掌握时机,称为圣人的善于掌握变化。”齐桓公说:“好。”
桓公问管子曰:“特命我曰[1]:‘天子三百领[2],泰啬而散[3]。大夫准此而行。’此如何?”管子曰:“非法家也[4]。大夫高其垄[5],美其室[6],此夺农事及市庸[7],此非便国之道也。民不得以织为绡而狸之于地[8]。彼善为国者乘时徐疾而已矣。谓之国会。”
【注释】
[1]特:人名。
[2]三百领:这里指天子所用的葬衣。即以厚葬方式散财。
[3]泰:过于。散:散财于民。
[4]非法家:即不得法的意思。法家,得法之家。
[5]垄:这里指坟墓。
[6]室:这里指墓室。
[7]庸:佣工,劳力。
[8](shān)绡:这里指彩帛。狸:通“埋”。埋藏,掩埋。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特告诉我说:‘天子的葬衣定为三百件,平时过于节俭了所以要用厚葬方式散财于民,大夫也要照此而行。’这怎么样?”管仲说:“这不是法家的办法。大夫家修高高的坟头,建华美的墓室,这会侵夺农事和市场上的佣工,不是利国之道。百姓死后也不可用彩帛作为覆棺之物,深埋地下。那些善于治国的人只需掌握市场时机而采取有缓有急的措施就可以了。这叫运用国家的统计工作。”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争夺之事何如[1]?”管子曰:“以戚始。”桓公曰:“何谓用戚始?”管子对曰:“君人之主,弟兄十人,分国为十;兄弟五人,分国为五。三世则昭穆同祖[2],十世则为祏[3]。故伏尸满衍[4],兵决而无止[5]。轻重之家复游于其间。故曰:毋予人以壤,毋授人以财[6]。财终则有始,与四时废起。圣人理之以徐疾,守之以决塞[7],夺之以轻重,行之以仁义,故与天壤同数,此王者之大辔也[8]。”
【注释】
[1]争夺:此指分走君权。
[2]昭穆: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这里指同族同宗的关系。
[3]祏(shí):宗庙之主。这里指祖宗牌位放在一起而已。
[4]满衍:犹言“漫衍”,很多的意思。
[5]决:斗。
[6]财:此指产生财富的资源。
[7]决塞:开合。
[8]辔:马缰绳。引申为掌握的大权。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分夺国君权力的事是怎样出现的?”管仲回答说:“从宗亲开始。”齐桓公说:“什么叫从宗亲开始?”管仲回答说:“一国之君有弟兄十人,就得分封为十个邦国;有弟兄五人,就得分封为五个邦国。传三代之后彼此仅是同族同祖的关系而已,传十代以后,仅是祖宗牌位放在一起的疏远关系了。这些人争夺起来伏尸满地,争斗无休无止。轻重家们游走在这些邦国之间乘机谋利。因此说不可把土地封建给他人,不可把财富资源授予他人。财富资源的使用可以终而复始,与四时运动的起落相呼应。圣人总是用缓急不同的策略来掌握它,用政策的管控与疏放来控制它,用轻重理财之术来夺取它,用仁义之道来支配它,这样就能够与天地共长久。这才是成就王业的君主应掌握的大权。”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币乘马[1]。”管子对曰:“始取夫三大夫之家[2],方六里而一乘,二十七人而奉一乘。币乘马者,方六里,田之美恶若干,谷之多寡若干,谷之贵贱若干,凡方六里用币若干,谷之重用币若干。故币乘马者,布币于国[3],币为一国陆地之数。谓之币乘马。”桓公曰:“行币乘马之数奈何?”管子对曰:“士受资以币,大夫受邑以币,人马受食以币,则一国之谷资在上,币赀在下。国谷什倍,数也;万物财物去什二,策也。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财物,苟合于国器君用者[4],皆有矩券于上[5]。君实乡州藏焉[6],曰:‘某月某日,苟从责者,乡决州决。’故曰:就庸一日而决[7]。国策出于谷,轨国之策,货币乘马者也。今刀布藏于官府,巧币万物轻重皆在贾人,彼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彼谷重而谷轻。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此守天下之数也。”
【注释】
[1]币乘马:货币计划。乘马即计算。币乘马包括货币数量和货币的运用方面的内容。
[2]三大夫之家:“大”字为衍文,当为“三夫之家”,即以三人一家为一生产单位。
[3]币:这里指货币的需求量。
[4]苟:如果,只要。
[5]矩券:刻物与数于券上。
[6]实:财货。
[7]就庸:僦佣,指雇佣运输的车和人夫。就,通“僦”。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关于货币的计算筹划。”管仲回答说:“先确定三夫一家为一生产单位,六里见方的土地向政府提供兵车一辆,出二十七人作为兵车士卒。至于货币的计算筹划,是以六里见方的土地为单位,搞清楚这些土地肥瘠各占多少,产粮数量多少,粮价高低多少,六里见方土地需要货币多少,粮价最贵时需要货币多少。因而所谓货币筹划,就是把方六里的货币需要量作为基准,以之推算全国需要的货币总量。使货币的数量与全国的土地数量相适应。这就叫作货币的计算筹划。”齐桓公说:“货币计算筹划的理财方法应如何实行?”管仲回答说:“士人俸禄用货币支付,大夫封邑租税也以货币支付,人夫、马匹等开支也以货币支付,这样,粮食就全部控制在国家手里,货币却散布流通在社会。令粮价上涨十倍,因为此法;其他物资因粮贵而降价十分之二,也是因为此法。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及其他财物,如果是合乎国家器材制作规格和君主需用的,都必须要在文书上登记种类数目。国君的财货本来就是贮藏在各乡各州的。因而可以下令说:‘某月某日,若与国家有债务关系的,都可在本乡本州就近解决。’这就是说,雇用车马人夫运物送粮一天时间就可以办完。国家财政取决于粮食,令国家物资丰厚之策,正是货币计算筹划的作用。如今钱币贮藏在官府,而巧妙使用货币和操纵物价的都是商人。市场上币值上升则物价下降,币值下降则物价上升,粮价随时而体现高低变化。国君如能掌握好粮食、货币、黄金的平衡关系,天下的经济秩序就可以稳定运行。这就是控制天下的办法。”
桓公问于管子曰:“准衡、轻重、国会,吾得闻之矣。请问县数。”管子对曰:“狼牡以至于冯会之日[1],龙夏以北至于海庄[2],禽兽羊牛之地也,何不以此通国策哉[3]?”桓公曰:“何谓通国策?”管子对曰:“冯市门一吏书赘直事[4]。若其事唐圉牧食之人[5],养视不失捍殂者[6],去其都秩[7],与其县秩[8]。大夫不乡赘合游者[9],谓之无礼义,大夫幽其春秋[10],列民幽其门、山之祠。冯会、龙夏牛羊牺牲月价十倍异日。此出诸礼义,籍于无用之地,因扪牢策也[11],谓之通。”
【注释】
[1]狼牡、冯会:皆地名。两地具体位置不详。有学者认为“狼牡”即“琅邪”,在今山东诸城境内。日:即“驲”,驿站。
[2]龙夏、海庄:地名。
[3]通:普遍施行。
[4]冯市门一吏书赘直事:依靠市场门口设立书吏,记录禽兽会聚情况。冯,据。市门,市场入口处。在此设吏。赘,会。直,值,数。
[5]唐圉牧食之人:蓄养交换牛马牲畜之人。唐,买马的地方。食,喂养。
[6]养视:奉养,照料。捍殂:病死逃亡。
[7]都秩:古代官职名称。
[8]县秩:官职名称。县秩高于都秩。
[9]乡赘合游:意谓在乡村聚会牛马,进行配种繁殖。《吕氏春秋·季春季》“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高诱注:“累牛,父牛也。腾马,父马也。皆将群游从牝于牧之野风合之。”
[10]幽:囚禁。
[11]扪:持。牢:价值。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平准之法,轻重之术以及国家会计等事情,我都知道了。请问县的理财方法。”管仲回答说:“从狼牡到冯会的驿站,从龙夏以北到海庄,是禽兽牛羊生长的好地方,何不利用这个条件来贯彻国家理财之策呢?”齐桓公说:“什么是普遍施行理财之策?”管仲回答说:“依靠市场门口的书记之吏,记录会聚市场的牲畜数目。若是从事牧养的官员,照料牛马没有病死逃亡的,就把他的俸禄从都级提升为县级。大夫不按时至乡村聚会牛马进行配种繁殖的,就叫目无礼仪,就禁止其参加春享秋尝的祭祀。一般百姓有此行为的就禁止其参加任何祭祀。冯会、龙夏一带牛羊的月价将比往日上涨十倍。这是从祭祀礼仪出发的,从山林无用之地取得收入,趁势把持其价值的政策,也就称之为普遍施行。”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国势。”管子对曰:“有山处之国[1],有氾下多水之国[2],有山地分之国[3],有水泆之国[4],有漏壤之国[5]。此国之五势,人君之所忧也。山处之国常藏谷三分之一,氾下多水之国常操国谷三分之一,山地分之国常操国谷十分之三,水泉之所伤,水泆之国常操十分之二,漏壤之国谨下诸侯之五谷[6],与工雕文梓器以下天下之五谷[7]。此准时五势之数也。”
【注释】
[1]国:这里理解为地区。
[2]氾下:低洼。
[3]分:占一半。
[4]泆:溢。在此为“闹水灾”之意。此与“氾下”不同。下文“水泉所伤”指此。
[5]漏壤:水泉渗漏,不居于地上。
[6]谨:认真对待的意思。下:引进。
[7]工:制作。梓:古代七种木工之一。亦泛指木工。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国内的地势问题。”管仲回答说:“有山地地区,有低洼多水的地区,有山陵平原各占一半的地区,有常年溢水为害的地区,有土壤漏失水分的地区。这是国家的五种地势,也是国君所忧虑的事情。山地地区常常贮备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低洼多水地区常控制占有粮食的三分之一,山陵平原对开的地区常掌握占有粮食的十分之三,被水泉伤害,常年溢水地区常掌握占有粮食的十分之二,土壤漏失水分的地区只能依靠买入其他诸侯国的粮食,发展手工业的精美木器生产来交换各诸侯国的粮食。这就是解决五种不良地势问题的办法。”
桓公问管子曰:“今有海内,县诸侯,则国势不用已乎?”管子对曰:“今以诸侯为䇡,公州之饰焉[1],以乘四时,行扪牢之策[2]。以东西南北相彼,用平而准。故曰:为诸侯,则高下万物,以应诸侯;遍有天下,则赋币以守万物之朝夕,调而已利[3],有足则行,不满则有止。王者乡州以时察之,故利不相倾,县死其所[4]。君守大奉一[5],谓之国簿。”
【注释】
[1]今以诸侯为䇡(zhù),公州之饰焉:意谓现今各诸侯掌握天下各州余财。䇡,当作“管”。饰,当作“余”。
[2]扪牢:把持价格。
[3]调而已利:调节物价而获取利益而不过分。已,止。
[4]县死其所:老死于故乡本土。县,系。其所,指其故乡。
[5]守大奉一:掌握大局奉行“利出一孔”的政策。一,指“利出一孔”的经济政策。
[6]簿:账册。此处为会计的意思。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现在海内统一,掌控天下诸侯,那么解决国家地势问题的政策就不需要了吗?”管仲回答说:“现今各诸侯国掌握天下各州的余财,来呼应四时季节变化,实行把持价格的经济政策。使东西南北相补助,使用平准手段而加以调节。因此说:在诸侯分立条件下,则直接掌握物资贵贱来应对各诸侯国;在掌有天下的条件下,则利用货币掌握物价涨落,调整它们来获取利益而不过分,东西充足就调到别处,不足就有所禁止。成就王业的君主按时视察各乡各州的经济情况,故而百姓谋求财利不至于互相倾轧,生活极为稳定。国君则掌握大局奉行‘利出一孔’的政策,称为国家整体的经济统计谋算。”